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山的炽热 坎儿井的清凉

荷塘月色

<p class="ql-block">火焰山,位于新疆吐鲁番境内,横亘于吐鲁番盆地中部,犹如一条赤色巨龙蜿蜒起伏。维吾尔语称其为“克孜勒塔格”,意为“红山”,唐代因其酷热难当,亦称“火山”。此山童山秃岭,寸草不生,飞鸟匿踪。盛夏时节,红日当空,赤褐色的山体在烈日炙烤下,砂岩灼灼,熠熠生辉,炽热气流翻滚升腾,宛如烈焰腾空,火舌撩天,故得名火焰山。</p> <p class="ql-block">在维吾尔族的古老传说中,火焰山的赤红源于一场惊心动魄的神战。相传天山深处有一条专食童男童女的恶龙,祸害百姓。为除恶安民,吐鲁番的统治者沙托克布喀拉汗派遣勇士哈拉和卓前往降伏。激战之后,恶龙在七角井被斩杀,鲜血染红了整片山岭。自此,这片赤色山峦被称作“红山”,亦即今日的火焰山。</p> <p class="ql-block">火焰山不仅地貌独特,更因明代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描绘唐僧取经受阻于此,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传奇故事,而披上一层神秘色彩。书中那炽热难越的八百里火焰,寸草不生的荒岭,令无数读者心驰神往,也将火焰山推上了“天下奇山”的神坛。</p> <p class="ql-block">《西游记》中,唐僧一行初至火焰山,偶遇一位老者,问及此地为何酷热难当。老者答道:“此地唤作火焰山,无春无秋,四季皆热。”三藏惊问山势可否绕行,老者摇头:“西方正由此山所阻,八百里火焰,四周围寸草不生。若过得山,便是铜头铁骨,也要化作汁水。”三藏闻言,惊惧不已,不敢再问。正是这段对话,引出了铁扇公主、牛魔王与孙悟空之间波澜壮阔的恩怨纠葛。</p> <p class="ql-block">如今,矗立在火焰山地宫中心的巨型温度计,宛如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直插云霄。红色的刻度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精准地测量着这片土地的炽热。它高达十二米,直径六十五厘米,矗立于炼丹炉中,仿佛在向世人宣告:这里是大地的火炉,是炎炎烈日下的极限之地。</p> <p class="ql-block">牛魔王,火焰山故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他力大无穷,性情刚烈,是火焰山神话中最富争议的英雄与反派。他与孙悟空从兄弟情深到兵戎相见,恩怨情仇交织,为这片炽热之地增添了几分人性的复杂与命运的无常。</p> <p class="ql-block">铁扇公主,手持能熄火焰山烈焰的芭蕉扇,是这片热土上最神秘的女子。她与红孩儿相依为命,与牛魔王结缘,却因孙悟空的介入,陷入一场无法调和的纷争。她的故事,是火焰山神话中最动人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芭蕉扇,传说中能熄灭八百里火焰的神器。它不仅是一件法器,更是一段恩怨的见证。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斗智斗勇,最终以智慧与毅力降服烈焰,为取经之路扫清障碍。这把扇子,也成为火焰山传奇中最富象征意义的宝物。</p> <p class="ql-block">玉面狐狸,牛魔王的小妾,是火焰山故事中一抹神秘的倩影。她聪慧狡黠,却也因情生怨,因怨生恨,最终卷入一场神魔纷争。她的存在,为火焰山的传说增添了几分红尘的纠葛与人性的挣扎。</p> <p class="ql-block">猪八戒背媳妇,是火焰山景区中一段轻松诙谐的插曲。在炽热的山岭之间,这一幕仿佛为这片土地注入了一丝人间烟火气,让人在敬畏自然之余,也能感受到几分生活的趣味与温情。</p> <p class="ql-block">火焰山,是中国最热的地方之一。夏季气温可达47.8℃,山体阳面地表温度更高达82.3℃。当温度超过70℃时,人们便可在滚烫的沙窝中埋入新鲜鸡蛋,约四十分钟后,便可享用一道独特的火焰山美食——沙窝烤鸡蛋,是自然与生活巧妙结合的美味佳品。</p> <p class="ql-block">在火焰山景区内,驼队缓缓穿行于赤色山岭之间,宛如时光倒流,带人回到那遥远的丝绸之路。骆驼背上的游客,或低声交谈,或静静凝望,仿佛在与这片炽热大地对话,感受它的古老与神秘。</p> <p class="ql-block">与火焰山的炽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吐鲁番的坎儿井。这项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是干旱地区智慧的结晶。吐鲁番共有1100多条坎儿井,总长度超过5000公里,它们引出地下水,将荒漠变为绿洲。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列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奇迹,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p> <p class="ql-block">坎儿井的“坎儿”意为井穴,是一种防止水资源蒸发的特殊灌溉系统。它由竖井、暗渠、出水口、明渠和蓄水池组成,巧妙利用地形坡度,无需任何动力,便能将地下水引出地面,滋润万物。这种古老的智慧,至今仍在滋养着吐鲁番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交河民居,是吐鲁番地区独特的建筑艺术。古人未用砖石或木材,而是直接在黄土台地上向下挖掘,利用原状土构筑寺院、官署、城门与民舍。这种建筑方式不仅节省材料,更适应干旱环境,体现了古人因地制宜的智慧与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古坎儿井民居,是吐鲁番历史的活化石。它们依坎儿井而建,与地下水源紧密相连,冬暖夏凉,生态宜居。这些民居不仅承载着岁月的记忆,也见证了吐鲁番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在吐鲁番最具代表性的坎儿井之一——五道林坎儿井旁,矗立着一棵意义非凡的白杨树,人称“邓公树”。1981年,邓小平视察新疆时,提出“要发展水利,带领群众种树”的方针,并在此地亲手种下这棵树。如今,它依然挺立,成为传承水利精神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火焰山的炽热,是大地的怒火,是神话的舞台;坎儿井的清凉,是智慧的甘泉,是生命的源泉。二者交织,构成了吐鲁番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自然与人文交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