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相隔二十年再次来到丽江,开启了一趟云南古镇之旅。1997年,丽江古城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广义上的丽江古城,涵盖了大研古城、束河古镇与白沙古镇。此次旅程,我首站踏访的是大研古城,这座狭义上代表丽江的古老城池。</p> <p class="ql-block">大研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近八百年历史。最初,丽江木氏先祖将统治中心由白沙古镇迁至如今的狮子山一带,开始营建房屋与城池,当时称为“大叶场”。</p> <p class="ql-block">1996年2月3日,一场七级大地震席卷古城,三分之一的民居在震灾中倒塌,街道满目疮痍。然而,丽江人民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将古城重建如旧,展现出这座古城不屈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大研古城的城市布局,融合了汉族、白族、彝族、藏族与纳西族等多民族的建筑与文化精华。它并未遵循中原传统“方九里、旁三门”的建城模式,没有森严的城墙,也没有规整的道路网,而是依山傍水,因地制宜,以三山为屏障,一川相连,玉龙雪山的融水穿城而过,形成独特的水系网络。</p> <p class="ql-block">古城街道布局曲径通幽、窄巷通达,呈现出“曲、幽、窄、达”的风格。其整体格局顺应自然,坐西北朝东南,以水为核心,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水巷空间。桥梁密布,是古城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建筑上融合了汉族、藏族与白族的技艺,形成向上收分的土石墙、迭落式屋顶、小青瓦与木构架等特色手法,展现出鲜明的地域风格。民居多为土木结构,常见的形式包括“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p> <p class="ql-block">据《丽江市志》记载,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兴盛于明清时期,距今已有近八百年历史。因古城形似一块碧玉大砚,故得名“大研”。以“四方街”为中心,四周古建筑星罗棋布,构成古城的核心肌理。</p> <p class="ql-block">木府,原为丽江世袭土司木氏的官署,坐落于狮子山东麓,始建于元代,后于1998年重建并改为古城博物院。占地四十六亩,拥有大小房间共一百六十二间,中轴线长达三百六十九米。三清殿、玉音楼、光碧楼、护法殿、万卷楼、议事厅、忠义坊依次排列,井然有序。府内悬挂历代皇帝钦赐的十一块匾额,见证木氏家族的辉煌与变迁。</p> <p class="ql-block">木府原为丽江木氏土司的衙署,其历史可追溯至元代,兴盛于明代。门前的忠义坊,又称“石牌坊”,是明朝万历皇帝钦赐“忠义”二字后所建,建于明启年间,高数丈,通体皆石,工艺精湛,民间有“大理三塔寺,丽江石牌坊”之誉,足见其地位之高。</p> <p class="ql-block">木府整体由三部分构成:西侧依狮子山而建,为家庙与祠堂所在;东侧则分为南北两区。南区为土司官署,是议事与行政中心,玉音楼、寿星楼皆建于此,忠义坊、木牌坊与广场依次排列;北区则为一进三院的木氏家宅,布局严谨,气派非凡。</p> <p class="ql-block">议事厅,是木氏土司议政之地,象征权力的中枢。檐下悬挂三块“诚心报国”匾额,分别由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与明世宗朱厚熜赐予不同时期的木氏土司,以示嘉奖与勉励。殿前广场广阔,铺设剁斧彩花石板,洁净素雅。昔日为出征阅兵、百姓朝贺之地,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其后为护法殿,又称后议事厅,专用于处理家族事务。</p> <p class="ql-block">木府内悬挂着历代皇帝钦赐的十一块匾额,内容包括“忠义”、“诚心报国”、“辑宁边境”等,字字铿锵,承载着木氏土司与朝廷之间的深厚渊源。</p> <p class="ql-block">万卷楼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木府中最具文化气息的建筑之一。木氏土司素来崇尚汉文化,藏书丰富,经、史、子、集应有尽有,佛教经典、东巴经卷、土司诗集与名家书画皆藏于此。据《丽江府志》记载,万卷楼曾为木氏藏书之所,集千年文化之精华。清雍正年间,随着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木氏逐渐衰落,万卷楼藏书亦随之散落民间。至光绪时,楼已倾颓,藏书亦多流失。如今所见建筑为1999年重建,虽非原貌,却仍承载着那段辉煌的文化记忆。</p> <p class="ql-block">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于1639年游历丽江,受到木氏土司木增盛情款待。他在游记中盛赞木府建筑宏伟,堪比王宫,足见其规模之大、气派之盛。</p> <p class="ql-block">玉音楼,位于木府后花园,是明代永乐年间由土司木初所建。楼名“玉音”,实为“御音”之谐音,意指“皇帝的声音”。据《木氏宦谱》记载,“玉音”二字为明嘉靖皇帝所赐。嘉靖十五年,木公受封中宪大夫,并获赐“玉音”与“辑宁边境”之嘉奖。玉音楼曾是木氏供奉皇帝圣位、珍藏圣旨与题词之地,承载着木氏与皇权之间的深厚联系。</p> <p class="ql-block">登临狮子山,俯瞰全城,木府尽收眼底,整座大研古城亦一览无遗。古城依山傍水,街巷纵横,桥梁密布,展现出一幅天人合一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是木府建筑群中最具宗教与文化象征意义的殿宇之一,位于木府中轴线的最末端,依狮子山而建。始建于明代,1996年地震后重建于后花园狮子山上。殿为三重檐尖顶楼阁式木构建筑,占地五百平方米,殿内供奉玉清、上清、太清三尊道教神像,象征木氏土司对道家文化的推崇。其建筑融合明代中原风格与纳西族营造技艺,成为纳西文化与中原文明交融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因时间有限,此次仅游览了木府,却已深深感受到大研古城的历史厚重与文化魅力。古城如诗,如画,如一部未完的史书,静待后人细细品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