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杰出的女外交家——龚澎

运交华盖

<p class="ql-block">  龚澎也许多数人不熟悉,而乔冠华对于关心国事的人都知道,他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外交部长。在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席位以后,中国第一次派出以乔冠华为团长的联大会议上,乔冠华仰头大笑的场景被记者拍下来,乔冠华的大笑震动世界,笑出中国人的自信。而龚澎,正是乔冠华的爱人,她也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家。</p><p class="ql-block"> 1914年10月10日,龚澎出生于广东,她的父亲是追随孙中山的革命志士。龚澎原名龚维航,曾用名龚慈生。龚维航从小学习刻苦,十四岁进入上海圣公创办的圣玛利亚学校读书。刚开始她英语成绩不理想,但她不服输,反反复复地读、说、听、写、背,平时和家人尽量用英语对话。功夫不负有心人,新学期刚开始,同学们惊奇地发现,龚维航英语水平已今非昔比,令人刮目相看了,从此龚维航的英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英语学得扎实,为以后的外交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1933年6月,十九岁的龚维航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燕京大学历史系。清澈的湖水,美丽的塔影,飞檐斗拱的中式建筑。燕园不大,却别有一番景致。大学时代的日子珍贵而美好,在未名湖畔,龚维航如饥似渴地畅饮知识的琼浆。</p><p class="ql-block"> 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正处于日本全面侵华的前夜。“华北危急,平津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在这样的情况下,龚维航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并成为学生运动的领袖之一。在这个时候龚维航认识了美国记者斯诺夫妇,她看到了斯诺的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了解了延安的情况。龚维航是第一个翻译《红星照耀中国》的人,从此这本书在中国传播。</p><p class="ql-block"> 1938年,龚维航和几位同学奔赴延安。因为崇拜革命烈士澎湃 ,就把自己的名字该为龚澎。到延安不久,龚澎进入马列主义学院学习。在一次散步的时候,她意外地见到毛主席,她激动地向毛主席敬了鞠躬礼。</p><p class="ql-block"> 1938年10月,龚澎被派到八路军总部工作,结识了朱德、彭德怀、左权等八路军领导人。八路军浴血抗战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龚澎,在战火洗礼下,她变得勇敢坚强。1940年,中央调龚澎到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工作,在红岩村,龚澎成为周副主席的得力助手。龚澎英语流利,周副主席接见外宾,她担任翻译。</p><p class="ql-block"> 为了更好地配合中央领导同志的工作,龚澎始终磨练自己的意志。她经常夜战,每当夜深人静,她仍在灯下工作,收集主要报刊新闻,密切跟踪形势发展,掌握最新动态信息,这成为她多年保持的习惯。</p><p class="ql-block"> 在“皖南事变”以后不久,龚澎参加周副主席召开的中外记者招待会,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破坏统一战线的罪行。她向外国新闻媒体用英文发表大量文章,向世界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的主张。龚澎成为中共第一位新闻发言人。</p><p class="ql-block"> 1943年,著名才子乔冠华也来到红岩村工作,龚澎和乔冠华在并肩战斗中产生感情,在不长的时间里,他们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两位杰出的外交家终于走到一起。毛主席称赞他们是“天生丽质双飞燕,千里姻缘革命牵。”</p><p class="ql-block"> 1945年国共和谈期间,龚澎和外事组的同志们为配合中央的部署日夜奋战,她一边参加会见外宾,一边担任翻译工作。</p><p class="ql-block"> 1949年10月1日,龚澎和乔冠华等上了天安门城楼,他们站在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下,看到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为欢乐的海洋,毛主席洪亮的声音在天安门广场久久回荡:“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于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建国后,龚澎担任外交部情报司司长,继续在周总理的领导下工作。龚澎多次随周总理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如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等。在会议期间,她夜以继日地工作,做到领导人需要什么材料和信息,她能够马上拿出来,解除了出访期间领导同志的后顾之忧。龚澎在外交部的工作得到周总理的赞赏,周总理说,龚澎同志是不可替代的人物。在万隆会议期间,龚澎向外国记者介绍了周总理在会议上的发言内容,使外国记者了解新中国的外交政策。</p><p class="ql-block"> 在十年动乱中,龚澎受到残酷迫害,被迫停止工作。1969年,在周总理的亲自过问下,龚澎恢复在外交部的工作。由于在文革中受到摧残,此时的龚澎已经是体弱多病,但她仍然为中国的外交事业,不知疲倦地工作。1970年,龚澎因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去世,年仅56岁。</p><p class="ql-block"> 马克思说:“如果我们选择最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的我们所感恩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远地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p><p class="ql-block"> 杰出的外交家龚澎用自己的一生实践了马克思的这一段名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