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七年前插队的老照片

中英

<p class="ql-block">照片应该是插队的第二年1969年照的,那时我们大都十七、八岁,广华,晓玫才16岁,文革时期标志性的造型(应该是翟平导演的,谢谢),每个人的脸上并看不出当时的苦累和艰辛,少年不知愁滋味。</p><p class="ql-block">1968年12月21日在开往山西的列车上我们听到广播里传来毛主席的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我们24名同学远赴山西芮城县新村插队。至今过去了57年,插队那几年的经历在我们的心灵深处留下了深深的烙印。</p> <p class="ql-block">大队部(新村革命委员会)门前,仅存了这么一张照片:毛主席像、牌匾、标语的布置,当时全国文革时期的气氛在这小小的农村体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知青的灶房前,大家美美的吃着西瓜,其实这背后还有好多关于西瓜故事。才子建国可以把当时惊险,刺激的偷瓜场景记叙下来,我们都是“同犯”。</p><p class="ql-block">灶房一大间一小间,大间,风箱、灶台,蒸馍,煮面,小间,贮存粮食,偷的西瓜藏在面柜里。</p> 仅存的一张正式的合影,人还不齐,上面写着“芮城留念,71~10”。 <p class="ql-block">黄河坡上,忘了这些照片用的是谁的相机,海鸥120,是谁冲洗的?谈不上清晰度,但它真实地保存了历史的沧桑痕迹,</p> <p class="ql-block">几个哥们在黄河半坡留影,村庄在上边,下边是黄河滩地,滩地收获的花生,玉米,西瓜等都得从滩地挑到村里,女生是背,陡峭的黄河坡有香山鬼见愁那么高,记得担西瓜要担7个,担到半坡吃一个,然后,就还剩下一边3个了, 平衡了。还记得赶着大车到7里外的县城卖西瓜,3分钱一斤,几百斤西瓜卖完了,两个人可以花几块钱在饭馆吃顿饭,觉得美美哒。</p> <p class="ql-block">不记得这是在谁家门前的合影,燕生,毅非已经抽上烟了。</p><p class="ql-block">仔细看哪像十七、八岁的年龄,个个都长得那么着急。</p> <p class="ql-block">果园里摘苹果,那时就会摆拍。</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黄河坡,远望蜿蜒的黄河,心中惆怅 不知前路漫漫在何方。下边是滩地,远处的白带是黄河,仅有百米多宽,到汛期,上游大水奔涌而下,漫灌整个滩地,黄河便成为了10多里宽河道。</p> <p class="ql-block">这是70年10月在我们三队养猪场,我和一夫的喂猪照,是芮城县文化馆来人拍照的,那时也会造假,找了一只最大的猪做陪衬(其它的都是又瘦又小),据说是县里要搜集知青不怕脏累扎根农村的材料。</p> <p class="ql-block">我们小队的养猪场,面对镜头的是我,右手边上隐约可以看到系白围裙的是和我一起喂猪的村里的小兄弟孙创兵,2019年回村我俩50年后重逢,昔日话题不尽,我俩相拥而泣。现在我俩还不断有联系,他总说:不知我们还能不能再见面,让我泪目。</p> 这是1972年春节我们在北京的合影,那时,大家已经和正在离开插队的山西芮城县新村。时间冲淡了记忆,这泛黄的老照片珍藏了插队的往事,心中的烙印,从来不需要想起,但是,永远也不会忘记! 2019年5月1号回村,我和创兵的合影。 <p class="ql-block">和房东牛田生,我一个人住他家,他的父母对我很好,让我感觉千里之外还有像家人一样的被人呵护。黄土高原缺水,他家人用收集的过滤的雨水洗脸,却在热馍的锅里放一小盆水,让我用热水洗脸。好几次,大娘喊我起床,上工,却都迷迷糊糊的觉得好像是我娘在叫我:中英,中英......</p> <p class="ql-block">我们回村,送给村里一块匾:感恩新村故乡。</p><p class="ql-block">照片前排左一,是当时的村支书:杨志超(80多岁了),我只记得,68年我们进村,村里开欢迎会,老支书对老乡们说,他们是从北京来的,我们可不能欺负北京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