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游D5(20208.21):山西省博物馆、晋祠博物馆(公园)

行天下👣👀

<p class="ql-block">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气候适宜,物产丰饶,是远古人类和文明的摇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侯度发现了243万年前的人工打制石器。汾河岸边,桑干河畔,沁河两岸,太行西麓洞穴内,原始人类生息繁衍,足迹遍布山西南北,留下了冠绝全国的旧石器文化遗存。百余万年间,沧海桑田,生生不息。</p><p class="ql-block">距今1万年前后,我们的先民进入新石器时代,刀耕火种,驯化动物,制作陶器,营建房屋,聚族而居。数千年血脉传承,多源流接续交融,部族聚落灿若星辰。各方文化相互激荡,满天星斗般的文明火花向黄河中游聚合。4300年前,陶寺文化在晋南兴起,华夏民族跨入文明之门。</p> <p class="ql-block">人类远祖:4500万年前的垣曲“世纪曙猿”,是人类的远祖。远古人类从能人、直立人进化为智人,经历了300多万年的漫长历程,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的旧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山西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达500余处。以西侯度、丁村、柿子滩为代表,早、中、晚期遗存都很丰富,文化序列完整。在探索早期人类起源、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及农业起源等方面,举足轻重。</p> <p class="ql-block">旧石器时代</p><p class="ql-block">早期</p><p class="ql-block">距今约300万年至20万年,为旧石器时代早期,大体上相当于人类体质进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阶段,遗存主要分布于欧亚非大陆。因地域不同、时代跨度大,发展不平衡,文化面貌差异很大。我国著名的遗存有元谋人遗址、北京人遗址和山西的西侯度遗址、匼河遗址等。</p> <p class="ql-block">夏商踪迹</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1世纪,中国第一个王朝一夏建立,各项社会制度逐步形成,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阶级分化日益加剧,中国进入早期国家阶段。夏王朝中心区域主要在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山西境内发现了众多夏时期文化遗存,山西南部有“夏墟”之称。</p><p class="ql-block">继夏而起的商王朝,国家体制趋于完备,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政治地理疆域更为扩大,文明程度达到青铜时代的第一个高峰。山西已发现的诸多商文化遗存,呈现了商时期多元共融的文化面貌,反映了山西在商王朝500多年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地位。</p> <p class="ql-block">晋,天下莫强焉!</p><p class="ql-block">3000多年前,武王克商,西周建立,分封诸侯,屏藩王室。成王时,叔虞封唐,其子燮父改唐为晋。历代晋侯励精图治,开疆拓土,逐渐强盛。文侯勤王,开启东周;文公会盟,霸业始成;悼公复霸,九合诸侯。晋国称霸百年,鼎盛时地跨今晋、陕、豫、冀、鲁等广大地区。春秋晚期,晋室衰微,六卿专权,终致三家分晋。韩、赵、魏三晋继起,变法图强,称雄战国。</p><p class="ql-block">辉煌八百年的晋与三晋,对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民族熔炉</p><p class="ql-block">山西,地处中原腹地与塞外草原的农牧交错地带,自古就是民族融合的“大熔炉”。</p><p class="ql-block">战国至秦汉,长城南北,中原王朝与匈奴对峙数百年。魏晋南北朝,内迁山西的北方各民族先后崛起,相继称雄。4世纪末,拓跋鲜卑建立北魏,雄踞山西,推进汉化。其后魏分东西,延及北齐、北周,各民族水乳交融,共同发展,催生了隋唐盛世。</p><p class="ql-block">北魏平城、北齐晋阳,是北朝“丝绸之路”东端的国际大都市,中外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空前繁荣。</p> <p class="ql-block">天下晋商</p><p class="ql-block">通常意义上的晋商,是指明清时期的山西商人,与潮商、徽商,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商帮”。</p><p class="ql-block">明初,设九边重镇,行开中盐法,晋商纳粮输盐,逐渐崛起。其后扩大经营,商履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清代,晋商开辟“万里茶道”,贸易走向国际化。道光年间,创办票号,汇通天下,执金融之牛耳近百年。</p><p class="ql-block">晋商纵横商界五百年,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更留下了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肇创票号:道光三年(1823年),雷履泰在平遥“西裕成”颜料庄的基础上,改组创办了“日昇昌”票号。此前,国内虽有当铺、印局、账局等具有金融性质的机构,但无法满足资本调剂和汇兑等需求。日昇昌的创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有了第一家专营汇兑和存放款业务的金融机构。</p> <p class="ql-block">此为祁县平遥古城“日昇昌记”实景</p> <p class="ql-block">此为祁县平遥古城“日昇昌记”票局内景</p> <p class="ql-block">下午去晋祠公园:晋祠天龙山景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部,由晋祠、天龙山两大核心区域组成,占地面积3.86平方公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文明单位、省级风景名胜区。景区历经1500多年鸠工庀材、大兴土木,拥有古建筑136座,雕塑219尊,铸造艺术品33件,楹联匾额265幅,石窟25座,造像500余尊,石刻碑碣400余通,千年古树32株,名贵花木300多种,山光水色、古树名木,亭台楼阁、轩榭廊舫,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彼此交融、珠联璧合,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p><p class="ql-block">晋祠,创建年代无从稽考,最早见于郦道元《水经注》“悬瓮之山,晋水出焉,今在县之西南。昔智伯之遏晋水以灌晋阳,其川上溯,后人踵其遗迹,蓄以为沼,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左右杂树交荫,希见曦景,至有淫朋密友,羁游宦子,莫不寻梁契集,用相娱慰,于晋川之中,最为胜处。”说明不晚于北魏,晋祠已是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现有宋建圣母殿、鱼沼飞梁,金代献殿三大国宝建筑和周柏宋塑侍女像、难老泉“三绝”,有唐太宗李世民御制御书《晋祠之铭并序》碑、武则天作序《华严经石刻》两大国宝碑刻,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中国古代艺术的集约载体,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跨越时代最久远、最具代表性的祠堂式古园林建筑群的实物孤例。晋祠公园是在陈家息庐、周家在田别墅、荣家陶然村三处民国时期私家别墅的基础上,经过多次大规模改造扩建,形成亭台楼阁、莲池水榭、奇花异草、古树名木相互映衬,栽植有300多种、40000多株名贵花木的文化名园。</p><p class="ql-block">东魏时期(534-550),大丞相高欢在天龙山修建避暑宫,始凿第2、3石窟。北齐时期(550-577),高欢次子、文宣帝高洋推翻东魏,建立北齐,将晋阳定为别都,重修天龙山避暑宫,开凿第1、10、16窟。在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修飞梁,建难老泉亭、善利泉亭、读书台、望川亭、清华堂、雨花寺、宝墨堂。至此,拉开晋祠、天龙山鸠工庀材、大兴土木的营造帷幕。</p><p class="ql-block">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晋祠、天龙山经过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多次修缮和扩建,不仅留下了博大精深的珍贵遗存,而且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晋阳文化。</p><p class="ql-block">天龙山景区占地2550亩,集林、泉、洞、寺、遗址、石窟于一体,尤以东魏、北齐、隋、唐四个朝代的大型石窟群著称于世,被誉为东方雕塑艺术的宝库。</p><p class="ql-block">山光水色,林木葱郁,亭台楼阁,错落有致,风光旖旎,优雅绝俗,建筑空间和自然景色相互交融,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糅和,具有极强的审美情趣、观赏品位和游憩价值。“游者于此,辙有不忍即返者。”</p><p class="ql-block">晋祠、天龙山,不愧为我国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和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晋祠景区门口</p> <p class="ql-block">检票口</p> <p class="ql-block">晋祠位于太源市西南25公里的悬瓮山麓,晋水源头。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有近百座殿、堂、楼、阁、亭、 </p><p class="ql-block">台、桥、相点玻在婆娑,泉流映带之间,是一处历史悠久文物遗迹丰富的古建园林。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园林建筑和彩塑</p><p class="ql-block">艺术都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 科学价值》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p class="ql-block">晋祠是奉祀西周初晋国首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宇。其创建年代不详,最早记载见于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著《水经注》:“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由此可见,早在1500多年前,晋祠已具有相当规模了。晋祠自创建以来,经过多次修葺和扩建,面貌不断改观,遂形成了今日集儒、释、道于一统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圣母殿为全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自水镜台起,依次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北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楼高阁取胜,有文昌宫、东岳祠、关帝庙、唐碑亭、唐叔虞祠、朝阳洞、待凤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等。南部既有楼台耸峙,又有泉水绕流,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有胜灜楼、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等。近年还重修了晋溪书院,增建了董寿平美术馆。此外,在祠区最南部还有奉圣寺、浮屠院、舍利生生塔和翰香馆等。</p><p class="ql-block">古老的晋祠,虽历经几度变迁,却仍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物遗迹。其中以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等古代建筑和圣母殿中的宋塑侍女像、周柏、唐太宗李世民《晋祠之铭并序》碑等尤为珍贵,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晋祠既有山光水色,古木葱郁,虫鸟啼鸣的自然情趣;又有连甍盖日,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的古建筑群掩映其间,诗情画意,令人流连。晋祠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三晋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晋祠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献殿: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原为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梁架很有特点,只在四椽袱上放一层平梁,既简单省料,又轻巧坚固。四周槛墙,上置棂栅,外观雄壮,且又敞亮。一九五五年用原料按原式样翻修,仍保持金代建筑特点。</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晋水主泉,泉水出自悬瓮山断岩层。《山海经》有:“悬瓮之山,晋水出焉”的记载。泉水清澈见底,长流不息,北齐时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命名为“难老泉”。晋水源头特有的长生萍,浓翠如玉,四季长青。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赞叹:“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与献殿之间,呈十字形。鱼沼为晋水第二泉源。飞梁系沼上石柱、斗拱与梁架承托的石桥,南北东西四面伸展,如鸟之双翼振翅欲飞。现存飞梁,为北宋与圣母殿同时修建,仍保持原结构特点,“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圣母殿位于中轴线末端,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古柏荫森,庄严肃穆。在晋祠古建筑中颇有“领袖群伦”之势,是晋祠内现存最早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前廊进深两间,显得极为宽敞。殿四周围廊,为我国现存古建筑中的最早实例。圣母殿是我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研究我国宋代建筑和我国建筑发展史有着重要的意义。</p><p class="ql-block">图为“显灵昭圣母济”匾</p> <p class="ql-block">宋塑侍女像:圣母殿内的宋代彩色泥塑,是我国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尤其是其中的33尊侍女像,各有其特殊形象,身体的丰满与俊圆润,各因性格和年龄大小而异;口有情,目有神,姿势自然,呈现出极不相同的思想感情。晋祠侍女像是一批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白中国古代社会难得的现实主义杰作。</p> <p class="ql-block">周柏:为西周所植,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树高18米,树围5.6米,主干直径1.8米,向南倾斜45度,形似卧龙,又称卧龙柏。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写下“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的诗句。古柏至今仍是浓荫疏影,苍劲挺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