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之旅随笔·北角印象

昆明臭豆腐

<p class="ql-block">离开奥勒松(北纬 62°28′N ​),邮轮沿着北大西洋一路向北,按时间计算,夜里就应当进入北极圈(北纬66°33′47″)了,但因为是深夜,邮轮怕影响船客休息,第二天早上才在广播里告知大家,邮轮已经进入了北极圈。</p><p class="ql-block">从奥勒松航行到霍宁斯沃格的距离大约是一千公里,需要在海上走四十一个小时,第三天中午十二点靠岸。霍宁斯沃格小镇是挪威北角市(Nordkapp Municipality)的行政中心,位于马格尔岛(Magerøya)东南海岸,它也是欧洲大陆最北端的城镇之一,距离著名的北角(Nordkapp)约40公里​。霍宁斯沃格地处北纬71°02′,面积仅 1.05平方公里,人口约2500人​。小镇由于位于北极圈内,这里夏季有极昼,冬季有极夜,常年气候寒冷,经常会出现降雪现象。</p><p class="ql-block">又是一整天在海上漂泊,无聊之际,只有在船上寻找各种乐子,顶层甲板上走路、看电影、看表演、打老虎机、看健身舞蹈训练、拍照片等,总之就是想着法子的打发时间。为什么不看手机呢?因为船上没有电讯信号,邮轮公司为每一个船客提供 300分钟的免费无线网络,用完就需要付费购买流量。300分钟的流量听起来好像很多,可在实际使用中,一个不小心,3-5天就见底了。</p><p class="ql-block">第三天早上10点左右,广播通知,邮轮前方就是欧洲大陆最北点—北角(北纬71°10′21″)。在海上航行一天后,终于看见欧洲大陆最北端高达 307米的悬崖“北角”,北角面向北冰洋(巴伦支海),悬崖上矗立着一只直径1.6米的镂空不锈钢地球仪。地球仪为挪威雕塑家 Gudmund J. T. Torsvik设计,设计灵感来自“航海罗盘”与“行星轨迹”。今天天气非常给力,云虽多,但比较薄,一层白一层灰,阳光的强度刚好,空气透视性较高,借助望远镜,远处悬崖上的球形北角博物馆、地球仪等知名地标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渔业是挪威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邮轮越靠近霍宁斯沃格,洋面上看到的捕鱼船也就越多,这儿最重要的渔获是三文鱼、鳕鱼和帝王蟹,在当地餐厅你就可以品尝到从海中直接送达餐桌的海鲜,尽管这里价格不菲。极目望去,白雪覆盖下的大陆,暗灰色的海面,一艘红色的拖网渔轮正在海中作业,这就是典型的极地海洋风光特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邮轮缓慢驶入霍宁斯沃格码头,一个色彩靓丽的小镇出现在我们面前。邮轮上预订北角观光的价格比在网上订高出很多,比到地上订高出一倍,因此我在出发前就在网上预订了北角游。考虑到我们的船中午十二点到达,第二天凌晨一点起航,于是预订了下午五点的观光游,期望能在北角看到太阳降落时的余晖。</p> <p class="ql-block">站在邮轮上看,霍宁斯沃格小镇三面被水所环绕,留一个海湾航道进出港口。码头直接连着小镇,小镇中心区域不大,彩色建筑物中突出一个教堂的尖顶,应当就是霍宁斯沃格教堂。从小镇的规模来看,估计 1-2小时可以走遍全镇主要的地方。邮轮右手边有一座较高的山峰,目测可能有300多米高,隐隐约约看到有一条步道直达山顶,徒步上到山顶应当可以俯瞰全镇和北冰洋。</p> <p class="ql-block">霍宁斯沃格小镇一角</p> <p class="ql-block">霍宁斯沃格小镇一角</p> <p class="ql-block">霍宁斯沃格码头</p> <p class="ql-block">霍宁斯沃格码头</p> <p class="ql-block">离北角观光时间还早,顶着正午的阳光下船,计划在五点前走遍霍宁斯沃格。首先到当地旅行社的网点和旅行集合点看了看,确定了下午五点钟的乘车地点,顺便咨询了一下北角游的价格,果然比邮轮上卖的票便宜得多,甚至比我们网上买的票还要便宜。</p> <p class="ql-block">霍宁斯沃格码头是挪威北部最大邮轮母港兼最北端渔港,既是“北角之门”,也是一座全年不冻的深水天然良港。</p><p class="ql-block">我们开始沿着码头周围的路开始今天的霍宁斯沃格之旅,海湾中宁静的水面没有一丝涟漪,红色、蓝色的小船,黄色、绿色和灰色的山峰,岸上不同色彩的房屋倒映在蓝色的水中,就像奏响一曲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二圆舞曲”,内心从一个纷烦痛楚的世界进入到治愈的旋律,那些跳动的音符,哀怨和忧郁的音调,欢快的华尔兹都让你不由自主地精神愉悦起来。</p> <p class="ql-block">霍宁斯沃格码头一角</p> <p class="ql-block">霍宁斯沃格码头一角</p> <p class="ql-block">霍宁斯沃格小镇一角</p> <p class="ql-block">绕了码头一圈,开始进入小镇中心。还是那么的彩色,还是那么的静谧,即便是到了著名的霍宁斯沃格教堂,也没有看到几个人,不论是游客还是当地人。</p> <p class="ql-block">霍宁斯沃格街景</p> <p class="ql-block">霍宁斯沃格街景</p> <p class="ql-block">霍宁斯沃格教堂建于1885年,外形为典型的北欧美式“长教堂” 型制,全木结构、外覆白色护壁板、红色坡顶,绿色尖塔,钟楼独立位于入口侧​。1944 年德军撤退时焚毁了整个霍宁斯沃格,仅教堂因被用作临时救护站而幸存;战后部分居民一度栖身于此,因而这是霍宁斯沃格小镇唯一保留下来的一座完整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看完教堂,时间还早,想徒步到山顶俯瞰小镇。我们一面漫无边际的聊天,一面慵懒漫步于上山的步道,不知不觉之间,天上乌云开始增多,云层加厚,太阳时不时从云中探个身,洒你一身金黄。她偶尔也会笑靥如花,惹得整个小镇灿烂若霞。</p> <p class="ql-block">上山的路不太陡峭,20多分钟的时间就到了半山观景点。霍宁斯沃格观景点位于镇中心西侧海岬,是欧洲大陆最北端城镇的网红打卡点,无需上山、无需门票,就能把彩色木屋、渔港、巴伦支海和夏日太阳一起收入镜头。拍完照,感觉已无必要登上山顶,还是回邮轮去休息一会儿,养精蓄力后再乘车前往北角。</p> <p class="ql-block">去霍宁斯沃格观景台路上</p> <p class="ql-block">去霍宁斯沃格观景台路上</p> <p class="ql-block">霍宁斯沃格观景台俯瞰小镇</p> <p class="ql-block">霍宁斯沃格观景台俯瞰小镇</p> <p class="ql-block">回船路上,晒晒太阳,休息一下。</p> <p class="ql-block">下山途中</p> <p class="ql-block">下山途中</p> <p class="ql-block">下山途中</p> <p class="ql-block">下山途中</p> <p class="ql-block">下山途中</p> <p class="ql-block">阴晴难测的北欧气候,四点以后,霍宁斯沃格进入阴天模式。</p> <p class="ql-block">下午五点整,准时上车前往盼望已久的北角。霍宁斯沃格距北角14公里,乘车大约需要半个小时左右。旅游车开出6-7公里,我们的车停在了一个观景点,观景点前面开阔,山脊的背阴处仍有积雪,一个蓝色的海湾(Tufjoiden海湾)向远方的巴伦什海延伸出去,遗憾的是天气阴沉,光线没有晴朗之日明亮,虽然眼前的景物显得比较灰暗,却让你感受到了亘古荒原的孤独苍凉。</p> <p class="ql-block">片刻的观景和休息后,观光车继续向前,突然,山海之前显露出一个彩色的小村,这就是斯卡斯沃格村,斯卡斯沃格村是距离北角最近,现在仍然有人居住的“世界最北渔村”,村子依山傍海,可同时拍到彩色木屋、渔船和午夜太阳,可今天天气不凑巧,我们拍到了白色教堂、彩色木屋、渔船,唯独缺了午夜太阳。</p> <p class="ql-block">渔村中白色古老的小教堂</p> <p class="ql-block">村中正在维修的渔船</p> <p class="ql-block">斯卡斯沃格村</p> <p class="ql-block">斯卡斯沃格村旁的湖,名叫 Storvatnet,挪威语意为“大湖”。大湖距村子约10分钟步程,湖水清澈透明,镜面般的湖水映照出后面的山峦、彩色渔船和多彩木屋,似诗似画,使你自我迷茫,神游在现实与梦幻之间。</p> <p class="ql-block">“大湖”一瞥</p> <p class="ql-block">“大湖”一瞥</p> <p class="ql-block">到斯卡斯沃格村是一条尽头路,到北角需要折返回来,然后继续向西北行驶8公里左右。20分钟后,我们到达了“欧洲大陆尽头”-北角,可能是我们选择的时间比较恰当,北角的人不算多。我们按照攻略,首先走到北角东北方的悬崖边上,听北风呼啸,看浪拍海礁,北角的风确实很冷,但能忍受。看悬崖下面,雪白的海浪拍打着黑色的礁石,激起一串串银色的水濂。不过今天风不太大,这时又是退潮时间,我们并没有看到巨浪拍礁,浪花飞溅,声若雷鸣的壮观景象。</p> <p class="ql-block">尽管现在天空阴郁,但在我们到达时,还是有幸看到了一点点夕阳落晖,阳光透过薄薄的云层,从云端撒下一缕闪着金辉的银色日光,把巴伦支海照得犹如银盘。</p> <p class="ql-block">面转向北方,那边就是307米高的悬崖,上面就是地标-北角地球仪。</p> <p class="ql-block">北角-巴伦支海协奏曲</p> <p class="ql-block">走到纪念挪威-瑞典联合王国国王奥斯卡二世亲手立下的“欧洲之巅”界标,也是北角唯一以国王命名的纪念碑面前,打卡留念。</p> <p class="ql-block">北角地球仪</p> <p class="ql-block">北角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北角实际上是欧洲大陆尽头玛格尔岛突向巴伦支海一片陆地,由于万年前冰川和地壳上升运动的作用,玛格尔岛的突出部分边缘形成了悬崖。站在北角,从西、从北和从东展望,你都可以看到天边的海平线和脚下的高耸悬崖。</p> <p class="ql-block">向东望去的海平线和悬崖</p> <p class="ql-block">1987年,挪威作家 Simon Flem Devold发起倡议,之后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面向全球征集儿童绘画,<span style="font-size:18px;">孩子们以“友谊、和平、地球未来”为主题作画;雕塑师把获奖的 7 幅画整合成 1 座不锈钢加铜质浮雕纪念碑。获奖的7名儿童分别来自</span>坦桑尼亚、巴西、日本、泰国、意大利、前苏联和美国。纪念碑由高约 2.5 米的弧形钢板制成,正面镶嵌 7 片铜质浮雕,呈现孩子们原画的线条;背面刻有 7 种语言的“我们属于同一地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儿童画的雕塑版</p> <p class="ql-block">突然,一阵阵雷鸣声,轰隆隆的由远到近,嘎然而止在你的面前。定睛一望,原来是一对“摩托党”。清一色的BMW,清一色的四轮摩托,<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一色的黑色衣裤,清一色的头盔,但规模比起美国要小得多。</span></p> <p class="ql-block">回程路上,顺便参观了萨米人的帐篷、驯鹿和萨米人开的小店,走马观花的体验了一把萨米文化。</p> <p class="ql-block">在北角芬马克郡萨米人的传统居住区,居住着大约3000居民,其中 60%的人有萨米血统;目前北角周边仍以驯鹿放牧(半游牧)为生的萨米人已不足 300 人​。北角地区萨米人的传统活动,归纳起来大致可分 “驯鹿、歌唱、手工、节庆”四大项。驯养和放牧驯鹿是萨米人最重要的驯鹿文化;在lavvu(圆锥形驯鹿皮帐篷)里,由萨米主人即兴吟唱无歌词旋律,献给驯鹿、山川或客人​;萨米人手工用驯鹿骨、角、皮制作刀柄、手镯、四角帽等生活用品;在节日的喜庆中,在午夜阳光下,萨米人可以尽情地歌唱一整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萨米人的手工艺品小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萨米人的手工艺品小店外观</p> <p class="ql-block">萨米文化参观完毕,人已经累的像狗,车到码头后立即回船用餐,休息。</p><p class="ql-block">期待更北的朗伊尔能给我们带来另一番感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