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 2025.5.19 | 扬州,我们来了! 🌿</b></p><p class="ql-block"><b> 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和你们一起拖着行李箱奔向扬州,心情像初夏的风一样轻快~🍃</b></p><p class="ql-block"><b> 想钻进瘦西湖的烟波里发呆,想咬一口蟹粉汤包的鲜甜,想踩着青石板路听老街讲古老的故事……最重要的是,和合拍的人一起✨</b></p><p class="ql-block"><b> 连空气都写着“自由”两个字。扬州,请温柔接纳这群撒欢的旅人吧~</b></p> <p class="ql-block"><b> 推开木门的一瞬,仿佛跌进了旧时光——青瓦白墙围出一方静谧,檐角挂着风铃,叮咚声里裹着初夏的暖。穿过回廊,绕过太湖石,石缸里几尾红鲤慢悠悠地划开涟漪……</b></p><p class="ql-block"><b> 房间里,花梨木的桌椅泛着温润的光,雕花窗棂把阳光剪成细碎的格子,室内悬挂的书画与庭院构成微妙对话。那些"山静水清"的题字并非装饰,而是建筑吐纳的呼吸节奏。最妙的是圆门洞设计,将远山近水、书画瓷器统统框成活的册页。</b></p><p class="ql-block"><b> 我们笑着摊开行李,恍惚间像成了某个古装剧的主角。</b></p> <p class="ql-block"><b> 五月的扬州,空气中已经浮动着初夏的燥热。恰逢5月19日"中国旅游日",瘦西湖景区对所有游客敞开大门。我们放下行李便匆匆赶往,生怕错过这场限时的馈赠。</b></p><p class="ql-block"><b> 从南门进入,迎面便是长堤春柳。垂柳依依,在微风中轻拂水面,仿佛在欢迎我们的到来。湖面波光粼粼,游船点点,远处白塔倒映在水中,构成一幅天然的水墨画。</b></p> <p class="ql-block"><b> 虽然时值初夏,但这里的垂柳依然青翠欲滴,柔软的枝条在晨风中轻拂水面,荡起圈圈涟漪。阳光透过柳叶的间隙,在水面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我们沿着蜿蜒的堤岸漫步,脚下是历经岁月打磨的青石板路,耳边是此起彼伏的鸟鸣,与周围的景致浑然一体。</b></p> <p class="ql-block"><b> 沿着湖畔漫步,每一步都能发现新的惊喜。岸边垂柳依依,倒映在如镜的湖面上,与真实的树影相映成趣。远处的白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五亭桥的倩影倒映水中,构成一幅天然的水墨画。虽然没有乘船,但从岸边欣赏这些景致,反而能细细品味每一处细节。</b></p> <p class="ql-block"><b> 站在"徐园"的拱门前,石狮子依旧威武的站立,走进那扇斑驳的木门,迎面是一座精巧的太湖石假山,石缝间探出几株不知名的野花。</b></p><p class="ql-block"><b> 园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那座红漆斑驳的八角亭。亭柱上的朱漆已经剥落,露出木质本来的纹理,反倒平添几分古意。</b></p><p class="ql-block"><b> 转过假山,眼前豁然开朗。一池碧水中,几尾红鲤悠然自得。池边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徐园"二字笔力雄浑,据说是清末某位书法家的手笔。石碑旁有株百年紫藤,藤蔓蜿蜒盘旋,若是花期来此,想必满架紫云,美不胜收。</b></p> <p class="ql-block"><b> 瘦西湖全长4.3千米,是由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城濠连缀而成的带状景观,并始终与大运河保持着水源相通的互动关系。瘦西湖从隋唐开始,水系两岸陆续建园,及至清代康乾时期,由于康熙、乾隆两代帝王的六次南巡,造就了“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湖山盛况,形成瘦西湖园林基本格局。</b></p> <p class="ql-block"><b> 瘦西湖景区分布有徐园、小金山、五亭桥、白塔、二十四桥、万花园、双峰云栈等名园胜迹,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之誉。</b></p> <p class="ql-block"><b> 微风轻拂,柳枝在风中摇曳,仿佛在向我们招手。走在湖边,仿佛置身于一幅古典的山水画中,心情也随之宁静。这里被称为“长堤春柳”,因为它以“桃红柳绿”而著称。</b></p> <p class="ql-block"><b> 湖水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时而有几只野鸭在水中嬉戏,给这宁静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生动。站在桥上,远处的五亭桥和白塔在绿树掩映下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水墨画。</b></p> <p class="ql-block"><b> 漫步湖边,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沉淀。湖边的柳树轻轻摇曳,似乎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每一砖一瓦,都透露着古朴的韵味,让人不禁陷入对往昔的遐想。</b></p> <p class="ql-block"><b> 瘦西湖的美,不仅在于它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它深厚的文化底蕴。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历史的印记和文化的传承。沉浸在这片美景之中,心灵得到了深刻的洗礼和升华。</b></p> <p class="ql-block"><b> 瘦西湖出来天色已晚,找了一家离民宿近的饭店。</b></p><p class="ql-block"><b> 狮子头--拳头大的肉丸,浸在清汤里,上面浮着几片青菜。我夹了一块,入口确是松软,但细嚼之下,却觉肉味平淡,远不如传闻中那般鲜美。</b></p><p class="ql-block"><b> 炒饭--米粒分明,金黄灿灿,间杂着虾仁、火腿、牛肉、青豆之类。关键是店家问我是要正宗的扬州炒饭还是不正宗的扬州炒饭😂既来了扬州肯定得点正宗的😅</b></p><p class="ql-block"><b> 干丝--豆腐丝切得还算细,码得整整齐齐,上面浇了酱油、麻油,撒了虾米和豆子。</b></p><p class="ql-block"><b> 吃着这些"名菜",竟觉得索然无味。可能外地人都这么点的吧。想来所谓地方美食,也不过是游人一厢情愿的想象罢了。真正的滋味,恐怕只有长居于此的人才能懂得。而我们这样的过客,终究只能尝个皮毛,还自以为得之。</b></p><p class="ql-block"><b> 扬州的第一顿晚餐,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过去了。</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清晨的广陵路,梧桐叶缝漏下细碎阳光。路过苏北电影院——淡黄色外墙的老建筑,海报栏还贴着褪色的电影画报,恍惚听见几十年前的胶片转动声。这座建立于1949年的建筑,像一本摊开的立体影集,每一块砖瓦都在诉说跨越70余年的光阴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踱过广陵路,转入皮市街口,便见香园茶社的招牌。茶社不大,店内早已坐满了人。跑堂的伙计穿梭其间,手里托着蒸笼,热气腾腾。还有一位小姐姐在弹琴。我们拣了个角落的圆桌坐下,要了一壶茶和几样特色点心。</b></p> <p class="ql-block"><b> 蒸饺皮薄得几乎透明,隐约可见内里粉红的虾仁。咬破一角,汤汁便涌出来。干丝拌得极好,豆香扑鼻,上面撒着虾米和香菜末。</b></p><p class="ql-block"><b> 最妙的要数蟹黄汤包,用吸管轻轻一戳,金黄的蟹油便汩汩流出,鲜味直冲脑门。</b></p><p class="ql-block"><b> 三丁包上桌时,胖墩墩的,面皮蓬松雪白,顶上捏着个精巧的褶。掰开一看,笋丁脆嫩,鸡丁滑软,猪肉丁油润,三味纠缠在一处,裹着酱香的卤汁,咬下去竟有几分山野的清气。扬州人做馅,向来不肯叫一味独大,笋解腻,肉提鲜,鸡丁添香,倒像是商量好了的。</b></p> <p class="ql-block"><b> 小笼包则另有一番精致。笼屉里排着六只,皮薄如绡,兜着一汪颤巍巍的汤。提起来时需格外小心,稍一用力,那皮便破了,汁水泄了,鲜味也就散了。先咬破一个小口,吮尽汤汁,再蘸些姜醋,连皮带馅囫囵吞下。</b></p><p class="ql-block"><b> 烧卖倒是粗犷些。糯米油亮,裹着香菇丁、肉末和猪油,顶上缀着一粒青豆,像是个随意的印章。</b></p> <p class="ql-block"><b> 蒸笼叠着蒸笼,茶壶挨着茶壶。早茶的热闹,原不在于吃得多精细,而在于这一笼一笼端上来的烟火气,暖了胃,也暖了晨光。早茶之味,大约就在这烟火气与闲散之间吧。</b></p> <p class="ql-block"><b> 吃完香园茶社早餐后,我们兴致勃勃地去大运河博物馆。博物馆确实大,灰白色的建筑横亘在运河边,像一艘搁浅的巨船。到入口处要走上一段路,大多是外地游客,还好是提早预约的,人流量虽然多,但是没有排队排到离谱,很快也就进去了。</b></p> <p class="ql-block"><b>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一座以“运河带来的美好生活”为核心理念的现代化专题博物馆。作为国内首座全面展示大运河历史、文化、生态与科技的“百科全书”式场馆,它不仅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更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工程。</b></p> <p class="ql-block"><b> 馆藏1万余件(套)文物,时间跨度从春秋至当代,涵盖古籍、书画、碑刻、陶瓷器等类别。其中,汴河剖面、仪征拦潮闸淤积层等不可移动文物的“整体搬迁”式展陈,开创了博物馆展示的先例。此外,非遗展演(如扬州清曲、昆曲)和临时特展(如《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进一步丰富了文化体验。</b></p> <p class="ql-block"><b> 走进宽敞的序厅,迎面是一幅巨大的动态投影地图。蓝色的光带蜿蜒流淌,从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邗沟,到隋炀帝贯通南北的壮举,再到元明清三朝的漕运盛况,运河的演变历程在眼前徐徐展开。最令人震撼的是汴河州桥遗址的剖面展示,高达八米的土层清晰可见历代沉积的痕迹,每一道纹路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本来担心老人家走不动,没想到他们比我还兴奋。看着他们这么开心,突然觉得,博物馆真神奇——能让老人家找回记忆,也能让年轻人看见历史。以前总觉得陪长辈逛景点是"完成任务",今天才发现,原来他们才是隐藏的"旅游达人"啊!</b></p> <p class="ql-block"><b> 我对这类地方向来提不起兴趣——无非是些锈蚀的船钉、泛黄的漕运文书、玻璃柜里陈列的破碗烂罐,再配上几块电子屏,循环播放着千篇一律的解说词。</b></p><p class="ql-block"><b> 博物馆里有家咖啡馆,名字起得直白,叫“圆”。推门进去,冷气扑面而来,瞬间冲散了5月的闷热。店里人还挺多,靠窗有个位置空着,我便坐下,点了一杯冰美式。</b></p><p class="ql-block"><b> 我忽然觉得好笑。博物馆里的东西,对某些人来说是历史,是文化,是值得惊叹的“穿越体验”,但对另一些人来说,不过是走马观花的任务,甚至不如一杯冰咖啡来得实在。</b></p> <p class="ql-block"><b> 博物馆整体造型如一艘扬帆的巨船,与三湾古运河的波光相映成趣。建筑融合新唐风元素,主体由展馆、内庭院、馆前广场、大运塔和今月桥五部分组成。其中,高达112.3米的大运塔与附近的文峰塔、天中塔形成“三塔映三湾”的独特景观,成为扬州的文化地标。</b></p> <p class="ql-block"><b> 登上博物馆顶层的大运塔,整个三湾风景区尽收眼底。蜿蜒的古运河像一条碧绿的丝带,将现代城市与历史遗迹串联在一起。塔下的今月桥倒映在水中,与远处的文峰塔遥相呼应,构成"三塔映三湾"的绝妙景观。站在这里,既能感受古代文人登高望远的雅趣,又能体会运河文化的生生不息。</b></p> <p class="ql-block"><b> 移步至"因运而生"展厅,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的运河街市。脚下是凹凸不平的青石板路,耳边传来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复原的唐代酒肆里,店小二正忙着给客人斟酒;宋代的绸缎庄内,五彩的布匹从木架上垂落;明清的茶楼中,说书人拍响惊堂木,引得围观者阵阵喝彩。最妙的是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檀香和食物香气,让这场穿越之旅变得格外真实。</b></p> <p class="ql-block"><b>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既是历史的回响,也是现代的创新。它以科技赋能文化,让千年运河的涛声在展厅中延续,成为读懂中华文明“流动血脉”的必访之地。</b></p><p class="ql-block"><b> 离开时已是黄昏,夕阳为博物馆镀上一层金色。回望这座文化殿堂,不禁感慨:大运河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流动的文明。在这里,千年的故事从未结束,它们正以新的方式继续讲述。</b></p> <p class="ql-block"><b> 暮色初临,循着运河边的灯火踏入大潮淮。木雕花窗隔开市井喧嚣,一室淮扬风雅便在青砖黛瓦间漾开。</b></p><p class="ql-block"><b> 大潮淮是扬州新派淮扬菜的代表,也是中国淮扬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餐厅主打高性价比,环境融合中式风格。淮扬之味, 温婉柔情,文化底蕴, 尽显于盘。清鲜平和之味, 绘就淮扬美食。</b></p> <p class="ql-block"><b> 从大潮淮出来时,天已完全黑了。我们本欲寻原路返回,却不知怎地拐进了一条灯火通明的长街。抬头见一块乌木匾额,上书"东关街"三个烫金大字,这才惊觉自己误入了扬州最负盛名的夜市。</b></p><p class="ql-block"><b> 一眼望去,整条街的红灯笼连成一片,像一条发光的河流。夜风吹来,带着食物的香味和隐约的人声。虽然走错了路,但这样闲逛的夜晚,倒也不错。</b></p> <p class="ql-block"><b> 街面不宽,青石板铺就,被千万双脚磨得发亮,在灯光下泛着幽幽的光。两侧皆是飞檐翘角的明清建筑,朱漆斑驳的窗棂里透出暖黄的灯光。游人如织,南腔北调的叫卖声此起彼伏,竟比白昼还要热闹三分。</b></p><p class="ql-block"><b> 路边的小店都开着门。一家卖酱菜的铺子里,玻璃缸里泡着各色酱菜,在灯光下泛着油光。隔壁是家卖牛皮糖的,店主正在案板上切糖块,刀起刀落,糖块整整齐齐地排成一排。再往前走,有家茶叶铺,几个客人正在试喝新茶,茶香飘到街上,混在夜晚的空气里。</b></p> <p class="ql-block"><b> 扬州的早茶文化真是让人难以忘怀,除了富春、冶春这些老字号,这次特地来探访一家新晋网红——德林玺园。这家店位于广陵有盐,环境优美,菜品精致,绝对是扬州早茶界的一股清流。30 年的老字号,在何园附近,我们一边听扬州评书,一边吃早茶。整体感觉还不错。环境挺舒服的,服务也很友好,跟扬州其他早茶店相比有点不一样。</b></p> <p class="ql-block"><b> 这里精致时髦,亭台楼阁,曲觞流水,在这样的环境中享用早茶,别有一番风味。传统与创新结合:在传承扬州传统早茶文化的基础上,还能听非遗评弹。</b></p> <p class="ql-block"><b> 评话师傅的扬州话我十句里听不懂三句,但看他时而瞪眼,时而拍桌,茶客们随着情节发出"哦——""哎呀"的感叹,倒也明白了七八分。</b></p> <p class="ql-block"><b> 我们点的是一套最普通的早茶套餐:三丁包、千层油糕、翡翠烧麦,盛在青花边的白瓷碟里。包子皮不算薄,但咬开时鲜甜的笋丁、肉丁、鸡丁便涌出来,配着评书先生忽高忽低的声调,竟比高档茶楼的更觉有味。</b></p> <p class="ql-block"><b> 姑父听得最入神,布满皱纹的眼角随着情节起伏时而舒展时而紧蹙。老爸捧着茶杯忘了喝,听到精彩处忍不住用指节轻叩桌面。最有趣的是表弟,这个平时刷手机的年轻人,此刻竟跟着艺人的抑扬顿挫频频点头,连烧麦凉了都浑然不觉。</b></p><p class="ql-block"><b> 说书人一个抖包袱,大家同时笑出声来。斑驳的茶桌上,不约而同地伸向蒸笼里的包子,又在半空中默契地停住,相视一笑。晨光里,茶香混着说书声,把2代人的影子温柔地糅在了一起。</b></p> <p class="ql-block"><b> 这里位于老城区的广陵路,浓缩着扬州的辉煌历史和盐商记忆,正所谓“ 一条广陵盐商路,半部扬州发展史”。广陵有盐,时光知味。有盐街区在尊重历史基底,发掘城市深厚底蕴的同时,布局创业社区,打造烟火气与文化味并存的可持续商业场景,让新与旧的空间关系交织碰撞,营造自由鲜活、真实原生、有机持续的共生空间,让“盐”的繁华胜景得以重现。</b></p> <p class="ql-block"><b> 初夏的广陵路上,三三两两的老街坊坐在街边长椅上谈天,游客们涌进街巷两旁的小店,喝一杯咖啡,买一件文创产品,看一场演出……这条街巷,古老又青春。</b></p><p class="ql-block"><b> 这里既有明清、民国等时期的历史建筑,也有一批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影院、商场、学校,还有一个个春芽般蓬勃生长的小店铺。行走其间,好像欣赏由一张张照片串接起来的电影,从黑白、暗黄的到彩色、高清的。</b></p> <p class="ql-block"><b> 手握羽毛球拍的男生,与手持鲜花的女生,手拉着手在一棵老树下。旁边的说明牌上介绍,这是原广陵小学校园内的雕塑,1985年设计建造。雕塑看起来普普通通,还有一些破损,却处在“广陵有盐”街区的视觉焦点上。</b></p><p class="ql-block"><b> 从空间上看,广陵路地处古城东南,是衔接湾子街历史文化街区与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的中轴线。从时间上看,广陵路从历史中走来,也从扬州古城更新的探索中走来。</b></p> <p class="ql-block"><b> 在这条历史街区的叙事中,不仅有老故事可追怀,也有新故事可传续。古城沿着现代化进程的坐标朝前走,为城市发展注入动力。</b></p><p class="ql-block"><b> 漫步于广陵盐文化街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老扬州的记忆深处。这里,贾氏盐商的住宅、四岸公所、东关招待所等历史建筑群,正以它们崭新的面貌,与游客们不期而遇。</b></p> <p class="ql-block"><b> 漫步于广陵的盐文化街区,可赏可拍,可吃可逛,品味感受,广陵有盐这个新晋文旅地标值得前来打卡,留下难忘的回忆。</b></p> <p class="ql-block"><b> 何园,又名“寄啸山庄”,是一处始建于清代中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被誉为“晚清第一园”。何园由清光绪年间何芷舠所造,片石山房系石涛大师叠山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曾在何园寓居过的名人有很多。著名国画大师黄宾虹,他六次来扬州,寓居在骑马楼东一楼。著名作家朱千华先生,曾寓居何园五年多,其旧居在骑马楼东二楼。</b></p> <p class="ql-block"><b> 何园虽是平地起筑,却独具特色。通过嶙峋的山石、磅礴连绵的贴壁假山,把建筑群置于山麓池边,并因地势高低而点缀厅楼、山亭,错落有致,蜿蜒逶迤,山水建筑浑然一体,有城市山林之誉,是扬州住宅园林的典型。半月台旁的梅花、桂花、白皮松,北山麓的牡丹、芍药,南山的红枫,庭前的梧桐、古槐,建筑旁的芭蕉等等,既有一年四季之布局,又有一日之中早晚的变化,极尽人工雕琢之美。</b></p> <p class="ql-block"><b> 个园,南临东关街,北接盐阜东路,是座前宅后院的江南私家园林,是中国十大名园林之一。个园原址为明代“寿芝园”,到清代康乾年间归两淮盐商马氏兄弟所有,即“街南书屋”,嘉庆年间被盐商黄至筠购入,并扩展为前宅后院式住宅园林。</b></p> <p class="ql-block"><b> 个园之所以叫“个园”,是因为园主人黄至筠生性爱竹,园中植有万竿绿竹,且竹叶形似“个”字,半个“竹”字便是“个”,故而得名。</b></p><p class="ql-block"><b> 个园,以遍植青竹而名,以春夏秋冬四季假山而胜;主要分为房屋、庭院和竹林三个部分,布局规整,房屋的后面为庭院,也是个园的核心部分,庭院楼阁、湖水和假山石交相辉映。</b></p><p class="ql-block"><b> 个园也是全国保存最为完好的盐商园林,它向我们展示出盐商文化的方方面面,体现出盐商精致生活的丰富内涵。</b></p> <p class="ql-block"><b> 桌上摆着几个塑料盒,各自装着不同的吃食,筷子在盒盖边一撬,热气便混着香气溢出来。</b></p><p class="ql-block"><b> 塑料盒轻响,筷子偶尔相碰。窗外的路灯亮起来,屋里却更暖了。打包的饭菜虽不如堂食精致,但一家人围坐分食,倒比在店里更自在了。</b></p><p class="ql-block"><b> 残羹冷炙收拾干净,满足却留在胃里,久久不散。</b></p> <p class="ql-block"><b> 前两日吃早茶,老人们已显出倦态——"又是干丝包子,舌头都吃木了。"于是今日换了花样,就在家对面的小吃店,要了两碗苏式汤面,一笼蟹粉小笼,外加一碟烫干丝。</b></p> <p class="ql-block"><b> 扬州甘泉路,曾是四大名街之一,以小吃和服装店为主。改造后仍保留古扬州风貌,吸引各年龄层。特别是百年老店共和村,是游客必访之地。</b></p> <p class="ql-block"><b> 仁丰里是扬州4条历史文化街区之一 ,有着深厚的底蕴。700米长的鱼骨状老街,是唐代扬州老城里坊制格局的遗存。历经千年,汇聚了阮元等众多历史名人的印记。朱自清一家曾在此寓居多年,留下了许多历史记忆。</b></p> <p class="ql-block"><b> 沿老城区街巷来到旌忠寺,旌忠寺大门和围墙都是独特的明黄色,在老城区青灰色的主色调中非常显眼。相传南宋抗金英雄岳飞曾在此疗伤近一年。</b></p> <p class="ql-block"><b> 这里是旧街道内,交通有些不方便,需要走街穿巷才能到达。旌忠寺可以是当地的地方寺庙一样,寺庙不是很大,如果喜欢穿逛老城,很值得过来看。</b></p> <p class="ql-block"><b> 旌忠寺,这座拥有逾千年历史的古寺,见证了扬州的沧桑变迁。从梁朝太子萧统在此兴建文选楼,到陈朝的天台和尚智顗大师来扬弘法,并在此创立了寂照院,让佛教在扬州生根发芽、繁荣昌盛。到隋炀帝杨广在此聆听佛法三个月,更是在此历史积淀中增添了浓厚的一笔。到了宋朝,抗金名将岳飞在此养伤,因功绩卓著而被封为忠武王,这为旌忠寺带来了深厚的历史底蕴。</b></p> <p class="ql-block"><b> 如果你想要逃离城市的喧嚣,寻找一份宁静,那么仁丰里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相比皮市街和东关街,这里少了些商业气息,多了些历史的厚重感。</b></p> <p class="ql-block"><b> 穿过老照片照相馆,你会发现更多有趣的店铺。有格桑花、研学馆、同法艺术空间,还有仁丰里邮局和4号双桂泉浴室,这家浴室可是建于民国的老字号哦!</b></p> <p class="ql-block"><b> 花架下的休憩时光最是惬意。仰头望着爬满绿植的木架,粉色的花朵从古朴的砖墙垂下,道出都市人向往的慢生活真谛。木质长椅、砖石地面与空调外机和谐共存,恰如仁丰里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智慧。</b></p> <p class="ql-block"><b> 拄着拐杖,在传统人物雕像前驻足凝视,这里每块砖瓦都在讲述着扬州故事。老人与雕像的对望,是两代人的隔空对话,墙上的古建筑壁画成为最生动的历史教科书。</b></p> <p class="ql-block"><b> 站在壁画前,轻扶帽檐的姿态与画中捧卷读书的古代孩童形成奇妙对话。粉色自行车倚靠在斑驳墙边,为古朴街巷增添一抹俏皮。壁画上细腻的线条勾勒出旧时学堂景象,而现实中时尚的装扮恰是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温柔致敬。</b></p> <p class="ql-block"><b> 仁丰里,不仅是一条历史街区,更是一个充满诗意和艺术气息的栖居地。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扬州千年的文化底蕴和现代文化的交融。</b></p><p class="ql-block"><b> 不同年龄的游人身影在巷弄间重叠,仁丰里像一位慈祥的说书人,用壁画讲述历史,用花架演绎生机,让每个过客都能找到自己与这座城市的联结。这样的扬州记忆,终将成为我们心中永远向往的生活诗篇。</b></p> <p class="ql-block"><b> 由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扬州博物馆新馆组成(简称“扬州双博馆”),馆内设有广陵潮—扬州城市故事厅、扬州八怪书画厅、馆藏明清书画厅、国宝厅、扬州古代雕刻厅、中国雕版印刷展厅、扬州雕版印刷展厅和一个临展厅计八个展厅。建筑融合荷叶造型与湖滨环境,体现“和谐”设计理念。</b></p> <p class="ql-block"><b> 广陵潮—扬州城市故事厅:以邗城、广陵城等历史变迁为主线,展现扬州2500年发展史。</b></p><p class="ql-block"><b> 国宝厅:独家陈列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全球仅存3件,此件保存最完好,1992年定为国宝级文物。</b></p><p class="ql-block"><b> 雕版印刷展厅:展示10万余件古籍版片,系统呈现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发展史。</b></p> <p class="ql-block"><b> 参观完扬州博物馆后,兵分两路,老的回去民宿午睡,我们又去了网红打卡点,广陵“盐”文化街区。</b></p><p class="ql-block"><b> 午睡醒来,精神饱满,脸上带着惬意的笑容。谁曾想,这座寻常的扬州老宅,竟在午后阳光里上演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叙事。一边拍照,一边聊着过去的趣事,院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他们说,这样的日子,简单却幸福,一起晒太阳、拍照,这就是最好的时光。</b></p> <p class="ql-block"><b> 端坐在红木太师椅上,身后青花瓷瓶流淌着钴蓝色的时光。倚靠案几,每个姿势都带着老派人特有的矜持。明式家具与潮流符号的碰撞,恰似扬州这座城市的气质。</b></p> <p class="ql-block"><b> 表弟一家站在民宿假山前合影时,我忽然想起《园冶》里说的"假山如真"。那块灰白的石头,在镜头里竟也显出几分瘦透漏皱的韵味来。照片里都是藏不住表的笑意。这样的5月真好,简单的合影,温暖的家人,还有假山石默默见证着这份轻松的幸福。多年后再翻看,大概还是会想起扬州的风,和这一天的好心情吧。</b></p> <p class="ql-block"><b> 四宫格里的姑夫才是真正的隐藏主角。深色衬衫裹着微微发福的肚腩,却丝毫不妨碍他在木质栏杆前展现风度。那个抬手的姿势,让人想起他们年轻时的风采。</b></p> <p class="ql-block"><b> 三次穿越那个圆形门框,如同穿越三个时空维度:第一次是好奇的张望,第二次是优雅的倚靠,第三次干脆坐在门坎上——这个被传统视为不雅的动作,在此刻成了最时髦的生活宣言。</b></p> <p class="ql-block"><b> 午后三时的阳光斜斜地穿过老槐树的枝叶,在灰砖墙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我们坐在红木桌旁,指尖轻触冰凉的玻璃杯,杯壁上凝结的水珠便顺着纹路缓缓滑落。两瓶饮料静立桌上,蛋糕被做成了橙子和梨的样子,放在藤编托盘里,这是城市里永远找不到的味道。</b></p> <p class="ql-block"><b> 阳光穿过木格窗棂,在榻榻米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斜倚在窗边,彩色条纹上衣与庭院里的绿意相映成趣。窗外,石砌围墙爬满青藤,木质桌椅静候着不期而至的凉风。窗台上的蒲团叠成两个圆润的弧度,时而托腮望向庭院,时而低头啜饮杯中物。放下杯子,瓷器与木桌相触发出沉闷的"咚"。庭院里,石灯笼的影子已经拉得很长,身后的砖墙记录着光阴流转的痕迹。</b></p> <p class="ql-block"><b> 木质柜台上的枯枝在暖黄灯光下投下细长的影子。站在深蓝色柜台前,彩色条纹上衣,在复古吊灯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明亮。忽然明白,旅行不过是把生命中的碎片,在不同城市里拼成相似的图案。</b></p> <p class="ql-block"><b> 漫步在扬州古城的青砖小巷,仿佛走进了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我们的故事,就从这些斑驳的砖墙开始。</b></p><p class="ql-block"><b> 站在一扇雕花木门前,指尖轻触冰凉的铜环。门环上岁月的痕迹与掌纹重叠,扬州的老建筑自带一种从容气度,灰砖墙上的光影变幻,恰似这座城市千年未改的优雅风骨。</b></p> <p class="ql-block"><b> 两侧高墙夹出一线蓝天。仰头时,飞檐勾勒的轮廓间,偶有白云驻足。这些幽深的巷道像时光隧道,砖缝里藏着盐商鼎盛时期的市井喧哗。坐在"盐商"红灯笼下的木椅上,看阳光透过树影在青石板上跳舞,突然明白所谓旅行意义,不过是找个地方安放自己的闲情。</b></p> <p class="ql-block"><b> 那丛翠竹在镂空花窗前摇曳,假山石旁的小绿植也显得格外精神。而扬州教会我们的是在快时代里保持竹的品格——虚心有节,四季常青。坐在藤椅上小憩时,墙角的绿树正把影子绣在砖面上,远处飞檐挑起的一角晴空,蓝得让人心醉。</b></p> <p class="ql-block"><b> 坐在庭院里,木椅发出轻微的吱呀声。灰砖墙上的拱门沉默地框出一方天地,粉色灯笼在微风中轻晃,那"扬州"二字便也跟着摇晃起来。五月的光阴在这里显得格外慵懒,连墙角的绿植都生长得漫不经心。</b></p><p class="ql-block"><b> 扬州城千百年来,变的只是游人如织的面孔,不变的却是那份闲适的魂灵。砖墙会斑驳,灯笼会褪色,唯有竹椅上的吱呀声,永远定格在五月的某个午后。</b></p> <p class="ql-block"><b> 阳光透过落地窗斜斜地洒进来时,我们推开"有盐"咖啡厅那扇古朴的木门。这家藏在扬州老城区的网红咖啡店,从外面看不过是寻常的灰砖黛瓦,内里却别有洞天。</b></p> <p class="ql-block"><b> 这个喝下午茶的地方被设计成京都庭院风格,铺着米色的蔺草垫,矮桌上摆着装饰,店员送来了新出的和果子套餐,在扬州的老宅里,用日式餐具吃着中式改良甜点,这种文化的混搭竟意外地和谐。</b></p> <p class="ql-block"><b> 日落前的魔幻时刻,整个都笼罩在琥珀色的光晕中。我们终于放下手机,安静地看着阳光在墙面上缓慢移动。当暮色完全降临,"有盐"亮起了温暖的灯光。我们翻看下午拍摄的几拾张照片,发现最动人的反而是那张无意中拍下的镜头,这个没有刻意摆拍的瞬间,反而完美记录下了我们在扬州虚度的、奢侈的一整个下午。</b></p> <p class="ql-block"><b> 走出店时,老城区的路灯刚刚亮起。我们带着满手机的照片和满心的愉悦,沿着青石板路慢慢往回走。身后"有盐"的灯光在夜色中温柔地亮着,像是一块被时光精心腌制过的琥珀,封存了这个下午所有的闲适与美好。</b></p> <p class="ql-block"><b> 坐上回程的火车,瘦西湖的水波,个园的竹影,东关街的喧嚣,都如走马灯般在眼前转了一遍。</b></p><p class="ql-block"><b> 手机相册里塞满了照片:何园漏窗下的光影,东关街的桂花藕粉圆子,皮市街的文艺书店......可真正带走的,怕是那些无法拍摄的瞬间——清晨茶馆里的市井烟火,小巷深处飘来的扬州清曲。。。</b></p><p class="ql-block"><b> 扬州终究是留不住的。就像这趟列车,途经每个站点都有人下车,而我的扬州记忆,也会在某个月夜,悄悄到站停靠。</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