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山西青铜博物馆

亨哈家家

<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7日,我们在太原参观了山西青铜博物馆。该馆隶属于山西博物院,是中国第一个省级青铜专题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夏商周时代,山西拥有最重要的铜矿资源和制铜技术,青铜文化蓬勃发展。该馆集中展示了从陶寺文化到秦汉时期的2200余件青铜器,跨越整个青铜时代。种类繁多、精妙绝伦的青铜器系统呈现了山西地区在华夏文明传承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以及青铜器作为礼器所承载的礼乐文明精神内涵。同时,能让观者深刻地感受到古代工匠的艺术创造力和精湛技艺。对于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  以下一些出土文物令我印象深刻,摘抄整理如下,便我触目即能穿越回几千年前,在细细琢磨,反复品味先人的智慧、审美和生活状态之中,获得美美的文化享受。</p> <p class="ql-block"><b>1、神鸟纹高足方壶</b></p> <p class="ql-block">  *出土地点: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金胜村赵卿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年代: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p><p class="ql-block"> *特点:壶体如钫,下承高柄圈足。盖顶式盖,上有四个对称环形小钮,以子口插入壶的母口内。壶身下接喇叭形长柄和圈足。盖顶四隅饰心形图案,正中两龙呈"卍"形相交。龙昂首卷尾,其一加绘黑线,似显示雌雄之别。壶身饰几何纹。柄、足部环饰三组神鸟图案,鸟昂首阔步或伸颈长鸣。器表有一层黑褐色涂料,充填在花纹中间的凹处,呈现出一种镶嵌艺术效果,古朴俊秀,极富装饰效果。经研究,涂料为石英、长石、褐铁矿、锡石和孔雀石等矿物的混合物。</p> <p class="ql-block"><b>2、刖人守囿车</b></p> <p class="ql-block">  *出土地点: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上郭村7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年代: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p><p class="ql-block"> *特点:长方形箱式。车顶部有双扇盖可以开启,盖面嵌有一猴形捉手,周边围绕四只振翅欲飞的小鸟,器壁饰相背的凤鸟纹,并有兽形装饰,器足由两大、四小共六个轮子组成,可挽环牵引,可用手推转动。器壁一侧开一小门,门扉上一铜人头戴尖帽、左脚残、左手持拐杖,门栓从此人的右臂腋下穿过,可来回穿插,控制车门开闭。整车上下共有猴、虎、鸟等14个动物形象,阵容庞大,形象刻画了西周贵族"域养禽兽"的苑囿之景。可转动的部位共计15处,是春秋时期在青铜铸造工艺和机械制造水平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周礼·秋官·掌戮》记载了五种刑戮,其一便是"刖人使守囿"-﹣即受到锯足刑戮的人,使其守动物苑囿之门。这件器物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西周贵族"域养禽兽"的苑囿之景,而且还印证了文献记载"刖人使守囿"的真实性。</p> <p class="ql-block"><b>3、侯马盟书</b></p> <p class="ql-block">  *出土地点:山西省侯马市秦村盟誓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 *年代: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p><p class="ql-block"> *特点:侯马盟书为1965年一1966年于中国山西省侯马市晋国遗址出土的玉片文物,数量共有5000余片。通过对字迹较清楚的650余件盟书的研究发现,其内容分为宗盟类、委质类、纳室类、诅咒类和卜筮等。因为这些玉片上文字刊载着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或卿大夫之间,在订盟誓约中所记载的言词,因此称作"盟书"或"载书"。</p><p class="ql-block"> 该文字属于春秋晋国官方文字,出现约在公元前550年。书写于玉石的这些文字不但是中国现今考古发现最早的毛笔字,也因运笔娴熟流畅,字形活泼多变,有其艺术价值。 </p><p class="ql-block"> 侯马盟书"是1949年以来中国考古发现的十大成果之一,也是山西博物院藏的十大国宝之一。</p><p class="ql-block"> 侯马盟书作为我们国家级的历史文物,形象的展现出春秋时期的社会现状。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诸侯国借助侯马盟书在宗族间立下盟誓,巩固了内部统治,加强了宗族内部的凝聚力;与其他诸侯国结下盟约,为自己找到了合作伙伴,帮助自己在战乱频繁的春秋时期谋求一席之地。</p><p class="ql-block"> 侯马盟书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对鬼神的敬畏,并利用这种思想很好的进行了统治与约束。</p><p class="ql-block"> 侯马盟书还最为真实的展现了晋文化,出土于侯马盟书上的文字是一个时代的见证,也记录了一个时代,它是时代的产物。别具一格的文字形式完善了我国的文体进程,它的发掘成为了研究晋文化、晋朝文体的最有利的证据,具有无与伦比的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b>4、鸟尊(赵卿墓出土)</b></p> <p class="ql-block">  *出土地点: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金胜村赵卿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年代: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p><p class="ql-block"> *特点:盛酒器。形如昂首挺立的鸷鸟,形体肥硕,双目圆睁,颈细长,钩喙。器物腹腔中空,与颈、喙相通,锋锐的钩喙为自由开合的流口,倾倒酒液时自动开启,复位时闭合,设计巧妙。鸟背设盖,上有虎形提梁,盖以链条与提梁相连。鸟双腿直立,足间有蹼,为在鸟尾下设一虎形支脚,小虎前腿支地,后腿向上蹬,形成三点支承器体,以保器体平衡稳固。通体浮雕羽翼,羽纹华丽清晰,富有层次感。造型独特新颖,铸造技术精巧至极,是晋国晚期青铜工艺中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b>5、霸姬盘</b></p> <p class="ql-block">  *出土地点: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大河口霸国墓地2002号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年代: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p><p class="ql-block"> *特点:水器。圆形,口微敞,窄折沿上翘,方唇。盘腹较深,上腹微鼓,下腹圆弧内收,圜底。下接大圈足,足壁斜直外张,底面平整。下腹附对称双耳,顶面与口近平。上腹饰顾龙纹一周,分四组,前后各二组,中部界以兽头,每组三龙纹同向,两组间龙首相对,两侧耳下腹壁龙尾相对。耳两面饰鳞纹,圈足饰两周凸弦纹。四合范铸成,双耳与器体为一次铸成。背面中部兽头中间有一条竖向范线,耳内侧腹部鸟纹间有二条竖向范线。打磨精细,未发现打磨痕迹。腹部垫片明显。口沿、耳部及内外壁多处有缩孔。圈足内壁上部与外底交接处有六个三角形凸钉。</p><p class="ql-block"> 盘内底铸铭文10行153字(含合文四、重文一)。铭文讲述了霸姬向穆公诉讼“气”未遵守穆公命令移交仆驭臣妾,穆公命令“气”发誓听命之事。约信起誓,是那时的习俗,也是法规。一旦失信,就有罚金、受刑和被逐出宗族的危险。铭文释义:穆公让“气”把他的属仆、驭臣、妾全部转给霸姬,“气”没有执行。霸姬向穆公起诉“气”。穆公命“气”发誓听从命令,如果违反誓言,就打“气”五百鞭子,并罚五百钯金。“气”把这一命令记录了下来。穆公又让“气”增加誓言,如果不听从穆公命令,不仅要受鞭刑,更要逐出宗族。“气”增加誓言,再次发誓,并记录了下来。这件盘铭揭示了西周时期誓仪的三个仪程:首先是命誓,一般是裁判者主持,发布誓辞内容,明确需遵守的事项及违誓的处罚;接着是报誓,发誓者根据命誓内容重复说出誓辞;最后是则誓,即发誓者确认并记录其誓辞,以备以后稽核。</p> <p class="ql-block"><b>6、晋公盘</b></p> <p class="ql-block">  *出土地点:山西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 *年代: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p><p class="ql-block"> *特点:水器。圆形浅盘,折沿方唇,直腹,平底,双附耳,附耳与口沿有两个短梁相连接。底部平均分布三个跽坐状人形足,均裸身,双手向后托起盘底。盘内底中央装饰盘旋的两条龙纹,环抱一只圆雕水鸟。以水鸟为中心有三圈纹饰带。第一圈为四只圆雕水鸟,大小形态与盘中心的水鸟相同,四只浮雕的鳖穿插其间。水鸟喙部上半部分能够开合。鳖呈伸足探头状,背部饰两两相对的双龙纹。第二圈为四只圆雕青蛙和四条圆雕游鱼相间排列。第三圈为四只蹲伏的圆雕蟾蜍和四只游动的圆雕乌龟,中间穿插有七只浮雕青蛙,似正在水中游动。乌龟头部可伸缩,设计巧妙。所有的圆雕动物均插在一根短柱转轴上,能自由转动。</p><p class="ql-block"> 盘内壁铸有七段铭文,共183字,呈逆时针方向排列。间隔以四条浮雕游鱼。内容分三部分:①晋公追述晋国始祖唐叔虞和父亲献公的功业;②晋公讲述自己的功绩,表达效法先辈的决心;③晋公对出嫁女儿的告诫和嘱托。学者认为这是一件晋文公为其长女孟姬出嫁楚国而做的陪嫁媵器,寄托了父亲对女儿的祝福。</p> <p class="ql-block"><b>7、虎头灶</b></p> <p class="ql-block">  *出土地点: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金胜村赵卿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年代: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p><p class="ql-block"> *特点:一组7件,由灶体、釜、甑,以及四节烟筒组成。灶体呈虎头状,双目圆睁,两侧有用于提携的提链,灶门似大张的虎口,顶部有圆形灶眼,灶眼内置釜,釜上套甑,灶眼后有圆形的烟筒,为虎尾。釜饰牛头双身螭纹带。甑饰夔龙纹带。烟筒为子母口,可上下套接。虎形灶可以拆卸和组装,便于行军作战或游猎使用,为中国首次发现。灶内有许多用于搪灶挂泥的小凸齿,既保证炉膛热量集中,又能防止烫伤人体。远在2500年前,人们已懂得炉膛涂泥。至今山西农村和小城市居民冬季取暖的铁炉,仍是这样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b>8、匏壶</b></p> <p class="ql-block">  *出土地点:太原市晋源区金胜村赵卿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年代: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p><p class="ql-block"> *特点:因形似匏瓜而得名。壶盖为圆雕立体的鸷鸟形捉手,鸟喙大张,双目圆睁,全身饰羽翎纹,层次分明,爪抓两条全力挣扎的小龙。鸟腹下有子口凸榫,套于壶体母口内。壶颈长而侧倾于一侧,鼓腹上有一虎形,虎口衔一环,有链条与盖鸟尾连接。壶口沿下饰一周绚索纹,腹部饰乳丁蟠虺纹带。匏壶与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匏瓜星”有关,是古人生活中的重要容器。匏壶外形隐喻“匏瓜星”的星座结构,据此可以推测,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对古代天象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件器物对我们今天研究古代天文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9、虎鹰互博銎内戈</b></p> <p class="ql-block">  *出土地点: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金胜村赵卿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年代: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p><p class="ql-block"> *特点:前锋尖锐,援作三角形,横断面中间厚、两侧薄,中心透镂精美花纹,惜已朽蚀。短胡,椭圆形銎,上端有圆形穿孔,用以固定戈秘。銎上部与内上立雕一猛虎擒扼雄鹰,虎昂首张口,曲身卷尾,前爪抓住鹰尾,后爪扼住鹰头,鹰则伸颈翘尾,奋力搏杀,虎颈饰绚索纹一道,身饰鳞纹、卷云纹。鹰身饰羽纹、鳞纹和重环纹。銎腔上饰贝纹一周。</p> <p class="ql-block"><b>10、鸮卣</b></p> <p class="ql-block"><b>11、兽形觥</b></p> <p class="ql-block"><b>12、铜牺立人擎盘</b></p> <p class="ql-block"><b>13、人足方盒</b></p> <p class="ql-block"><b>14、鸟尊(晋侯墓地114号墓出土,看前是鸟看后是象)</b></p> <p class="ql-block"><b>15、司马金龙漆画屏风板</b></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刖(音“月”),砍掉脚或脚趾。</p><p class="ql-block">囿(音“右”),古代帝王养禽兽的园林。</p><p class="ql-block">筮(音“是”),用蓍(音“狮”)草占卜凶吉。</p><p class="ql-block">鸷(音“至”),表示凶猛的鸟。</p><p class="ql-block">跽(音“忌”),表示长跪。</p><p class="ql-block">媵(音“硬”),古代贵族女子出嫁的陪嫁。</p><p class="ql-block">甑(音“赠”),古代蒸饭用的瓦器。</p><p class="ql-block">螭(音“吃”),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p><p class="ql-block">夔(音“葵”),传说中的一种神兽。</p><p class="ql-block">匏(音“袍”),古文中常表示葫芦的一种。</p><p class="ql-block">虺(音“毁”),表示毒蛇或蜥蜴类动物。</p><p class="ql-block">銎(音“穷”),表示斧头上装柄的孔。</p><p class="ql-block">卣(音“有”),古代盛酒的青铜器。</p><p class="ql-block">赵卿墓,卿究竟是何人?据学者考证,赵卿,即赵鞅,也就是春秋时期声名显赫的赵简子,《赵氏孤儿》中赵武的孙子。他在春秋末期,也就是晋国晚期的时候,执掌晋国政权达50年之久。赵鞅命家臣董安于精心营建晋阳城,并积极推行政治改革,招贤纳士,为后来的赵国储备了雄厚的实力。赵卿墓出土文物达3421件,其中不乏鸟尊和虎形铜灶等国宝级珍品。文物种类之多,俨然就是一座春秋时期的博物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