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图/崔海生</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陵川第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县政府在附城设置</b></p><p class="ql-block">1940年3月“太南撤军”后,国民党军进驻陵川的是24集团军,司令庞炳勋,下辖嫡系27军、40军、新5军,军长分别是范汉杰、马法五、孙殿英,总兵力25万余人。活动范围主要在河南林县、辉县、修武,山西的陵川、壶关、晋城、高平等地。</p> <p class="ql-block">27军为国民党嫡系,头戴钢盔,美式装备,汤姆枪、榴弹炮,40军和新5军是杂牌军,衣衫褴褛,枪弹不足用大刀。司令庞炳勋节制不了27军常受掣肘。27军驻陵川,建立了分管20个县(陵川是唯一没有被日寇占领的完整县)的专署级“军区设计委员会”,主任和委员全部是27军的人。</p> <p class="ql-block">1943年4月日寇发动“太行战役”,调动了20万军队(其中5万日军,15万伪军),从长治、高平、晋城、壶关、河南林县、辉县、修武四面进攻陵川。以前四次扫荡陵川都是从西北开始,27军是”吃高平驻陵川,大炮一响撤退到武家湾”,这次扫荡四面进攻,满怀怨气的在陵川东南阻击的杂牌军孙殿英部不敌,全军投降当了“皇协军”,随后不久被打散的40军马法五部亦投降当了“皇协军”,随同40军行动的24集团军司令庞炳勋,在陵川东部山区被日军活捉,也投降当了汉奸,断了趾高气扬27军在东部山区的后路。</p> <p class="ql-block">在陵川西北方向阻击的嫡系27军现任军长刘进,没有集中兵力决战,而和以往各部就地迎战,在欺压百姓得不到群众支持、知道后路被抄后,军心不稳溃败四处逃散。日本4月30占领陵川县城,日伪军扫荡、清乡搜捕27军残部,逃到东部山区的刘进带了少数人扒崖下到河南过了黄河。</p> <p class="ql-block">为了扫荡27军残部断了其生存条件,日伪军在东部山区抢光粮食、烧民住房、水井投毒,群众四处躲避,饥饿、疾病、瘟疫死尸无人掩埋,鸡犬绝迹、房屋倒塌,田园荒芜。</p> <p class="ql-block">撤退到平顺的陵川籍党员、干部纷纷向所属的晋豫四地委请战,要打回陵川解救乡亲。地委派路宪文四次带小股部队潜入到礼义、附城、夺火等地武装侦察。</p> <p class="ql-block">摸清情况后,1943年7月地委成立陵川县工委,陵川人李希曾任书记,成立第一个由共产党全面领导的“陵川县抗日民主政府”,路宪文任县长。129师“老二团”团长、政委率团部及3个连,带电台和路宪文避开日寇重兵把守的陵川县城,绕道从高平界进入附城、夺火高圪堆、晋城柳树口一带。他们想将县政府设在附城境内,“老二团”团政治处临时作为“政府”办事机构,颁布了十条施政纲领,将陵川划分成三个行政区,县政府驻附城三区,在城东、双泉、南马、后山秘密组建了抗日编村政权。</p> <p class="ql-block">陵川日寇发现八路军在附城一带频繁活动,派日伪军重兵扫荡,县政府和“老二团”部队在附城南村和敌遭遇,激战后撤退至岭东,由于寡不敌众,黑夜退到礼义马圪坨村,天明又遭野川底据点日伪军袭击。县政府及随行的“老二团”部队,口粮无法解决又没有安定根据地,难以在附城立足,经上级决定县机关撤退至壶关县大井头村,由工委书记李希曾和秘书张步英主持县机关工作。三区附城远离壶关,县政府暂时放弃在附城的活动,把重点转移到陵川东部,路宪文带抗大的一个大队潜入陵川八犊岭一带活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未完待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