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气热,欲寻找一处既凉爽,又有人文价值的地方乘凉散心,解解几天来因潮湿闷热的天气产生的郁闷。我拿出手机在高德地图上查找,发现离我居所比较近的地方有一座山,名为尧龙山。山的上部似佛陀,又取名佛陀山。山腰修建了一座寺庙,取名瑞峰寺。佛陀山山顶海拔1795米,瑞峰寺则修建在1600多米的悬崖峭壁上。经仔细研究后,感觉此处正符合我心里的需求,海拔也处在凉爽的高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天气不错,是一个艳阳天。一大早起来,仔细研究了去尧龙山的路径,吃过早饭,就按照选定的路线驱车前往。来到尧龙山下,已是午时时分,找了家羊肉粉馆,吃了碗羊肉粉就开车前往尧龙山瑞峰寺。只是没想到,大半辈子在大山里转的我,居然还没有见识过如此陡峭的盘山公路。从海拔仅900多米的尧龙山镇,前往瑞峰寺,高差达800多米的乡村车道,足以让初来乍到的驾驶员双脚打抖。特别是到达贤发聚闲山庄后,再往上走,乡村公路坡度大约都在30-40度之间,路窄且陡峭,会车困难,弯道直线视距都小于30米,并且大多数弯道是140度以上的回头弯,更增加了行车的难度。在这样的山道上驾车,你真没闲工夫观赏大好河山!尤其是驾车下山,刹车踩得脚软,刹车不好的车,千万不要前去。真是,朝圣的路不好走啊!若非真心虔诚,大多会因行走之难而停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驾驶汽车战战兢兢地到达野猪坪,这里有个停车场,还有沿着步行山道修建的商业小铺。我们在停车场停了车,沿着步行道往山上爬。说来也奇怪,你站在停车场看不见瑞峰寺,沿着步道上山,沿途也看不见瑞峰寺。我真不知道著名的瑞峰寺藏在何处,似乎有意与我过不去一样。我在想,名气如此响亮的瑞峰寺,为何把自己掩藏得那么深,来到了尧龙山的山腰,也不见“真身舍利”。算了吧,朝圣之旅,心中不应该有所猜疑,坚信,转过那道山梁,必将有一个让人惊叹的宏伟世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果不其然,在步行了半小时后,我们从尧龙山的背面绕到了正面,只见瑞峰寺耸立在尧龙山陡峭的崖壁上,蔚为壮观!往山下俯瞰,800米落差的悬崖下,可见农田山丘与村庄毗邻起伏,犹如一把翡翠散落在天地之间,而天地的广大,则让人心旷神怡。此时蔚蓝的天空中,一阵云雾从尧龙山顶的下端与瑞峰寺的尖顶上飘过,衬托出瑞峰寺仙山琼阁的美妙身姿。然而云雾说来就来,说去就去,瞬间就没有了踪影,更显自然界的神鬼莫测。云雾散尽后,我们开始沿着石壁上开凿的步道,慢慢向瑞峰寺爬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瑞峰寺山门前的步道与瑞峰寺下殿一样,开凿在悬崖峭壁上,如果不是参差不齐的灌木丛遮掩,稍有恐高的人绝不敢从此经过。进了山门才发现,瑞峰寺的下殿部分建筑是悬空的,与山西悬空寺相仿。只是瑞峰寺不是纯木结构,是为砖石木结构混合修建的寺庙建筑。神奇的地方是上殿,利用天然山洞修建而成,洞内10余米高,8米来宽。这种依山势建造的建筑物,正好体现了中国的传统人文理念:“天人合一”。我站在人行道的安全护栏边,眺望山下,顿时感觉到眩晕,双腿有点不能自已。我不敢再往下看,急忙在上殿外仅有的一块平地边(估计是人工垒砌的平台),找了张凳子坐下,缓解自己的头晕。</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休息了一会,我来到上殿的门口,向殿内观望了片刻,知道了里面供奉着观音等菩萨。我对佛学有比较浓厚的兴趣,也时常默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但是,我并不信仰佛教,但凡见佛我都不拜。倒不是自己存有忤逆菩萨之心,我以为只要佛在心中,自然心明眼亮。我深信“为福求佛不是佛”的道理,我无所求,自然不用下跪拜佛。心空、性空,自然了了凡尘往事,人生过去的、现在的错也罢,对也罢,都缘起于自己的心,心静了,空了,人生对错便离自己而去。所以,万物不必向心外去求!腾出自己的宇宙心,让人生“五蕴”、嗔痴怒慢疑都挪出去,换一个空空如也的自己不好吗?如此一来,我便是如来了,我还拜佛做甚?借用疯癫和尚的一句话:“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坐”,阿弥陀佛!正如王阳明所说:“至圣之道,吾心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殿大门的对面,是拔空而起的钟鼓楼,通体以白色为主,饰以琉璃瓦面的墙裙,区分出楼层。说到钟鼓楼的特点与险峻,当地人有句谚语可用来描写:“贵州有座钟鼓楼,半截插在天里头”,足见钟鼓楼所处地势的险峻了。而且钟鼓楼大门正对着上殿大门,也正好面对尧龙山,一大一小形成鲜明的对比,远看就像一个老和尚在开导一个小和尚的样子,让人觉得有些禅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向面对上殿的右侧,有一座七层佛塔,修建在悬崖峭壁的凹陷处,离地面150米。说到这里,就有一个疑问在心里产生,在古代,上山的道路没有今天的步道,也没有乡村级公路,肯定只有行走艰难的羊肠小道,而悬崖峭壁的凹陷处根本没有路可言,那么,修建佛塔所用的砖、石料、木料等建筑材料是怎么搬运上去的呢?其实这就是瑞峰寺千年不解之谜。有一些营造师试用过多种方法,试图还原其建造现场,复原营造过程,但是都以失败告终,至今尚无定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瑞峰寺有一则故事,说的是寺中原有一个小孔,唤着“梭米孔”,每日从孔中流出些米来,恰够寺内的僧人们食用。后来有一个贪心的沙弥,欲想取得更多的米,就偷偷地将小孔扩大,结果“梭米孔”就不再出米了。后来,老和尚就用这个故事告知后来的僧人戒贪,于是“梭米孔”就成了戒贪的象征。人生也是这样,我们每一个人一生用不了多少东西,能够满足生存之外的物质,大多是多余的,恰到好处地享受天地的馈赠,乃是甘之如饴。其实多余的,是人生的累赘,学会放下,便是人生的最高境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尧龙山一游,让我明白了,尧龙山瑞峰寺不仅是宗教信仰的物质载体,更是集自然的地质奇观、人类的建筑智慧,以及环境生态美学于一体的文化遗存。尧龙山“佛陀峰”的造化神工、瑞峰寺七层悬塔之谜、寺庙中的“梭米孔”传说,会持续地吸引探圣者与修行者前往。尧龙山圣境,永远是黔北深山中的神秘之地,会有更多的朝圣者前来朝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2025.8.19.</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摄影、文字:浥轻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