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秉多||观照人生   醒世觉众     一一陈红星《我能看见的人生》中“心灵观照论”的秘笈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观照人生 醒世觉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一一陈红星《我能看见的人生》中“心灵观照论”的秘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文 / 郑秉多</p><p class="ql-block"> 拿到红星文友《我能看见的人生》散文集(以下筒称《人生》),我读了若干篇,因为精力不济,尚未通读完。但仅就读的若干篇,很感人,很吸引人,也引起了我深度的思考。在思考中,我更关注微信中不少文友,大师的点评,这些点评都各具特色,从不同角度来观照《人生》这本书的深刻内含,很有见地。我以为,《人生》这本书蕴含了哲学,美学和对人生观照自省的浓厚意蕴。尽管红星文友在微信中声言,自已之所以取书名为《我能看见的人生》,是取一种谦卑的姿态。但就仅此书名给人以新鲜感,好奇感,必以读之而后知!我们每个人都在“人生”中漫游,可能看到的风景不同,感受到的味道不同;也许多数人没有认真地去感受,去自省。而红星以哲学的思考,美学的体悟,平常心的观照,来思考、省察、感悟,给人以自我觉知的“不一样的人生”体味,这是这本书的最大特色。如果把红星前期出版的小说《味》,作为所看见人生的全景;那么《人生》散文集就是以更集中更深刻的特写镜头,把《味》的描写具象化了。可以看作是小说《味》的深度集中的解析。《味》是什么?是感受人生的酸辣苦甜:《人生》是什么,是他看到的悟到的人生真相。正如《遥远的救世主》一书中主人公苪小丹所说的:“只要不是我觉到的悟到的,你给不了我,给了我也拿不住。只有我自己觉到悟到了,…才是我的”(原著444页)。所以红星的《人生》是他觉到悟到的人生。而他所悟到的人生有以下三个特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p> <p class="ql-block">  一,哲学的深入思考。我们每个人都步履在人生的旅途中,都有自己的得意和失意,幸运和苦难。平常人的人生,同一阶层的人生酸辣苦甜大体相似,但真正体会悟识到人生的真相,非哲学思考是不能为之的。因为只有运用哲学形而上和形而下的思维,才能洞察人生这一过程的奥妙,正如以演员的角色来体验人生的意义,无论是苦难还是幸运;无论是富有还是贫穷,也无论是伟大还是渺小,都会感受到生活的真相一一“人生苦短,世事无常”!因为不同角色,体验着他自个角色的认知,这个认知可以千差万别,但其共同点是:作为个体生命的“人”,在生命过程中体现不同的社会角色,感受不同的意义。其共同点就是“勤劳,奉献,享用”这六个字。这方面在《人生》一书中诸如“行.见”篇,“故.念”篇中,都有具体的叙说。在《心愿》篇中,有一篇文章标题是“没有开头也没结尾的时间”,对时间的感知就别具一格。这使我想起了《潮起潮落》作者李红老师在品读红星另一篇作品《时间在那个夜晚的表情》一文中,用“认识时间”一章,点评作者把时间这个流动不可捉摸的流程拟人化,使时间固化在一个点上,看时间对人生的意义,就具有极强的哲思意味,这篇文章经高手这么一点评,读来使人豁然。</p><p class="ql-block"> 二,美学的切实观照。红星文友是专攻美学的。他对美的意蕴,美的体悟有着专业的认知。所以对生活,对人生,处处能以美的眼光来观照。一件不醒眼的事,一段不顺心的经历,一场幸运的际遇,一个对“故乡他乡”的思考,他都能发现美的存在。而这种观照的方式和态度,使他对《人生》有着独到的不一样的理解,他所看到的人生就和平常人看到的人生虽象同而意别,有着不一样的风景。这个在他集子的多个篇什中,散发着不一样的光彩。如《感情》篇中有一篇文章“生下来活下去就是生活的意义",表达了“你心中怀有什么,生活就是什么”的感悟,这正如佛家所说的“心中有佛,见众生都是佛”。这句话可以俗化为“心中有美,人生处处皆风景”。只要心态平和了超脱了,就会视苦难,富贵如浮云,视平凡人生,有伟大的存在。还有,在“离.情”篇中,表现“情”对人生的意义。而这种观照的社会意义, 在于弘扬人生的至情大爱,视真善美为人生的主旋律,正如一首歌曲所唱的:“只要人人充满爱,世界就就变成了美好的人间”。这是他散文的突出主题。</p><p class="ql-block"> 三,平常心的用心享用。作者在他《人生》中,以哲学美学的眼光,处处感悟人生,时时体察人生,因而能够用平常的心态去理解人生,享受人生。杨煥亭以“在场论”评说了“我能看见的人生”,很有见地。在我看来,陈红星用超越世俗的心灵,跳出人生的此岸,站在人生的彼岸,用灵魂观照现实,也可叫用“自我观照论”,这是一种超越“自我”的观照方式。用这样的方式能发现人生苦难的真相,正确地分析人生苦难的本质:“生活本身就是一团麻”,人生本质就是不断地苦斗,在苦斗中克服困难,战胜苦难,享受活着的获得、幸福和它的全部意义。认识清楚了,也就能以苦为乐,和这个世界取得和解,然后,以平常的心态享用人生。这就是他作品所释放的“奋斗,奉献,享用”的全部精神意蕴,以此在不断超越自我中,感受人生的意义。这个思想在《人生》许多篇什中都有生动的描写。作者所看见的“人生”也是寻常的人生。但经过他的观照过滤,平凡的人生也变得多姿多采,很有意义,把人生活出独特的自我,感恩这个世界的给予和美好。这是他散文的主题所在。这使我想起了深含禅意的两句古诗:“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就是说《人生》一书的深意不在言内,而在言外。</p><p class="ql-block"> 一部作品的审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卡姆雷特。各人视角和认知程度不同,就会生出不同的领悟.,恩格斯说过:作者的意图隐蔽愈深,它的艺术水平愈高。所以单从表面品读陈红星《我所看见的人生》,是不够的。它</p><p class="ql-block">隐含着多维思想,多层感悟。我们翻开《人生》,读每一个篇章,看似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其实,在画中隐藏了多重思考:比如“苦难,无常,希望,享用”中的真善美。这种思考足以耐人寻味!</p><p class="ql-block"> 陈红星是专攻哲学和美学的。今后散文写作,应以更精炼更哲思的语言点岀文章要旨,给读者以醒目的提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眼”,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忧后乐”。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鲁迅《“题未定”草》中的“石在,火种是不会绝的”等之类的箴言哲语。这是我所期待的。言之以和红星文友共勉。</p><p class="ql-block"> 2025.8.15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者简介; 郑秉多,笔名澄天,陕西省旬邑县人。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咸阳市诗词学会会员,旬邑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先后从事过宣传,财经,企业管理和行政工作。曾有文学作品见诸《陕西日报》《西部大开发》《咸阳日报》《华文月刊》《检察文学》《旬邑文艺》和有关各大文学文艺网站,出版有诗词,楹联和自传体散文集《流水心声》《心路余音》《应俗例隅》《郑秉多墨迹选》和文艺理论专集《思想艺术论一一文学作品评论集》等,曾获第一届、第二届世界华文奖暨首届华文图书奖,《检察文学》评论奖,作品和事迹入选《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华卷第二卷)等。</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