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拜访老班长向祚帖有感</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学汇</h3> 50周年聚会前找到了向祚帖让许多同学很兴奋了一阵,因为老向已经从同学们的视野中消失三十多年了,更何况长期以来还有关于老向的那些可悲的传闻呢!联系到老向后,好几位同学都给他打了电话,动员他参加聚会,联络组还曾作出决议,如果老向能来与会将在经济上给予资助。但老向终因身体问题不能与会,实在令人遗憾。<br> 聚会前我曾两次与老向通话,在得知他确实不能与会后,我对他说:“老向,保重身体,我们后会有期!” 说这话时,我想将来若有机会一定去看看老向,但何时能有这个机会呢?并无特别的把握。可没想到今年4月机会就来了。清明时我与老伴回湖北扫墓,在武汉呆了一段时间,其间武昌洪山老年摄影协会4月中旬组织到贵州采风,我们报名参加。一查发现从武汉到贵州有火车经过溆浦,于是决定从贵州返汉时先行离团,到溆浦去看望老向。<br> 我与老伴是4月16日下午从贵州镇远动身去溆浦的。这之前文定华早已把我要去溆浦的意向告诉了老向,行前数日我也与老向进行了联系。当火车将至溆浦前老向就打来几次电话,询问车到了哪里,并告知已安排他儿子接站并要我们一定不要在车上吃晚饭,他已把晚饭准备好了。晚上7点半钟到达叙浦,一出站就由他儿子安排的车把我们接至家中。我与老向五十年没见过面,五十年前那个意气风发、热情似火的向排长,现在已经是位年近八十、疾病缠身、形态安祥的老人了。我们紧握着对方的手,相互凝视,虽然五十年未曾谋面,这一刻热血仍然涌上心头,感到很亲热!<br> 我们在溆浦呆了28个小时,这期间老向把我们奉为贵宾,在吃、住、行上都做了周到细致的安排。就拿吃来说吧,一餐饭竞然弄出了十二道菜,这些菜都是老向亲自掌勺做的。据说由于身体原因,现在老向平时很少做饭。这次为了招待我们,老向提前好几天就开始准备,比如当地有一种生在河里的鱼很珍贵,但市场上已不常见,为了买到这种鱼,老向花了好几天时间跑市场,终于让我们尝到了这道别处少见的美味。更令我惊讶的是在老向的餐桌上居然出现了鲍鱼。我从未吃过鲍鱼,但我知道它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海鲜,只有一些大酒楼能做这道菜,价格不菲。住在湘西山区的老向哪里淘来这个宝贝呢?原来是在广东工作的孙女从那边带来孝敬他的,老向舍不得吃,这回却拿出来招待我这位老同学了。我估计老向也未必吃过鲍鱼,恐怕也从未做过鲍鱼,当我品尝他做的这道美味时发现咬不动,只好作罢。严格地说,我并未在老向的餐桌上尝到鲍鱼的美味,但我却深深地体会到他对我的友情,那浓浓的友情之味比鲍鱼美的多!<br> 在湖北大学(老湖大)时我与老向都在二班,他是党员,历任团支书、班长或排长。我是普通一兵,犯过错误,受过处分,不爱与人交往。那时我们俩好像从未单独在一起聊过天。五十年后我与老向终于有机会在一起聊聊天了,我夫人与他夫人也一见如故,很谈得来。这让我对老向有了进一步了解。<br> 没想到老向上大学时不仅已经结婚而且还有一个儿子,他的年龄比一般同学要大好几岁。解放前老向家境贫寒,小时候没有上多少学,解放后翻了身,政府把他送到一个速成性质的学校读书,这才有机会读中学、上大学。可以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他的今天,他是打心眼里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热爱共产党、热爱毛主席的。现在我更能理解老向在学生时代表现出的那股政治激情了,因为“听党的话,跟毛主席走” 对他来说决不是应景的话。也许有同学觉得那时的老向有点左,说实在的我也有点同感。但是老向的左是“真左”,他真心地认为他做的是对的,他要求别人做的自己就能做到,这里不含私心杂念,更没有害人之心。但是由于他对一些人或事的看法存在片面性,加之他又心直口快,误伤别人的事难免。对此我能理解、能体谅,我对老向还是有好感的,不然我也不会来拜访他了。<br> 大学毕业后老向被分到武汉一历史悠久的中学工作,80年代初他却离开武汉调回了老家。为什么啊?是不是因为文革期间遇到了什么不愉快的事?面对我的疑问老向解释说,不是因为文革,其实文革后他还是学校领导小组的成员,很受重视的,调回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照顾家庭。可以想象,在那个时候他在农村的老伴与孩子无法调到大城市来,娘俩在农村生活肯定很艰难。回到溆浦后,以老向的资历完全可以在政坛上发展,弄个一官半职应不成问题。可是老向告诉我,确实有几次上级要把他调到党政部门担任重要工作,但都被他谢绝了,他不愿意离开学校。言谈中我感到老向宁愿呆在清水衙门也不愿进官场的真实原因可能是不习惯官场的那种氛围,老向在骨子里还保有知识分子的一份清高。<br> 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老向这清高的性格,这件事是他老伴对我老伴讲的。老向家是一幢自建的二层楼房,儿子住一楼,老俩口住二楼,但分开过日子。老俩口靠老向每月2千多元退休金生活,溆浦的物价并不比大城市低多少,老向还要看病、治病,可以想象他们的生活是如何紧巴。几个月前他老伴听到一个消息,中央发了个8号(可能记忆有误)文件,像她这样的情况可以申请政府的生活补助。她立即把这事告诉老向,希望他出面找找人把这事办了。可老向的反映是:“这事能办吗?”,见老向这样的态度,他老伴很生气,“事还没办呢,你怎么知道不能办?得了,反正这样的事都不能指望你。” 一气之下,老伴决定自力更生。可她从未办过这种事,又不认得街道干部。听说托人办事都要送礼,可她没有钱,送什么好呢?忽然想起她在房前屋后种的那些蔬菜瓜果来,这可是绝对没有用过化肥、农药的绿色食品啊!她把自产的蔬菜瓜果送给街道的工作人员,他们都很高兴,这事很顺利地办成了。我们到她家前不久,她已经拿到了每月600元的补助。不过我可不相信这事顺利办成就是那几斤白菜萝卜的作用,但从此事倒可再次看到老向不愿走后门、不愿求人的清高。<br> 地处湘西山区的溆浦比较偏僻,老向回溆浦后的几十年中,极少与同学联系,但他仍然是很关心同学们的。例如,这次聚会后我们寄给他一套光盘,但他原有的DVD机不能播放这套光盘。为了能看到同学们聚会时的情景,他专门买了一台最新的EVD机,其实平常他并不怎么用这玩意儿。<br> 来溆浦之前以为老向的身体一定很糟了,见面之后感觉比想象的好一些。虽然据说他每次上街回来路上都要歇好几次,但气色与精神还不错。老向患糖尿病好多年了,现在有些并发症,视力与听力有些下降。但老向明年就满80岁了,身体调理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不容易了。据老向讲,患病这么多年里,对医学颇有研究,如何对付糖尿病也有些心得。以前鲁三才曾创意在同学间搞个长寿竞赛,后来在聚会时黄文凯又号召大家冲刺百岁关,如今在同学间流传一个口号:“保八争九!” ,我觉得这个口号好。<div> 在溆浦的28小时,让我对老向有了新的认识,老向目前的精神状态可以用四个字概括:“淡泊宁静”。这是老年人的最佳精神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我相信老向能带头实现“保八争九!” 的目标。我祝愿他健康地活过九十岁!</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