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 黄济人(1947年—),重庆人,国家一级作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现任中国作协主席团成员、重庆市作家协会荣誉主席。 1977年考入四川内江师专中文系,曾任第七届、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报告文学《命运的迁徙》聚焦三峡建设,被视为其关注民族命运的重要作品。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1982年出版,获全国首届军事文学奖、郭沫若文学奖等,后改编为电影《决战之后》。 《崩溃》:1984年出版,获《当代》文学奖。 《重庆谈判》:1996年出版,改编为同名电影,获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25年8月,承蒙小雪师姐邀约,有幸到了黄济人学长家中,参与《天风吹我》读书分享会。这场分享会是与文学、坚韧和过往展开对话,收获颇丰。</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天风溯源:命运枷锁与使命微光</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黄济人学长的人生,自带着厚重的底色。他的父亲是黄埔军校出身的国民党高官,特殊的家庭成分像是沉重的枷锁,使得他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布满荆棘。而“天风”二字的意涵,恰与龚自珍《湘月·天风吹我》中“天风吹我,堕湖山一角,果然清丽”的意境相契——他便如词中被天风拂过的灵魂,纵落困境一角,仍能在困顿里寻得生长的清丽与力量!“天风吹我”更藏着他半生对命运的叩问与挣脱!仿若郑板桥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劲竹,“任尔东西南北风”!于荆棘中深深扎根、顽强生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他曾下乡到威远县,当过知青、老师,因家庭成分遭受他人的轻视,却从未有过一丝堕落的念头。在威远的那段岁月里,破旧的泥巴墙房子见证了他的青春。他说老房未拆时,还曾打算将其买下。这份对过往的回望,饱含着他对那段满是挣扎却也孕育韧性时光的深深缅怀。正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他似被天风选中的行者,背负着对文字的使命,以笔为舟,誓要挣脱命运的泥沼。</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创作突围:困境中崛起的文学远征</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黄济人学长早年创作《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是在饱受命运磨砺、等来了恢复高考、好不容易进入内江师院后,就想用写作改变命运。那部厚重的书稿,凝聚着他的心血,更浸着同窗间暖人的情谊。当时书稿繁多,整理装订格外费力,是寝室的同学们主动搭手、合力帮忙,才让那摞沉甸甸的稿纸有了规整的模样。后来学长回忆起这段事,语气里总带着感念——在物资紧俏的年月,这份“搭把手”的情分,是撑着他往前走的暖光,也让“用笔改变命运”的誓言,多了份被伙伴托举的分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份经历,是他对文学初心的践行。从知青岁月到成为全国人大代表,与陈忠实等文学大家围坐交流,他始终以笔为刃,在文学领域劈开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中文系基因”里的人文底色,也在时代浪潮里愈发醇厚,成了我等后辈望得见的精神灯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谈及《天风吹我》,学长眼中既有光也有憾。创作时他反复打磨的21万字,出版时删去了6万字,虽觉未达最理想的模样,可书终究得以面世——这恰如他的人生,纵有遗憾,也总要让生命之花朝着光的方向开。</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韧性传魂:困境里的向上人生哲学</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分享会上,学长讲述困境中总有“神秘力量”拉他前行,或是他人一个微笑、一句鼓励,其实哪是什么神秘力量?不过是他自己先攒着股不放弃的劲,才接住了旁人递来的暖。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在物质匮乏、处境艰难环境,精神支撑与人文温度,才是破局密钥。他下放威远,本因成分易被排斥,却成先进知青代表、被选为队长,靠的正是在逆境中向上向善的选择,把他人质疑化作奋进动力,用行动诠释“别人朝我扔泥巴,我用泥巴种荷花”的豁达。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传承之幸:师院荣光与个人幸运交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黄济人学长从内江师院中文系走出,成为重庆作协主席,第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内江师院也因他在文学传承版图上熠熠生辉。这是师院之幸,更是我们这些后辈校友之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他如文脉传承的火炬手,从师院出发,以笔为翼,载文学舟楫远航。在他家,看他与陈忠实等文艺界名人的合影,听他讲《重庆谈判》在台湾出版引发的反响,深知他的作品早已超越文学本身,成为时代与历史的鲜活注脚。而《天风吹我》不光是学长人生际遇的反映,更有时代交替更迭时各类环境生态的投影与文艺界的风云际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场分享会,于我而言,是文学与精神的双重洗礼。黄济人学长用人生诠释:困境是试金石,只要如劲竹般坚韧、似天风般怀揣使命,便能在命运洪流中,辟出属于自己的文学与人生征途。这份韧性,当随“天风”,吹入更多人心中,传承不息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后记 以文“济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黄济人学长在《天风吹我》扉页为我题了“热爱生活的每一片绿叶”,这些字符瞬间幻化为眼前绿意盎然的春天,也更似天风过后落下的星光!这不正是以文“济人”印证其名吗?心头有暖,脚下有光——热爱与坚韧当是“天风”予人最实在的力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 1966年高中毕业,1969年底上山下乡至四川省威远县,1977年考入四川内江师专中文系,在校就读期间,写完长篇报告文学《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1982年读书由解放军文艺社出版,1983年调至重庆市文联《红岩》编辑部,1984年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崩溃》,当年为专业作家。1989年当选为重庆市作协主席,1996年改选续任至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 7月24日,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移民局、重庆市作家协会、重庆出版社、《文艺报》社联合主办的黄济人长篇报告文学《命运的迁徙》研讨会在京召开,评论家、作家40人参加了会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 与会评论家一致认为,黄济人的报告文学《命运的迁徙》关注人民命运,关注三峡建设,是作家全身心投入创作的又一部报告文学力作。黄济人作为身在重庆的作家,他不仅仅关注生养他的这片土地,创作了《三峡议案是怎样通过的》《重庆直辖市成立的前前后后》《人格的力量》《警魂》等等,均以重庆的重大事件为题材,客观翔实而又画龙点睛般艺术地记载了重庆人民在时代大潮中的前进步伐,而且关注民族的时代命运,从全国的大视角去评说、去理解重庆人民在三峡建设中的巨大的付出和贡献。他以对党和人民的深厚感情,用纯熟的报告文学手法用作家的满腔热情讴歌时代,讴歌人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 从2001年6月始,年富力强的黄济人肩负着神圣的使命,离开了平静的书桌。他走遍了上海、江苏、安徽、山东等11个省市的移民点。走村串巷,问寒嘘暖。这些离乡背井听惯了长江号子和滔滔江水声的重庆移民,听到黄济人熟悉的乡音,仿佛见到了亲人般围拢过来,询问重庆的发展情况,询问政府对移民的政策等等,说不尽的知心话一古脑儿地向他宣泄着……黄济人深知,让这些移民们一时半会改变原来的生活习性,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于是,黄济人在安抚移民们遵纪守法的同时,还要央请当地政府尽量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给予“老乡们”各方面的帮助和照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 2003年元月止,黄济人历时整整一年半的时间才返回重庆市作协大院。沉重的行囊里,装回的是厚厚的17本日记。密密麻麻的记录,横七竖八的人物姓名,被雨水、泥水和泪水打湿的字里行间,蕴藏着一张张渴望的面庞,演绎着一个个动人魂魄的故事,跳动着移民们一颗颗火热的情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面对摊在桌前的一本本日记,黄济人宛如面对一堆宝贵的金矿。这是他用血汗换来的第一手资料啊!这里面涉及到的人物上千人,官员,知识分子,商人,农民……如何巧妙的运用艺术手法,从绝妙处切入剪裁,是需要作家潜心反复消化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57, 181, 74);"> 四月初,黄济人给自己下了一道死使命:一定在5月1日凌晨1点钟前彻底完稿。近20万字的书稿要在30天内完成,平均一天近一万字的速度才能写完啊!一连三天三夜,黄济人坐在桌前没有离开,往嘴里填着面包,笔还在稿纸上流动着。2003年5月1日,全部书终于改完了。《命运的迁徙》全书共十一章,六十六节。作家的心血和着三峡移民的甜酸苦辣在三峡的波涛中,在祖国前进的步伐中涌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