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丽敏乡村首席教师工作室 “云端品书舫”第五期(二)

毕丽敏乡村首席教师工作室

书语润心·云间悦读 开篇:叩问·看见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秋风渐起送暑归,书页轻翻揽清辉。立秋后正是沉心读书的好时节,暂别校园喧嚣,在墨香中沉淀教育思考、汲取成长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以书为舟、以读为桨,在字里行间探寻教育真谛,于书页流转间涵养育人智慧,让秋日的沉静与书籍的深邃相融,为未来的教育之路积蓄更深厚的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在2025年暑期的第二个月,“云端品书舫”正式扬起对《教师听评课实用技巧》探索的风帆。</span></p> 作品解读:探寻·明灯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教师听评课实用技巧》是徐世贵和蔡淑卉两位老师专门为一线教师写的一本非常实用的书。很多老师都知道听课评课很重要,但往往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听、怎么评,这本书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本书好就好在特别实在。它一步步教你听课前要做哪些准备、课堂上重点看什么、听完课怎么和大家一起讨论,才能真的帮助上课老师进步。书里强调,听课不是为了挑毛病,而是要一起研究“学生到底学得怎么样”,这才是关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本书写得方法容易懂、好上手,能帮助我们改变“听听挺好,说完就忘”的现状,让听课评课真正变成教师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好机会。</p> 感悟:共生·深耕 分享人:毕晓敏 <p class="ql-block">【书语润心·云间悦读】</p><p class="ql-block">我是毕晓敏</p><p class="ql-block">我在“云端品书舫”阅读经典</p><p class="ql-block">【目标】11天读完工作室共读书目</p><p class="ql-block">【打卡】第2次,2025年8月21日</p><p class="ql-block">【书目】《教师听评课实用技巧》</p><p class="ql-block">【著者】 徐世贵 蔡淑卉</p><p class="ql-block">【进度】 第四章边听,边品,边仿,边创——四步高效听评课法</p><p class="ql-block">第五章看、听、思、问、测有机结合——听课的课堂观察</p><p class="ql-block">【用时】90分钟</p><p class="ql-block">【感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教28年,本以为听评课不过是教学常规,但翻开《教师听评课实用技巧》“听课篇”,却如遇新境,对教学的认知被重新激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边听,边品,边仿,边创”四步高效听评课法,构建了螺旋上升的成长路径,打破了我对听评课的惯性认知。听课环节要聚焦博采众长,教师需以开放姿态,捕捉不同课堂的教学逻辑,在对比中拓宽教学认知边界。品课环节的消化吸收,让我学会跳出经验茧房,不再以“这课我也这么上”的固有思维去评判,而是深入剖析教学设计的逻辑,思考不同环节对学生成长的价值。仿课阶段的尝试实践,教师需结合学情,将习得的优质教学策略本土化应用,在模仿中打磨教学节奏与课堂把控力。创课环节的生成自己,更让我意识到,教龄长不代表教学已至终点,结合新学情、新需求,把他人长处与自身经验融合创新,课堂永远有生长空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听、思、问、测有机结合”的课堂观察体系,赋予听评课专业深度。做课堂观察准备时,明确聚焦点,让听评课有了精准方向。观察内容覆盖教学全流程,从教师教态、语言表达等“教”的维度,到学生参与度、知识掌握度等“学”的维度,让我重新审视教与学的本质。多样观察方法的运用,帮我捕捉到以往忽略的细节——学生眼神里的困惑、小组合作的真实效度,避免主观臆断。听课记录环节,摒弃流水账式记录,聚焦教学关键事件与典型问题,为后续评课、教学反思留存有价值的分析素材,真正让听评课成为教学研究的核心环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教师听评课实用技巧》是突破教学瓶颈的“破冰器”,同时也提醒我,无论教龄多久,都要保持听的开放、品的思辨、创的勇气,在课堂观察里看见更多教学可能,让经验成为专业成长的基石,而非束缚,持续为学生打造更具价值的课堂。</p> 图文:毕晓敏 审核:毕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