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孙馆长好,</p><p class="ql-block">图书馆的各位朋友好!</p><p class="ql-block"> 非常荣幸应邀来到昌邑市图书馆,就拙作《山上荆花开》分享创作体会;也十分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与各位朋友相聚一起进行交流。于我而言,这是一次很好的锻炼,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由于水平所限,在交流过程中有什么不妥之处甚至错误的地方,请大家给予批评指正。</p> <p class="ql-block"> 一、《山上荆花开》概况和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 《山上荆花开》是一本散文集,所收129篇文章是从近五年创作的250余篇文稿中经数次筛选而来的。为便于阅读,根据作品内容,分成八部分:《草木青青》《小院往事》《大山诱惑》《师友情深》《岁月流年》《书海淘金》《旅行迹文》《鄑邑侧记》。坚持以真为本,以情动人,写自己熟悉的人,写能感动自己的事,不娇揉造作,更不故弄玄虚。各个部分、每篇文章甚至字里行间满是对家乡的赞美,对亲友的热爱,对往事的回忆,还有自己的读书心得、生活感悟等……</p><p class="ql-block"> 取以《山上荆花开》作书名,不仅因为书中有此一文,还因为她互应着首本散文集《桐花又开时》,更重要的是我喜欢大山,喜欢山荆树,喜欢朴实无华的山荆花。厚重、包容的大山,是我敬仰的一位大先生;我愿做一棵山荆树,朝迎旭日,暮送夕阳,从容寒暑往来,任由风吹雨打;那开放的山荆花,一朵就是我一个真诚的祝福,一枝就有我一个美好的愿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书、树、花,融为一体了!</p><p class="ql-block"> 五年前,因为年龄与身体原因,经组织批准我“内退”了。五年来,没有了工作压力,自有时间更加充裕,闲忙人之所闲,忙闲人之所忙。尤为难得的是,喜好舞笔弄墨的我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写作热情。《山上荆花开》就是在这种境况下写就,并印制完成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周作人(作品风格,语言平实,娓娓道来,他从不用“!”“……”“?”)先生说过:我们于日常生活之必需外,还要喝不解渴的酒,吃不饱腹的点心,而且越精致越好,看秋河,夕阳,闻香,听雨……不作无聊之事,何遣有涯人生。这《山上荆花开》可以说是我秋河里的一瓢水,夕阳中的一束光。</span></p><p class="ql-block"> 疫情期间,我们到一个工厂、学校、小区,那里的门卫手持测温枪,盯着你的脑问问<span style="font-size:18px;">:你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人生三大问。我写过一篇小文《试答人生三大问》。说</span>来话长,我简单一说,其中有个目的,可以引起感兴趣的朋友去回忆、探讨一下自己的家族史。(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鲁迅先生的文章有比喻、有暗语,有的难以理解,但《过客》非常通俗。前面是什么?有坟墓,也有野百合、野蔷薇。人去世后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是不是六世轮回?没有一个再回来和我们说一下。既然无从知晓,不得而知,那就先把经历过的回忆一番,彻底明白。也涉及到人生意义。那人生有意义吗?意义何在?有人</span>直言不讳“人生没有什么意义”;有人说“人生如果有意义,那意义就是证明人生没有意义”。我赞同季羡林先生的观点,大多数人的人生没有意义,只有象孙中山、陈独秀等这些中国的脊梁们人生有意义。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们象接力赛一样,承前启后,这就是大多数人所谓的责任和意义(大意)。</p><p class="ql-block"> 《山上荆花开》顺利印制,离不开师友的指导、鼓励与帮助。去年6月中旬中考,半命题作文“最珍贵的……”,我有感而发,同题作文。今年5月底拙作首发小仪式上,我说了三句话、六个字:欢迎,感谢,祝福。其中感谢多多:一是帮助校改,不厌其烦。二是纠错改错,师友才华展现。是“三面荷花四面柳”还是“四面荷花三面柳”?“的”“地”“得”容易错用,特别是“记的”还是“记得”?“气喘吁吁”与“气喘嘘嘘”哪个对?三是书面题写者、书序作者、编辑校对者、版式设计者等等,他们成人之美、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敬佩,值得学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山上荆花开》写作体会与感想</p><p class="ql-block"> 一是“草木青青”部分。我写过的花树107种。每当漫步潍河边,每每见到这些花草树木,我都停下脚步,摸一摸树干,赏一赏花叶,念一念花树的特性、品质。亦如诗人舒婷,自己也变成一棵树:“一半埋在土里,一半在空中飞扬。”</p><p class="ql-block"> 对树认识也在变化。如紫叶李,当年乡镇工作时,最早种的应该有紫叶李。虫蛀,果烂,一度觉得不好。后来,春秋观察,紫叶李花虽细碎,以叶为美,重新印象转好。</p><p class="ql-block"> 现在,不论什么花树,大小都好,什么颜色也受看。这与自己心态的转变有关。我越来越感到自己的普通与平凡,近年所以更加喜欢小花小草,喜欢兰色,算是一种表现与证明吧。</p><p class="ql-block"> 2015年,《花甲之约》一文首提“三百工程”。自诩有生之年,写一百种花(树),爬一百座山,收集一百个笔筒。尽管还不完美…… 但从数量上说,已于去年年底全面完成。</p><p class="ql-block"> “三百工程”的提法,是多年从事文字工作浸染所致。它不是无中生有,一步步走来,加以总结而成。自己觉得,这工程里,有动有静,有室内有爬山,有现在又有供忆旧的。刚才交流了花树,下边还要交流大山,这里顺便交流一下笔筒……</p><p class="ql-block"> 我的三位牌友也有自己的“三百工程”,是我硬帮着提炼的。老韩,老范,老吴。</p><p class="ql-block"> 除了我的三百工程,我还做过心脏手术,我还印制三本文集。这在《我特别的经历》一文有记。此文是女儿他们的经历述说激发了我……家有小女初长成。丁佳宁,曾两度来图书馆实习过。……</p><p class="ql-block"> 二是“大山诱惑”部分。</p><p class="ql-block"> 这部分的分标题,一开始我想用“我看青山多妩媚”。在《潍水行吟》诗集中,有“友人唱和”这个分标题,我也想用“有唱应须和”(喜欢的苏轼词之一。“峰千朵”“与谁同坐”皆出于此,不亚于“天承寺夜遇”那段散记)。这些引经据典,富有诗意的标题,为了整齐统一而弃之未用,想来有些可惜。</p><p class="ql-block">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大到泰山,近到文山,我攀爬110座山。“远看象逃荒的,近看是讨饭的,一问才知道是闲着没事干的”。户外,走的是驴道,非寻常路,看到的风景也不一样。过程很累,时有惊险,有时想放弃。但有比咱小的少儿,有比咱大的老者,也有妇女弱者,他们都跟得上,自己岂能掉队?!集体的影响,组织的力量。爬过了山,还有比山难走的路?一天五六个小时不停地攀上爬下,还有比这更难的活儿?我们曾在莱州悬鹰顶上遇雨,仅靠着一把伞,没有其他遮挡,电闪雷鸣中滂沱大雨下,度过近一个半小时,还有什么比这更难挨、更惊险与可怕的?</p><p class="ql-block"> 多年来的山中之行,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山的数量,也不仅仅是山的壮美,山中品茶的惬意,山顶振臂一呼的快感,都是一个个值得记忆的美好瞬间!蜗居陋室小院,闲步河畔林间,我忍不住思绪翩然。“云山苍苍,江河泱泱”。山,是一位敦厚的长者,是一位得道的高士,更是一位亲切可敬的大先生,“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无论爬山与否,山就在那里。登上山来,见到了山的磅礴、高大、险峻、奇秀,但山的沉稳、山的厚重、山的包容、山的静默更值得我们学习和追随!“不敢自怡悦,今日持赠君”。与山同高,永远是人类的一种美好的追求!山之诱惑,力之源泉,爬山,我们永远在路上!</p><p class="ql-block"> 三是“师友情深”部分。</p><p class="ql-block"> 一位市委老书记的话,认识结交一个人,三件事。还可以加一件,除了直接接触,有幸一起共事,如不能,就读他的书。始于颜值,敬于才华,久于人品。</p><p class="ql-block"> 四是“书海淘金”部分。</p><p class="ql-block"> 上学时写作文《我的理想》,我就曾希望当一名图书管理员,当一名书店的售货员也在理想范围。书是货,商品,但是一种特殊的货品。上师范后,产生了另一个理想,狂妄地想几年内进入教育局,当一名教研员。人生磋跎,这些理想都成为泡影。能工作于图书馆,与书为伴,把自己的爱好、追求与从事的工作一致起来,是一件幸事,可歌可泣。</p><p class="ql-block"> 先说一下书的好处。我很喜欢王安石的一句话:“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贵者因书而守成”。“无事小神仙,有书大富贵”。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万颗粟。在这里,我想起雪小禅的《心是莲花开》,她既是一位畅销作家,也是一位好书之人。她于书中,既有引用,也有感悟,不少名言警句令人铭记。她说:“起初写作是一种热烈的表达。此时的写作,却成了一种惯性,也似在冬天蜇居起来的昆虫,每天和每天是这样地类似。”。她引用过季羡林先生的话:“写作能使自己心里平静。如果有一天我不能读写文章,清夜自思,便感愧疚,认为是白白浪费了一天。”。还列举了宋徽宗的例证:创造瘦金体的宋徽宗不是一个好皇帝。但正因为对书画的热爱,即使他沦为俘虏时也不至于落难到不堪的地步——人的爱好,在生死关头总会拯救他。因为漫长的时光,是无法打发的。这些爱好,可与时间为敌。</p><p class="ql-block"> 咱们图书馆满壁读书的名言格言,我不赘述。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太多了。不知道不要紧,“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一次我在一个小小的微信群里感慨:时间过得快,有“日月如梭”“光阴似箭”“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但最好的还是孔子说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夫子这句叹言,既表达快,很快,且连续不间断。川?山川河流。我读书不求甚,一知半解,囫囵吞枣,还把“川”当大山解。王安忆刚获奖,一次参加座谈会,说自己没有读过《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时令众人特别是一些满头银发、正襟危坐者所惊诧甚至不屑。但想一想,曹雪芹读过了吗?吴承恩读过了吗?他们一样写出四大名著。王安忆没有读,但不碍正在按讲话精神实践中。</p><p class="ql-block"> 居可无竹,食亦可无肉,生活中不可无书,<span style="font-size:18px;">书确实有趣,不可一日无此君。一</span>本愿意读的书,200多页,手不释卷,一两天即可卒读,如食甘怡,也如尝禁脔一般,痛快处真想浮一大白。</p><p class="ql-block"> 我读的主要是散文。书海浩瀚,文山绵绵。每天读30页,不叫一日空过。一周读一两本,一年都在50本以上。一次来馆还借书,很巧,还书架上有两本书,是别人刚读完还的,也正是我想读的,直接取回。蔡耕《茶熟香温(二)》我借读,觉得好,又从旧书网上网购了《茶熟香温(一)》,有二先有一。类似的情况不少,象寓真的《读印随笔》、王充闾先生的《稼禾细语》、王祥夫先生的《芍药摇晚风》等等,非常喜欢,借阅后,从网上购买,成为枕边书,随时拜读。</p><p class="ql-block"> 书中故事多。先说摸书。有的书早已读过,或再三读过;有的书买来就立在架上,此时也并非想读,不过翻翻、看看、摸摸而已。未读的书是一片密封着的诱惑人的世界,里边肯定有趣味更有智慧。打开来读是种享受,放在手中不轻易去打开也是一种享受。而那些读过的书,都早已成为有生命的了,就像一个个朋友,该熟悉它们的情感与情感方式,它们每个珍贵的细节,包括曾把熄灭的思想重新燃亮的某一句话……翻翻、看看、摸摸,回味、重温、再体验,这就够了,何必再去读呢!</p><p class="ql-block"> 当一本旧书拿在手里,它给人的感受便是另一般滋味。不仅它的内容,一切一切,都与今天相去遥远。那封面的风格,版式的内页,印刷的字体,都带着那时代独有的气息与永难回复的风韵,并从磨损变黄的纸页中生动地散发出来。也许这书没有多少耐读的内涵,也没有多少经久不衰的思想价值,它在手中更像一件古旧器物。它的文化价值反成为第一位的了。这文化的意味无法读出来,只要看看、摸摸,就能感受到。</p><p class="ql-block"> 再说包书。1956年以后,孙犁“十年荒于疾病,十年废于遭逢”,不能为文,上世纪70年代初,他身虽“解放”,但意识仍被禁锢,生活中仅有的乐趣就是包书皮儿。在《书衣琐记》序中,他这样写道:“曾于很长时间,利用所得废纸,包装发还旧书,消磨时日,排遣积郁。然后,题书名、作者、卷数于书衣之上。偶有感触,虑其不伤大雅者,亦附记之”。令孙犁想不到的是,他的这些书皮儿文字,在读书界不胫而走,广为流传。</p><p class="ql-block"> 再说吻书。香港励志少女曾芷君,她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时任香港特别行政长官梁振英赞扬她“意志过人”。</p><p class="ql-block"> 一般视障人士,都是用手阅读点字书,然而上天连她用手的能力都剥夺了。怎么办呢?她很苦恼,但没有放弃。她不断尝试用身体的各个部位寻找最佳触点,终于有一条,她兴奋地发现,用双唇可以代替双手阅读。每天,她把书放在嘴唇上,好像在与书时刻“亲吻”。从此,课堂上、校园里多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以唇“吻书”,看似浪漫,实则困难重重。刚开始,她一遍又一遍练习用嘴唇阅读,经过摸索和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熟练掌握了唇读的技巧。她用唇读点字每分钟大约读100个中文字,英文大概80个到90个。再后来,她以优异的成绩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且三科5++,两科5+,成为第二届文凭考试(即香港的“高考”)的状文。</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些优秀图书需要反复地读,</span> 这恰恰是我缺乏的。读书我<span style="font-size:18px;">只注重了数量,忽视质量,这是不对,不应该的。少</span>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p> <p class="ql-block"> 三、《山上荆花开》的不足之处</p><p class="ql-block"> 《山上荆花开》印出之后,赠送老师、同学、亲朋好友,收到的多是过誉溢美之词。人们学得油滑了,读不读不重要,先点赞,先表扬,包括现在的文学评论一片恭维声,你好我好大家好,缺火药味。<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不厌改。《山上荆花开》校对不少于二十遍,我自己五六遍,三四个同好每人三遍以上。</span>但存在问题我心知肚明,其不足之处显而易见。</p><p class="ql-block"> 想起胡泽汉老人的评论来了。……与有经历,有智慧的老者交流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他能给你鼓励,增强自信,也能自觉发现不足,努力改进与提高。</p><p class="ql-block"> 一是经历受局限。陈光任菏泽地委书记时,曾与副总理打赌;任诸城市委书记时,率先企业改革,实行贸工农一体化,时任国务院常务副总理的朱镕基率队调研;曾任山东省援川建没指挥部指挥,他再游四川映秀,写出的文章肯定格外出彩。我呢,农村孩子,父母都是农民,中专毕业,没有进过大学门,没有当兵经历,出了校门,再入学校,乡镇、市直部门,朝九晚五,忙忙碌碌,碌碌无为,年近花甲,快四十年工龄了!</p><p class="ql-block"> 二是胸怀格局小。与经历有关,也受家庭影响。其实,山高我为峰固然好,这半山之境也不糟。看看我们身边,哪个人是辉煌夺目的?谁的生活不是鸡零狗碎,一地鸡毛?承认,俯下身去,拣些鸡毛起来,做把“鸡毛掸”。</p><p class="ql-block"> 三是表达不深不透,有扬此抑彼、错别字等问题。不深不透的例子,《海棠》一文,如写上张爱玲“恨鲥鱼有刺,恨海棠无香”一笔会添色不少。</p><p class="ql-block"> 由此稍展,“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最早是林徽因写的,还是张爱玲,还是张恨水?如果能找到源头,就是一篇大作,其乐亦多多。有一个人,通过分析细节和资料研究,佐证了党的一大召开的具体时间,这一大贡献也确立了该在党史研究方面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说到错误处,《大山的诱惑》一文,季羡林的老家临青,属聊城市而非临沂。别字发现的也有一处:“现上轿,现抱脚”“抱”字不对,应为“裹”。“临时抱佛脚”是这个“抱”字。</p> <p class="ql-block"> 四是下步个人计划。</p><p class="ql-block"> 季羡林先生晚年住301医院,早上五点半他就在病房里埋头写作了。护士说,您身体都这样了,还写什么?!季老说,不让我读,不让我写,那我活着咋?!</p><p class="ql-block"> 这个问题应从两个方面看。一是有无意义。二是闲着咋?大观园的Y头们都称宝二爷“无事忙”。我们生活中也有不少“无事忙”。带有贬意。但找事干,乐为之,要不闲着咋?!有个爱好好,保持自己的爱好,以至养成一种习惯更好了。(可视时间举例自己绕河而行,隶书,泡脚等等。)</p><p class="ql-block"> 开始新“三百工程”建设。其中多说一下《文玩篇什100》:工薪阶层没有钱搞收藏,但一年收藏一两字画很好,可以一生关注字画作者的动态。昌邑书画界。另外,让少儿学习书画、舞蹈、钢琴等,不以此谋生,也为他们将来人生更精彩。《新笑话100则》已改为《自语 闲思 笑谈》,生活中不能少了笑声,不能没有幽默。《百人千千事》,写过名人:……写过家人:……写过老师、同学、同事、朋友,超过120篇了。还要继续写。以数量补充写作质量。</p><p class="ql-block"> 筹划《心花》一书。<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上是桐花,山上是荆花,接下来怒放的应该“心花”。初步想法,</span>坚持“三自”原则:自选题目,自由撰写,自定文篇。可按时间顺序,如:“童年与故乡”、“上学去“、“工作了”、“闲趣”、“晚岁”等。先这么说着,有闲心,有闲钱,再印制成书,当然得三五年以后了。大家听了,风过耳旁,也不必当真。不管如何,关进小楼成一统,<span style="font-size:18px;">咬定青山不放松,努力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提升自己!</span></p> <p class="ql-block"> 一个小时的时间,与朋友们交流了四个方面的问题。最近老母亲身体不好,需要陪护,材料准备相对不足,有些零乱,逻辑性不强。确属<span style="font-size:18px;">“卑之,无甚高论”。希</span>望大家谅解。各位学历高,又朝气蓬勃、年轻有为,是需要我学习与经常请教的。谢谢大家!真诚祝福朋友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万事如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丁玉昌</p><p class="ql-block"> 二0二五年八月廿六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