昵 称:感悟风雨 美篇号:44176571 八月中旬的阳光像熔化的金箔,重重铺在河西走廊的戈壁上。旅游大巴碾过最后一段柏油路时,车厢里的喧闹忽然淡了下去 —— 窗外的绿洲在后视镜里缩成模糊的绿斑,取而代之的是连绵起伏的赭红色山岗,它们像被岁月啃噬过的巨兽骨架,裸露出风化的岩层,在烈日下泛着干燥的光。“快到了。” 前排的中年人,指尖指向远处山壁上隐约可见的洞窟轮廓。我顺着他的目光望去,那些嵌在断崖上的洞窟像蜂巢般密布,与周围荒芜的山脉形成奇异的共生。大巴缓缓驶入景区停车场,车门打开的瞬间,裹挟着沙粒的热风扑面而来,带着西北特有的粗粝气息,仿佛要把人拉回千年前的丝绸古道。 一、摆渡车上的时空折叠。景区入口的集散中心像一座悬浮在戈壁上的玻璃盒子,空调冷风与室外热浪在门口碰撞出白色的雾霭。我们跟着导游走向摆渡车站,她胸前的扩音器里传出清脆的讲解:“B 类票包含四个经典洞窟,分别是 96、138、139、148 洞窟,另外大家志愿购买的一场《乐动敦煌》演出,虽然参观范围不如 A 类票全面,但能看到莫高窟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精华。”摆渡车沿着蜿蜒的山路行驶,车窗外的景色在移动中不断变形。左边是寸草不生的砾石滩,梭梭草在风中抖着灰绿色的叶子;右边的断崖上,一个个洞窟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的洞口挂着木质栈道的残痕,有的则被加固后的混凝土框架小心护住。车子转过一道弯,忽然看到断崖下有一片小小的绿洲,几株白杨的影子在水渠里轻轻摇晃。导游说那是当年僧侣们开凿的蓄水池遗址,千年前的工匠就是靠着这样的水源,在荒漠里一凿一斧地建起了这座艺术宝库。我望着那片脆弱的绿色,忽然觉得眼前的荒芜都有了温度 —— 那些消失在风沙里的足迹,那些凝固在壁画上的笑容,原来从未真正离开。 二、洞窟里的千年一瞬 第 96 窟:大佛的凝视。第一个参观的洞窟是第 96 窟,远远就能看到那座高耸的九层楼,它像一位守护者,矗立在莫高窟的崖壁上。导游带着我们走进洞窟,一股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洞窟内光线虽暗,但当目光落到那尊巨大的弥勒佛身上时,还是被深深震撼了。这尊弥勒佛是莫高窟的标志性佛像之一,高达 35.5 米,佛像的头部就有 7 米多高,耳朵更是长达 2 米。佛像身披的袈裟色彩虽历经千年风霜,却依然能看出当年的艳丽,袈裟上的纹路清晰可见,仿佛是能工巧匠刚刚缝制完成。导游介绍说,这尊佛像始建于初唐时期,经过后世的多次修缮,才得以保存至今。站在佛像脚下仰望,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压迫感,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这尊大佛的目光笼罩。佛像的眼神慈悲而庄严,仿佛在凝视着世间万物的轮回。我忽然觉得在这尊大佛面前,个人的烦恼和忧愁都变得渺小起来,心中只剩下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信仰的感慨。 第 138 窟:涅槃的宁静。第 138 窟以其精美的涅槃像而闻名。走进洞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尊长达 15 米的涅槃佛,佛像侧身而卧,神态安详,仿佛只是进入了深沉的睡眠。佛像的面部表情十分柔和,嘴角微微上扬,带着一丝满足的微笑。洞窟的壁画同样令人惊叹,四周墙壁上描绘着众多弟子和天人守护在涅槃佛身边的场景,他们的表情各异,有的悲伤落泪,有的虔诚祈祷,生动地展现了佛陀涅槃时的情景。壁画的色彩丰富细腻,人物的服饰和姿态刻画得栩栩如生,仿佛能让人听到他们的哭泣声和祈祷声。导游指着壁画上的一处细节说:“你们看这些弟子的表情,虽然都充满了悲伤,但每个人的悲伤又有着细微的差别,这充分体现了当时画师们高超的技艺。” 我仔细观察着那些壁画,不得不佩服古代画师们对人物情感的精准把握,他们用画笔将这一庄严而悲伤的时刻永远定格在了岩壁上。 第 139 窟:神秘的洞窟。第 139 窟相对来说比较神秘,洞窟内的结构较为复杂,岔路较多,仿佛一座小小的迷宫。洞窟的壁画风格独特,上面描绘着许多奇幻的场景和神秘的符号,让人充满了好奇。有的壁画上是飞天在云端飞舞,有的则是各种神兽在山间奔跑,还有的是僧侣们在进行修行。这些壁画的线条流畅而富有动感,色彩虽然有些暗淡,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绚丽。在洞窟的深处,有一处不起眼的小龛,里面供奉着几尊小型的佛像,佛像的造型古朴典雅。导游说这个小龛有着特殊的意义,可能是当年僧侣们进行秘密修行的地方。站在洞窟里,听着自己的脚步声在空旷的洞窟中回荡,仿佛能与千年前的僧侣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148窟:送子的祈愿。这座洞窟虽不如前面几座洞窟声名远扬,却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尤其以送子相关的造像和壁画闻名。刚走进李家窟,就看到正中央供奉着一尊送子观音像。观音菩萨面容慈祥,怀抱一个婴儿,眼神中满是温柔与慈爱。婴儿的造型圆润可爱,小手紧紧抓着观音菩萨的衣襟,仿佛在寻求庇护。导游介绍说,这尊送子观音像雕刻于宋代,是当地百姓祈求子嗣的重要信仰寄托。洞窟的墙壁上,布满了与送子相关的壁画。有的壁画描绘着新婚夫妇向送子观音虔诚祈祷的场景,他们神情庄重,充满了对新生命的期盼;有的壁画则展现了婴儿出生后,家人欢天喜地的画面,庭院里张灯结彩,亲朋好友前来道贺,一派喜庆祥和的景象。仔细观察这些壁画,会发现画师们对生活细节的刻画十分到位。新婚夫妇的服饰精美华丽,脸上带着羞涩又期待的神情;前来道贺的人们手中提着各种贺礼,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这些壁画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当时社会生活和民俗风情的生动记录。导游告诉我们,在古代,由于医疗条件有限,人们对生育有着极高的重视和期盼,李家窟的这些造像和壁画,正是这种社会心理的体现。千百年来,无数夫妇来到这里,虔诚地向送子观音祈祷,希望能拥有自己的孩子。站在李家窟内,看着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壁画和慈祥的送子观音像,我仿佛能感受到千百年来人们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朴素而真挚的情感,跨越了时空,至今依然能触动人心。 三、乐动敦煌:让壁画活起来 中午时分,我们来到景区内的数字剧场。《乐动敦煌》的演出还没开始,大厅里的全息投影已经让人惊叹 —— 飞天在空气中飞舞,反弹琵琶的乐师在光影里穿梭,仿佛把洞窟里的壁画搬到了现实中。演出开始后,黑暗中忽然亮起一道光,舞台上出现了一个身着汉服的少女,她是唐代的乐官之女,正在寻找失传的《敦煌乐谱》。随着剧情推进,莫高窟的壁画在声光电的配合下 “活” 了过来:第 220 窟的《药师经变》里,伎乐天们走出壁画,在舞台上跳起了胡旋舞;第 112 窟的《反弹琵琶》变成了一场盛大的音乐会,琵琶、筚篥、羯鼓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仿佛穿越了千年的风沙。最令人感动的是尾声部分,当少女终于找到乐谱时,舞台背景变成了莫高窟的全景,从最早的北凉洞窟到最后的元代壁画,一千年的历史在几分钟内流转。灯光亮起时,我看到身边的老人在擦眼泪,或许他和我一样,在这场演出里不仅看到了艺术的美,更看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传承。走出剧场时,下午阳光正把莫高窟的断崖染成金红色。远处的鸣沙山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我想起导游说过的话:“莫高窟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艺术,更在于它告诉我们,即使在最荒芜的地方,人类也能创造出最灿烂的文明。” 回程的车上,有人在小声哼唱《乐动敦煌》里的旋律。我望着窗外渐渐模糊的洞窟,忽然觉得那些沉默的岩壁都在唱歌 —— 那是工匠们的凿斧声,是僧侣们的诵经声,是商队的驼铃声,是穿越千年依然回荡在戈壁上的,属于中国人的精神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