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美篇昵称:玉壶冰</b></p><p class="ql-block"><b>美篇号:193531061</b></p><p class="ql-block"><b>文/原创</b></p><p class="ql-block"><b>图/家人提供,网络(感谢作者)</b></p> <p class="ql-block"><b> 一个家庭,如果染上了书香,有读书的家风,大抵会福泽绵长。从我能够记得的曾祖父起,我们家读书的习惯代代相传。</b></p> <p class="ql-block"><b> 我记事时,曾祖父已经是八十多岁的老人,头发胡子都已经全白了,走路需要拄个拐杖。在老家,那个年龄的老人一般都是聚在一起抽抽烟袋、唠唠闲磕,但曾祖父经常会拿本书看看。当时觉得他与众不同,起码是与众老头儿不同。当时我还没有上学,不认识字,也无从知道他看的都是些什么书,只记得曾祖父是那时村里为数不多的识字人,据说是秀才。</b></p> <p class="ql-block"><b> 曾祖父会"看好儿",我们老家那里的婚俗,新人准备结婚,要"送好儿"。就是男方给女方送一个红贴子,上面写着男女双方的年庚、结婚的日期。谁家要娶媳妇儿,男方的家长会拿上两位新人的年庚,也就是生辰八字,带上一些点心喜糖,找曾祖父"看好儿"。也就是根据两位新人的生辰八字挑选"送好儿"以及结婚的吉日、娶亲送亲的人的属相等事宜。</b></p> <p class="ql-block"><b> 曾祖父拿出择取吉日用的书,根据两个新人的年庚,好像还要根据当年的节气等其他一些信息,郑重择取。一般是择几个日期供主家选择。择定了,再拿出笔、墨、红纸、砚台,提起毛笔,在砚台黑亮的墨池里润好笔,蝇头小楷写好"贴子",婚期就算择定了。曾祖父的蝇头小楷,不知写就了多少婚贴,见证了多少姻缘。当时觉得曾祖父"看好儿",郑重又神秘。后来曾祖父把这个衣钵传给了三叔。</b></p> <p class="ql-block"><b> 曾祖父那个年代,还没有计算器,算账都是用算盘,曾祖父珠算水平一流,有很多弟子,水平都很高。父亲珠算也很好,也是曾祖父教的。我小时候父亲还教过我,那时用算盘加减乘除都算得挺溜,现在除了“一上一,二上二,三下五去二”别的早就忘光了。</b></p> <p class="ql-block"><b> 对爷爷看书,印象就比较深刻了。我小时候,他还没退休,经常不在家。退休后,看书就成了他的日常。记忆中,爷爷经常坐个小马扎,冬天在暖阳里,夏日在树荫下看书。他的书很是宝贝,装在木箱子里,不轻易示人,更不轻易外借。每年夏天的三伏天,爷爷都会挑个响晴的大热天,在院子里铺上大苇席,把他的书搬出来晒晒。我们几个堂兄妹会帮爷爷把书搬出来,晒好再收进木箱子里。我们也只有在爷爷晒书时,才能看到他都有些什么书,甚至趁机借上两本。</b></p> <p class="ql-block"><b> 那时候,爷爷经常骑个自行车到开封的书店街买书,当时那个名为"书店街"的街,名符其实,街的两旁全是书店。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街两旁的书店大多已经转行。爷爷的书品种还不少,印象最深的是里面有武侠小说。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当时觉得武侠小说是青少年看的书,爷爷那个年纪的老人也看武侠小说,感觉还挺意外的。</b></p> <p class="ql-block"><b> 记得我看的第一本武侠小说,就是从爷爷那里借的。谁借他的书,虽然不打借条,但他都会记得清清楚楚,哪本书谁借去了,还没有还。借他的书时他会反复叮嘱:看完了赶紧还。谁要是借了他的书不还,那这辈子也别想在他那里借到书了。记得有一次,我的表叔(爷爷的亲外甥),到我家走亲戚,看到了爷爷的书,觉得自己舅舅的书,拿几本也无妨,就顺走了几本,气得爷爷唠叨了好长时间。</b></p> <p class="ql-block"><b> 父亲看书,见缝插针。但凡有一点空闲,就会拿起一本书看看。睡前、做饭间隙、忙完活计,各种零碎时间,父亲都会看书。回老家,经常在卧室的床头、厨房里的厨柜上、堂屋的沙发上看到书,都是父亲看完随手放的。父亲在做饭的间隙看书,有时看得入神,会把饭煮糊,会把锅烧干,惹来母亲的抱怨。一次,母亲腿骨骨折住院,父亲去医院还不忘带上两本书,惹得母亲很不高兴,说父亲没打算专心照顾她,父亲也不分辩。"</b></p> <p class="ql-block"><b> 父亲喜欢看传记、历史、文学类的书籍,还喜欢看报。看的书多了,父亲就比较通透,看事透彻,处事波澜不惊。父亲年轻时,教学成绩一流,带的班级年年考试成绩在乡里名列前茅,家里的墙上,张贴了很多父亲先进教育工作者的奖状。后来有一段时间,父亲在工作上受了很多委屈和不公,但他从不抱怨,只一心教好课。若干年后,父亲对那段不公岁月的隐忍有了很好的回报,这是多年读书积累出来的福报吧。</b></p> <p class="ql-block"><b> 哥哥和我也都继承了读书的家风,相继考上学,让乡邻很是羡慕。走出校园,也一直保持着读书的习惯。哥哥工作之余,学习法律,为亲朋乡邻处理纠纷、帮忙进行法律诉讼,深得他们信赖。谁家有点什么事,首先想到的就是他。我也一直保持着读书的习惯,工作之余读读书,放松精神,愉悦身心,阅读成了不可或缺的日常。</b></p> <p class="ql-block"><b> 两个侄子从小也爱读书,大侄子一路读到研究生毕业,国考报考北京,取得优异成绩,在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到老家进行政审时,又一次惹来了众乡邻的艳羡。</b></p> <p class="ql-block"><b> 读书,也许一时看不到什么成效,或许一生也不会因阅读获取什么切实的利益,但可以肯定的是,读书,会提升一个人的素养,丰盈一个人的内心,是能够受益终生的一个习惯。</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