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传奇

山之灵

<p class="ql-block">  山西素有"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文献之邦"的美称,保留有全国百分之七十的地面古代建筑。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西安,五千年中国看山西。总之,这里能满足你对古中国的所有念想。2025年8月6日,我们随西安驴窝一行来到晋北,感受山西保留的古代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位于中国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佛宫寺内,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p> <p class="ql-block">  木塔塔高67.31米,塔的底层直径30.27米,总重量约7400吨,通体以华北落叶松和榆木建造,未使用一颗铁钉,完全依赖榫卯结构咬合而成。‌‌</p> <p class="ql-block">  塔外观五层六檐,内部实为明五暗四的九层结构,塔身采用双层套筒式框架,内外24根木柱形成柔性抗震体系,历经40余次地震、200余次炮击仍巍然屹立。</p> <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不仅外观稳重端庄,内部还藏着不少宝贝。塔内曾经发现过珍贵的辽代文物,比如经卷,有的长达30多米,超震撼!更神奇的是,木塔内还供奉着两颗佛牙舍利,据说是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佛教徒心中的圣物。</p> <p class="ql-block">木塔周围的柱子名义上是承重,实际上是悬空的,人手可以从柱子底下塞进去。</p> <p class="ql-block">  悬空寺原叫“玄空阁”,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城东南4千米恒山磁窑峡(亦称金龙峡) 翠屏峰西侧,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建筑群。悬空寺距地面高约60米,文物建筑物面积472平方米,寺前平台面积726平方米,占地面积约921平方米,文物保护区总占地面积约为8.83公顷。</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外面山上伫立着的塔,塔顶上有马踏飞燕的雕塑,碑上刻有“悬空寺胜境”几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徐霞客曾经在这里驻留,此亭为纪念徐霞客而建。</p> <p class="ql-block">  走进悬空寺则是楼阁高低错落。徐霞客发现整个寺庙如同一条龙的造势,东部上下两层楼阁如同龙嘴,婉转曲折的长型建筑如凌空腾飞的龙身。他从“龙尾”处的山门登临悬空寺,攀悬梯、跨飞栈、步曲廊、穿石窟,忽上忽下、左右回旋,不由感叹这里是“天下巨观”。悬空寺现留有徐霞客题写的“天下巨观”石刻。</p> <p class="ql-block">  徐霞客走进恒山,最先令他动心的还是远远望见的悬空寺。悬空寺没有他想象中的那样巨大,而是像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翠屏峰的万仞峭壁间。层层叠叠的楼阁悬在高空,看上去像海市蜃楼中重叠的亭台,也如同一幅残旧的古画挂在山崖峭壁上。</p> <p class="ql-block">  恒山的悬空寺,直到今天仍是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特殊寺庙,三种宗教文化内涵在这里精彩纷呈。在1400多年前的北魏王朝后期,工匠们根据道家“不闻鸡鸣犬吠声”的要求,在北岳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半崖峭壁间建成了这座独一无二的寺庙。它面朝恒山、背倚翠屏、上载危崖、下临深谷。不仅外貌惊险、奇特、壮观,建筑构造也十分奇妙。</p> <p class="ql-block">在悬空寺对面山崖上,刻有“禅”、“和”、“佛”三个红色大字。</p> <p class="ql-block">‌ 浑源圆觉寺‌是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的一座金代古寺,以寺内的圆觉寺塔(全称圆觉寺释迦舍利砖塔)为核心,建于1158年,现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其仿木结构砖塔和塔顶铁凤风向标著称。</p> <p class="ql-block">  圆觉寺砖塔,千年候风仪与金代雕刻,核心特色‌:塔顶铁质“翔凤”风向标历经千年仍可转动,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实用气象仪器,塔基须弥座砖雕涵盖乐舞、武士等金代世俗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  作为晋北唯一金代密檐砖塔,其仿木结构精准还原了《营造法式》技艺,北门“妇人启门”雕刻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瑰宝。‌‌正直中午,圆圆的日晕凸现塔顶,犹如佛光普照塔顶,真是气象奇观。</p> <p class="ql-block">寺院里面的鼓楼。</p> <p class="ql-block">  浑源县城里的永安寺始建于金代,元代重建后沿用皇家建筑规制,屋顶采用黄色琉璃瓦,殿内穹顶双藻井构造为全国孤例。‌‌‌‌</p> <p class="ql-block">  传法正宗殿内的元代水陆法会壁画长达56米,绘有882尊宗教人物,涵盖佛、道、儒三教元素,是中国古代宗教艺术的巅峰之作。‌‌</p> <p class="ql-block">房顶上面的砖雕盘龙,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传法正宗之殿房顶的琉璃雕塑和琉璃瓦。</p> <p class="ql-block">大殿里面的壁画。‌永安禅寺的三绝为元代水陆壁画、传法正宗殿建筑和殿外巨型榜书书法‌,其中壁画以密宗十大明王和儒释道融合题材著称,建筑为元代官式木构典范,书法则包括“庄严”“虎啸龙吟”等巨幅题字。‌‌</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Yungang Grottoes),原名灵岩寺、石佛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州山南麓,是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时期,北魏皇始三年(398年),道武帝拓跋珪将都城从盛乐(今和林格尔县)迁至平城(今大同市),武州山成为盛乐与平城之间的交通要冲。</p> <p class="ql-block">  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后,令沙门统昙曜主持复法大业。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云冈的大部分洞窟在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前完工,但是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520~525年)。</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的开凿历时约150年,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总共59000余尊,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反映了北魏王朝的政治雄心。</p> <p class="ql-block">  与我国诸多石窟寺比较,云冈石窟最具西来样式,即胡风胡韵最为浓郁。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亚艺术元素,也有希腊、罗马建筑造型、装饰纹样、像貌特征等等,反映出与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这在中华艺术宝库中是独一无二的,对后世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与中国诸多石窟寺比较,最具西来样式,即胡风胡韵浓郁。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亚艺术元素,也有希腊、罗马建筑造型、装饰纹样、像貌特征等等。</p> <p class="ql-block">  这是第20窟,是云冈早期开凿的昙曜五窟之一,亦为大像窟,位在五窟西端。由于前立壁的崩塌,使得佛像显露在外,故而又称露天大佛,清末民初称为“大露佛”。前立壁的崩塌的时代,据窟前考古推证,约在北魏当年。辽时建有木构窟檐,后毁于兵火。</p> <p class="ql-block">露天大佛高约13.7米,端坐于石台座之上。佛首磨光肉髻,方圆面相,广额丰颐,眉眼细长,鼻梁挺直,大耳垂肩;眉间施白毫,嘴唇略薄,唇上、下巴有八字胡须。眼中瞳孔为琉璃镶嵌,大约是在辽代安装。佛身挺拔壮硕,两肩宽厚,着袒右肩式袈裟。</p> <p class="ql-block">  袈裟质地厚重,衣褶自然流畅,具有犍陀罗造像遗风。大佛内衣轻薄贴体,整体疏密得当,雕刻工艺精湛。大佛神情庄严,慈祥泰然,结跏趺坐,双手于腹间相会叠加,呈禅定手印。可惜手部与双腿风雨侵蚀,雕饰全无。但是大佛姿态雄伟,气宇轩昂,生气勃勃,融合东西方雕塑艺术于一体,是兼备了佛陀“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造像珍品。</p> <p class="ql-block">  大佛身后,雕刻火焰纹圆形头光与舟形大背光,规范而有序,丰富而华美。背光外缘上角的飞天着菩萨服装,手捧莲蕾,身段微屈,双腿并拢,两脚赤裸,姿态端庄沉稳,形象稚拙古朴,是云冈石窟早期飞天的代表;背光内外的胡跪捧物的供养菩萨,戴花冠,饰耳珰,胳膊略细,衣纹密集,表现出虔诚敬奉的姿态,具有浓厚的异域气息。</p> <p class="ql-block">云岗石窟里的游客非常多,已经是下午7点了,仍然是人流如织。</p> <p class="ql-block">  山西芦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山西省吕梁山脉的北端,宁武县、五寨县、岢岚县交界处,是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珍稀动物褐马鸡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p> <p class="ql-block">  保护区总面积21453公顷,其中核心区 6122公顷,缓冲区 1260公顷,实验区14071公顷。保护区既是褐马鸡的集中分布区,也是中国暖温带残存的天然次生林分布区中保存最完整、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保存有大面积华北落叶林和大片的云杉林。</p> <p class="ql-block">‌ 芦芽山边的马仑草原‌,海拔2721米的亚高山草甸,负氧离子含量极高,被誉为“天然氧吧”。‌‌</p> <p class="ql-block">  芦芽山景区地处宁武县中部,横贯县域东西,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0′-112°5′30″,北纬38°35′40″-38°45′。风景区呈散块状分布,北至蟠龙岭,西至县界,南至荷叶坪,东至汾河,总面积321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 芦芽山‌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其峻峭山形与独特生态景观成就了'形似芦芽擎碧空,冰火交融幻画中'的绝美意境。‌‌</p> <p class="ql-block">‌ 芦芽山马仑草原‌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管涔山巅,是华北地区最大的亚高山草甸之一,以独特的冰川地貌、生态修复成果和历史文化遗迹著称,海拔2721米,总面积达6000余亩。‌</p> <p class="ql-block">‌万年冰洞‌:形成于300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期,洞内冰柱、冰瀑终年不化,与附近千年地火形成“冰火共存”奇观。‌‌</p> <p class="ql-block">‌ 悬空村‌:建于悬崖之上的明清古村落,以木柱支撑的“空中街道”为特色。‌‌</p> <p class="ql-block">路边的野花。</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雁门山中,县城以北约20千米处,明洪武七年(1374年),今雁门关关城由贬谪代州的吉安侯陆亨所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雁门关长城由巡都御史李景元在古长城基址上复筑而成。</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边贸街坐落于雁门寨与瓮城门之间,历史上是明清两代边关贸易最繁华的地方,见证了中原与北方民族的商贸往来。这里曾是茶马交易和晋商崛起的重要节点,如乔致庸等晋商代表曾通过此地进行贸易活动。如今,边贸街以青石板铺路、砖木结构瓦房为特色,复现了明清边贸街的风貌,成为雁门关景区内展示边塞文化和销售旅游纪念品的核心区域。‌‌</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景区内存在一口名为‘豹突泉’的古泉(明代《代州志》记载),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雁门山峡谷中。其命名源于‘平地突出,若猛兽然’的地质特征,与济南‘趵突泉’同音异字。‌‌</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被称为“中华第一关”。雁门关景区面积约30平方千米,以军事防御体系历史遗存、遗址为主要景观资源,集边塞文化、长城文化、关隘文化旅游区为一体。包括关城、长城、隘城、兵堡、烽火台等不同等级、不同功能、不同形质的历史建筑遗存。</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关署位于雁门关景区内天险门与地利门之间的高地,是古代守备处理公务、下榻及倒换通关文牒的场所,现为2011年重建的仿古建筑。</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由于通边贸,城门洞有络绎不绝的车马通过,所以洞门的地面虽为石头铺就,任然留下了深深的车辙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