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画坛,赵义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创作理念备受瞩目。当我们翻开赵义画册,仿佛是一部无声的艺术传记,引领我们走进他的艺术世界,探寻其创作执着,解读作品背后的精神密码。 一、性格铸就艺术底色:严谨与随性的交融<br> 赵义性格兼具严谨与随性,在创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上千张作品按时间与编号归档,秩序感彰显他对理性的尊崇;每日坚持创作,瓶颈期亦不辍速写,“十年磨一剑”的毅力,让严谨融入创作每一环。<br> 但严谨之下,作品满是随性生命力。山水画作中,飞白笔触如灵动音符,似书法“枯笔”,于法度外留出让画面呼吸的空间。这种矛盾统一,化作他独特的创作方法论:遵循传统笔墨,却以俯瞰、仰视打破常规视角,构建强烈视觉张力。<br> 他的敏感与共情,让作品紧连生活。常于市井写生,为捕摊贩神态蹲守数小时。这份专注在人物画中,成了对眼神的精准刻画——《集市》里老农眼角皱纹,藏着岁月沧桑与生活热忱,让作品满是人文温度。<br> <br>二、风格演进:传统根基上的当代蜕变<br> 赵义的风格,历经从传统筑基到当代突围的蜕变。早期《山居图》尽显传统功底,斧劈皴与披麻皴交替,致敬范宽、董源;山峦晕染循“三远”法则,墨色渐变如乐章起伏,深悟传统山水“气韵生动”之美。<br> 前些年的《雨夜归人》,是他个人风格觉醒的标志。突破传统山水淡雅基调,以淋漓湿墨造雨雾氛围,模糊人影与摇曳树影成动态平衡。墨色渗化存宣纸特性,又融西方印象派光影,将光影视为“气韵”现代诠释,为水墨注入活力。<br> 近年《城市天际线》更具当代性。俯瞰视角下,摩天楼几何线条与传统楼阁飞檐碰撞;水墨流动化作城市光影,玻璃幕墙云霞用没骨法晕染,既保笔墨通透,又抓现代建筑特质,尽显“笔墨当随时代”。 三、题材选择:自然、人文与经典意象的对话<br> 赵义题材围绕人与自然展开,亦深耕经典人物意象,构建多元精神图谱。山水系列非简单摹写,《秋山问道》中,山路隐于秋色,留白雾气似哲思,是对“天人合一”的现代诠释。<br> 人物题材聚焦平凡与经典。《匠人》系列刻画面匠神情,老木匠的手与刨花对比,墨色传木材温度,显对劳动之美的敬意;而《老子出关》《钟馗神威》《达摩神悟》,则是他对传统人文意象的深度演绎。《老子出关》中,老子衣袂用淡墨皴擦,显仙风道骨,青牛步履沉稳,留白营造古道苍茫,暗合“道法自然”;《钟馗神威》以浓墨塑钟馗虬髯怒目,衣纹刚劲,却在袖口留淡墨飞白,刚猛中藏灵动,既保驱邪寓意,又赋形象人性温度;《达摩神悟》借枯笔绘达摩面纹,禅坐姿态稳如磐石,背景水墨晕染似禅意弥漫,传“明心见性”之理。<br> 近年《墨韵交响》系列,是他的抽象探索。摆脱具象,以墨色泼洒、皴擦造视觉韵律,承传统写意,融抽象表现主义张力,实现对笔墨精神的高阶传承。<br> <br>四、艺术价值与时代意义<br> 赵义的实践,为当代水墨指路。他证明传统笔墨是活态语言,作品中的文化自信,让他以开放姿态融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为水墨拓新径。<br> 消费主义当下,他以笔关注普通人,《拆迁记忆》记录老街区,留视觉档案,更引发文化记忆传承之思,成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br> 1000多张作品,是他的轨迹,亦是时代镜像。他在传统与当代、具象与抽象间寻得平衡,证明创新源于对传统的深解,艺术力量来自对生活的热爱。驻足其画前,流动墨色与跳跃线条,终将带我们抵达辽阔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