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棺木彩绘技艺已落幕

老右玉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火焰升腾传统棺材大头2017年摄</font></b></h3> <h1><b>  张国旺,年愈古稀,系过去右玉南山王老沟村知名画匠张汉钭先生的嫡孙,其祖父张汉钭 是清末至民国时期享誉晋北和绥远一代的著名民间艺人,他的庙宇、寺院彩画、泥塑、水陆画以及棺木彩绘艺术,不仅有深厚的功底,而且蕴含着浓厚的民间文化和神秘的宗教色彩,他生前不仅着力研究汉民族与游牧民族的民俗文化,并将它传承给儿子张佑,其子张佑又延传给儿子张国旺。</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画匠张国旺2017年摄</font></b></h3> <h1><b>  庙宇彩画上世纪60年代惨遭破坏,损失殆尽。但我知道,像棺木彩绘的老艺人不少还健在,我老早就想采访几位,了解一下棺木彩绘艺术。因为,它作为民间丧葬艺术的一种呈现,其赖以生存的社会空间与人文环境,以及民间艺人的创作观念与服务对象,都使它有着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独特魅力,再说我出版当地风物志也不能少了这方面的内容。<br></b><b> 接下来,我便四处打听棺木彩绘老艺人。 一次,我与石家庄老战友贾兴隆通话,无意聊起这件事情,他说:“你早不跟我说,咱家表兄张国旺就是个做这营生的,并且方八邻近挺有名,问他肯定给你个满意答复。”<br></b><b> 于是, 5月1日我临时寻了个司机开车便去了王老沟村。当时,张国旺正在山阴古城乳品厂看大门,我打发司机把他接回村,与他就棺木彩绘话题拉呱了半天。他说,我这个人嘴笨,肚肚里有东西,茶壶煮扁食——倒达不出来。寡数有实物,我说你看,一点就通。<br></b><b> 今年,我整七十啊,趁能动弹行,我想把看大门这点儿营生砍了,这二年自己也圪存下两三万块钱,想在离县城远一点地方,便宜点儿租一套平房,再买两支凑乎些的柏木材,慢慢地,细细地按照老画法,传统图案绘制两副棺材,把爷爷和父亲留给我的棺材彩绘艺术传承下来。<br></b><b> 我问他:“你花这么大的代价,弄出来有人买吗?”他说:“如果在咱们村里肯定没人要,人家城里有钱人多,再加上这二年丧事办得日喧,有钱的大款们打发老日娘也不差个三两万,或许,咱们东西好,没准儿有人要。万一没人买,我们老俩口也都是土淹脖子的人啦,顶多是个捉猪不出圈——自留。我闹腾了大半辈子这东西,也想跟跟心心为自己画它一支材,体体面面到另一个世界风光它一回。”</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古老的神文棺材帮2017年10月摄</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古老的神文棺材帮2017年摄</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张汉钭遗留棺材大头画稿之一 清代</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张汉钭遗留棺材大头画稿之二 清代</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张汉钭遗留棺材大头画稿之三 清代</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张汉钭遗留棺材大头画稿之四 清代</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张汉钭遗留棺材大头画稿之五 清代</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张汉钭遗留棺材大头画稿之六 清代</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张汉钭遗留福寿画稿 清代 (一)</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张汉钭遗留福寿画稿 清代 (二)</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张汉钭遗留福寿画稿清代 (三)</font></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张汉钭遗留寿字画稿清代 </font></b></h3> <h1><b>  豁达的老人临走安顿我说:“老贺,你赶秋后来吧,到时咱们好好再谝。”我们分别后,转眼又是国庆节,老战友刘殿军儿子在山阴县城举办婚礼。诚邀了不少老战友,并告大家开喜门必须提前回来,大伙儿热闹一番。上海、北京、石家庄等地的战友们如约而至,30日中午齐聚华圣大酒店。<br></b><b> 晌午婚庆场地聚餐后,老战友们兴奋不已,全无睡意。有的回酒店闲谝,有的借机到城里探亲访友,有的到麻将馆打小麻将逗个红火,而我和老战友贾兴隆则开车去关岱岳他表兄张国旺家。<br></b><b> 我俩一进门,便看到堂屋摆放着一支红堂堂的大棺材,我笑着说:“你够能耐,说到做到,真爷们。我俩事宴地里沾了喜气,到你这里再沾沾 ‘财气’。”我没和他多语,便掏出相机多角度对棺木进行了拍照。<br></b><b> 之后,我们直奔主题聊起了棺材,他说,旧社会,人们的生活和医疗条件都比较差,寿命普遍较短,年龄超过五十就开始根据自己的家庭条件选择合适的木料,请木工师傅抡寿材,抡好后搁置在闲家中,说是可为老者添福增寿。经济状况稍好一些的家庭,还要请画匠对寿材进行彩绘。当画匠,棺材彩绘是最挣钱的营生,一支寿材如要画得精细,约需半个月时间,旧社会可挣十块大洋。搞好棺材彩绘,不仅需要高超的技艺,而且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慢工出细活儿,干这种营生是急不得的,抹一道灰,上一道油,必须干好以后才能进行下一道工序。<br></b><b> 腻子灰是把料疆石、料炭用碾子压碎、把麻用刀子剁碎,用胶水将其和好,它干起来比较费时,棺材里外至少要腻三次,腻的好坏,检验的方法是用20斤老陈醋倒进棺材底部,存放两天,如不渗漏,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画好的材要上八九道桐油,最终油皮要达到一铜钱厚。过去父母亲大人逝去,孝子通常要守重孝一年,尸体要在堂屋停放365天,五黄六月棺材不允许渗漏半点液体,基本闻不到臭味,由此可见棺材的密封程度。由于棺材彩绘工艺复杂,工序繁多。画匠往往一揽多家营生,一天时间里,张家腻一道灰,李家上一道油,王家画几笔,穿插着进行。多数情况下营生又不在一个村庄,画匠从早到晚几个村庄来回不停地奔波,十分辛苦。<br></b><b> 棺材通常长2米,大头宽80公分,高80公分;小头宽50公分,高50公分。厚度3.5至10公分不等。最大的棺材六尺五寸,俗话说:“棺材六尺五,能装天下虎。”棺材彩绘,最出彩的地方是大头,从这里不仅可以看出画匠的彩绘水平,还可显现出亡人生前的功名、功德、身份 ,以及晚辈们对亡人的祈祷和祝福!大头的核心部位即亡人的灵牌,一般画火焰升腾、翻瓣云子两种排位,寓意子孙后代,高升旺长,生活富有。<br></b><b> 大头彩绘技法通常有三种:一种是平画。即先在大头上裱糊一层麻纸,然后再裱一层大红纸,等干燥后用毛笔直接画上所需的图案花纹。这种方法也叫“干点法”省工省料,一般为没钱人与现跌倒头者所用。<br></b><b> 第二种是“沥粉”。即在上好漆的基础上再用胶水调和石膏粉成糊状,然后装进皮囊,在扎口处穿上一根细管,由画匠双手捏着依着提前画好的草图线条挤出立体的石膏粉线子,等干燥后再涂染上金粉和相应的颜色。这样彩绘出来的大头,既富丽堂皇,熠熠生辉,又立体感强,甚为好看。<br></b><b> 第三种方法是“选点法”。用尚好的麻纸刷浆糊,在墙壁上裱八层,干好后揭下来,按照灵牌及其底座、左右挽联、上下棺材沿等剪成六部分,再将每部分根据图案所需进行镂空,然后在其上彩绘,最后用细铁丝缀合,再贴三块照妖镜。这样选点出来的大头,既附有立体感,又拆卸方便,即使下葬取下来不易弄脏损坏。<br></b><b> 彩绘棺材除了大头,其次就是两侧,干点材一般两侧绘制一些福寿、松鹤之类的吉祥图案。如要进行“沥粉”,图案也则复杂一些,外框是五道子母线,框内有的是“琴棋书画”,有的是“百寿图”,有的是“二十四贤孝”,最古老的是《搜神记》里的神文。除此而外,棺材盖为黑色底子,上面画有“七星闹月”,帮底画“海水朝阳”。小头女的画“出水莲花”,男的画“犀牛望月”。<br></b><b> 本来,过去右玉人的生活并不富裕,但这里的人们打发逝者,棺木彩绘却比较讲究,有人把这一民俗文化特点概括为“穷讲究”。意为这个地方的人经济不发达,但是讲究倒是挺多。按照常理,人越是贫穷,应该越是不讲究。但在过去的右玉,这个常理没有理,也没人理,此地的礼俗反而比其它地方更多更复杂。<br></b><b> 现在,人们的葬礼仍然比较隆重,即便有些人父母在世时不大孝敬,一旦父母去世,棺材要厚的,穿戴铺陈要好的,除了雇吹的(鼓匠)还要请唱的……这些都是评价“孝心”的量化分值。习俗演化渐成规矩,一整套规矩讲究下来,每打发一个死人,花钱多少不说,能将孝子们折腾个半死。规矩日循月往,还逐渐生出了攀比之风。老人活着时是否孝敬不怕人评说,但死后的排场要不讲,总觉得没面子。但不管现在花钱再多,可传统的丧俗文化愈来愈淡了,作为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棺木彩绘,时兴数百年,如今也已落下了帷幕。<br></b><b> 2017年10月13日于右玉</b></h1><b><br></b><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