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富禅意的小溪栈道

李正安(交流)

<p class="ql-block">七里坪有个云湖,虽不大,却如灵珑剔透的宝玉。湖左边两排别墅,右边是A1~A2区,南面便是七里小镇。</p> <p class="ql-block">云湖北面有一条小溪。沿小溪栈道而上,有七个各有特色的小亭子,更妙的是亭上各具禅意的对联值得品味</p> <p class="ql-block">湖边第一个亭子叫天鉴。管理者有点存心让人看不清上联吧!想拍亭子的全景却很难,尤其是上联隐藏在杂枝铁网后。</p><p class="ql-block"> “山色溪声禅言佛理”这两个词组描绘了自然中的山色与溪声,将它们视为传达禅意与佛理的载体。山峦的姿态、溪水流淌的声音,都是大自然在无声地诉说着佛道至理,让人从这些寻常的自然景观中感悟禅机,体悟世间万物的无常与本真,领会佛理的深邃与超脱。</p> <p class="ql-block">下联“天光云影映像本色”:展现天空的光芒与云朵的影子,它们相互映照,体现出事物的本来面目。天光的明亮、云影的变幻,皆是自然的本色呈现,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启示人们回归事物的本质,不被表象所迷惑,保持内心的澄澈与纯净,看到世间万象最真实的样子 。</p><p class="ql-block">整副对联借自然之景,将禅佛智慧与人生哲理融入其中,引导人们从自然现象中参透禅机佛理,追求返璞归真,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对事物本真的洞察,找到心灵的宁静与生命的真谛。</p><p class="ql-block">还是感觉上下联挂反了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洌的溪水令口渴之人欲一饮而快</p> <p class="ql-block">从天鉴亭进入栈道,不远处便是扶翠亭:耳听黛溪心生碧手扶青叶身染翠这两句诗充满了鲜活的自然意趣与感官交融的美感。</p><p class="ql-block"> “耳听黛溪心生碧”:“黛溪”点出溪水如黛色般青黑幽深,听觉上捕捉溪水之声,而“心生碧”则将听觉感受转化为内心的视觉联想——仿佛因这溪声,心中也漾起一片青翠澄澈的绿意,是感官互通带来的诗意延伸,暗含人对自然的细腻共情。</p><p class="ql-block">“手扶青叶身染翠”:“手扶青叶”是触觉的直接体验,叶片的鲜活质感触手可及;“身染翠”则由点及面,将局部的绿意扩散开来,仿佛整个身体都被这青翠之色浸染,既写出了绿意的浓郁,也体现了人融入自然、与草木相融的状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两句诗以“耳听”“手扶”的具体动作起笔,再以“心生碧”“身染翠”的虚写收束,将感官体验与心灵感受、个体与自然巧妙联结,营造出人与山水草木相融相契的清新意境。</p> <p class="ql-block">栈道中途转角便来到超然亭。上联自然无万事,下联万事本自然。这两句话蕴含着对自然与事物关系的辩证思考。</p><p class="ql-block"> “自然无万事”:这里的“自然”指天地万物的本然状态或运行规律,它并非主动去“创造”或“掌控”世间的万千事物(“万事”),而是呈现出一种自发、自在的状态。自然本身没有刻意的目的,却孕育了一切。</p><p class="ql-block"> “万事本自然”:世间所有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其根源都遵循自然的规律,源于自然的演化。无论是山川草木、日月星辰,还是人类社会的现象,本质上都脱胎于自然,受自然法则的支配。</p><p class="ql-block"> 这两句话揭示了“自然”与“万事”的本源关系:自然并非“主宰者”,却为一切事物提供了存在的根基和运行的法则。它提醒人们,事物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自然逻辑,顺应规律而非强行干预,往往是更根本的智慧。</p><p class="ql-block">简单的十个字浅显易懂,却蕴含禅机佛理!不枉超然!</p> <p class="ql-block">悠悠亭和超然亭在栈道左右。左边虽然只有悠悠二字,细品则更要人们遇事超然处之。</p> <p class="ql-block">迎面而来一棵斜长的树,虽霸道却有硬骨!</p> <p class="ql-block">前方不远是冶情亭。这副对联“人生一辈童少中老,山色四时春夏秋冬”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自然与人生的时序变化,充满对规律的洞察与哲思。</p><p class="ql-block">上联“人生一辈童少中老”聚焦人生历程,以“童、少、中、老”四个阶段概括了人从出生到衰老的完整生命周期。它点明了人生不可逆的时序性——每个人都要经历从稚嫩到成熟,再到衰老的过程,体现了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也暗含对人生不同阶段特质的凝练(如童年的纯真、少年的朝气、中年的担当、老年的沉淀)。</p><p class="ql-block"> 下联“山色四时春夏秋冬”</p><p class="ql-block"> 转向自然景致,以“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描绘了山川景色的更迭。春天的生机、夏天的繁茂、秋天的萧瑟、冬天的静谧,构成了自然循环往复的节奏,展现了天地万物随季节流转的固有秩序,与上联的人生阶段形成巧妙呼应。</p><p class="ql-block"> 上下联通过“人生阶段”与“自然四季”的对照,将个体生命的历程融入天地自然的规律之中,既体现了两者各自的时序性,又暗示了人与自热的相通——皆有其生息流转的节奏,充满对生命与自然的敬畏与感悟,语言朴素却意蕴悠长。妙不可言!</p> <p class="ql-block">快到栈道出口时,便来到先节亭</p><p class="ql-block">上联:培节方能纵凌云</p><p class="ql-block">下联:未曾出土先培节</p><p class="ql-block">这副对联“未曾出土先培节,培节方能纵凌云”富有深刻的哲理与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未曾出土先培节”:以植物(尤其像竹子这类有节的植物)为喻,指事物在尚未显露、发展成熟之前,就要先培养内在的“节”。这里的“节”不仅指植物的茎节,更象征着人的气节、操守、品格与根基。强调基础与内在修养的重要性,需在起步阶段就奠定正向的品格与原则。</p><p class="ql-block"> “培节方能纵凌云”:说明只有先培养好“节”,打下坚实的内在基础,才能最终实现高远的目标(“纵凌云”象征着达到巅峰、实现远大抱负)。突出了内在品格与外在成就的因果关系,即优良的品性是成就大事的前提。</p><p class="ql-block">这副对联本质上是在强调“身”与“立业”的关系:无论是个人成长、事业发展,还是追求理想,都需先注重内在的修养、品格的锤炼和根基的稳固,唯有如此,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高远、行得端正。它提醒人们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重视前期的积累与沉淀,方能实现长远的目标。</p><p class="ql-block">只可惜好象上下联又挂反了!遗憾!</p> <p class="ql-block">沿栈道返回云湖,不少人在湖边垂钓,左边小坪台上还有打拳健身的。回想几个亭子的对联,细品中感悟甚多,避暑之旅不虚此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