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石之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石头遍布于河流山川,石头的美也穿越时空展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石头是大地的骨骼,是时光的沉淀,石之美在多元形态中绽放艺术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首先,石之美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高度融合。自然美是天然形成的原生形态之美。它未经人工触碰,尽显天地造化的本真。黄山的“猴子观海”“梦笔生花”;云南的路南石林,都让人发出“天工鬼斧造奇观”的赞叹,每一道纹理都是自然书写的史诗。艺术美是人类以雕刻、打磨、摆放等手法赋予石头以人文内涵,是人们审美情趣的物化和具体化。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以整块大理石塑出肌肉的张力与灵魂的坚毅,是“石中有魂”的极致。中国玉雕《大禹治水图》,借和田玉的温润,刻画出“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担当,石头在匠人手中呈现出“泪眼问花花不语”的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其次,石之美是动感美与静态美的视角盛宴。动感美是指石头形态或纹理中蕴含着的人的动态联想。虽静犹动,动中有静。喀纳斯湖卧龙湾“清泉石上流”的景观,让人们看到石头就象向上游游动的鱼群,仿佛水静而石动。静态美是指石头以稳定形态呈现的庄重与安宁之美。埃及狮身人面像,用整块岩石铸就的沉稳,见证了“岁月失语,惟石能言”的沧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再次,雕塑美与摆放美是石之美的不同表现形式。雕塑美是以石头为媒介,通过雕刻塑造的立体艺术,凸显空间与主题的张力。罗丹的《思想者》,青铜般的石质肌理绷紧着思考的重量,恰如“石韫玉而山辉”的深邃。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以山为体,17米高的佛像眼含慈悲,衣纹似流水般舒展,印证着“雕刻是减法的艺术,却为石头做了加法”的哲思。摆放美是不改变石头的原始形态,通过空间布局让石头与环境呼应,营造独特意境。苏州园林中,太湖石置于庭院,与芭蕉、曲水相映,藏“一拳代山,一勺代水”的意境,呈“曲径通幽、山重水复”的美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王忠彦正是从这种“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多维度审美中,把自己对美的理解与把握成功地运用于摆石画创作的全过程。每个环节、每个步骤都充分体现出“观山则情满于山,望海则意溢于海”的审美情趣;都充分体现出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鼓与呼的价值取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他创作的《春游》,用黑、白、灰三种卵石及贝壳摆成六个青年男女结伴同行、游春赏春的图景,彰显出青春活力和春的气息。在这里,他用石榴石、绿宝石、白色蟹爪摆成的树枝,把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春天来了》则通过圆润的黑、白卵石搭建的郊野别墅,黑、红玉石摆出的红杏出墙,以及螃蟹脚和绿宝石摆出的绿丝绦、碎石拼出的白色小鸟,映衬了一对青年男女坐在石条上尽情享受美好生活的主旨。他的以“春”为主题的作品,都突出了对中华复兴、人们过着美好生活的赞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他创作的《熊猫》《小猫咪》《可爱的小鸟》《候鸟生活》等摆画作品,更多地彰显了生态友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熊猫》用黑、白卵石摆出熊猫的憨态时,画龙点睛,用一枚小小的红宝石摆成熊猫的嘴巴,惟妙惟肖。而绿宝石摆成的竹子,白色和褐色河卵石摆成的田野,与熊猫相映成趣,让人们乐见其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用十七块卵石及一个贝壳摆成的三孩家庭,是王忠彦根据党的生育政策的调整摆出的上乘之作。画中,父亲的庄重、母亲的慈爱、儿童的雅趣、婴儿的幸福,通过石头的色泽、大小、曲线等,表现得恰到好处。一幅温馨的家庭生活画,揭示了一个时代的历史召唤!</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石态拼裁真善美,画中有画太关情”。王忠彦用他的石头摆画艺术,尽情地诠释了“石之美”的深刻内涵。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利用个人摆画作品展,把画中真缔一一讲给前来参观学习的青少年,鼓励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履行了一名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的职责和担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