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上午,我们从上饶乘车前往铅山县,游览"鹅湖书院"。按原行程计划是去铅山县的河口古镇,但因古镇正在维修而改为"鹅湖书院"。我们怀着对历史文化的敬仰与好奇,走进这片充满浓厚书墨气息的古代书院。 在铅山县之北的鹅湖山,景色秀丽,被视为铅山的镇县之山。在山上还有湖,湖中有荷,故名"荷湖山"。传说东晋时期,有双鹅在湖中产子数百,蔚为大观,故更名为"鹅湖山",而鹅湖书院就在这鹅湖山下。 在铅山县鹅湖山麓下的鹅湖书院,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融"文化熏陶、宗教信仰、山水休闲"为一体,又因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多年来受到了四海宾朋的景仰与推崇。 南宋淳祐十年(1250),宋理宗赐名为"文宗书院";明朝景泰四年(1453),又重修扩建,并正式定名为"鹅湖书院";康熙五十六年(1717),大清康熙皇帝亲书"穷理居敬"匾额赐予书院。 南宋淳熙二年(1175),朱熹、吕祖谦、陆九渊、陆九龄论辩于鹅湖寺。四位贤人吟唱和诗,相与激辩,场面盛极一时,史称"鹅湖之会"。 鹅湖书院现占地8000余平方米,有照墙、礼门、头门、石牌坊、敬惜字炉、泮池、状元桥、碑亭、讲堂、御书楼、士子号房等建筑,以及鹅湖书院文化展示厅。 据明朝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书院西碑亭石碑记载,鹅湖书院与"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齐名,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 鹅湖书院于2006年6月被国务院授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称号。 在鹅湖书院西墙处的右礼门,为拱形门洞,单檐庑殿顶,清代遗存。门额:"鹅湖书院",为清朝道光年间铅山知县李淳所题,是书院与外界通联的主要门户。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右礼门后为"圣域贤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大门额匾:"仁山知水"。</h3> 头门,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门上悬"敦化育才"四字匾额,为康熙年间江西巡抚白潢所题。 两侧楹联为"鹅从天外飞来,藏修游息,返本开新,人文化成弥宇宙。湖自地心涌现,吞吐涵容,承先启后,书院论道贯古今"。 石牌坊,明正德六年(1511年)始立,由纯青石构成。牌坊建筑样式为四柱三间五楼式,以青石雕刻拼装砌就。北向额文为"斯文宗主",四个大字苍劲有力,诉说着书院的悠久历史。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南额文为"继往开来"。在这里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回到那个书香四溢的年代。</h3> 石牌坊雕塑技法精湛,图案有琴、棋、书画、葫芦、朱笔、香囊、寿字、蝙蝠、丹凤、朝日、喜鸟、瑞草、龙门、雁塔等。此外,还有十八条倒立状的青石鲤鱼雕塑。 状元桥,泮池于明景泰四年(1453年)开凿,池上建有单孔拱形石,又称"状元桥"。桥长10米,面宽2.5米。两边青石护栏各有望柱10根。 柱间以青石板相接,石板面均刻有蝙蝠图案。民间传说有"昔日状元才过桥,今朝过桥即状元"之内涵。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在泮池两侧有东、西配屋,外观相同,单檐歇山,三开间,四金柱;但柱形不同,东亭柱方形讹角,西亭柱圆形,暗示"朱陆异同"。</div> <h3 style="text-align: left;"> 配屋内各有碑刻;其中东碑亭内现存碑刻四通,西碑亭有碑五通。</h3> 门仪,始建于清代,额上悬"道学之宗"匾。"道学"之名源于北宋时期,而"道学"改称"理学",则是在南宋时期。"道学"是宋代兴起的,以承接孔孟儒学"道统"为号召,糅了禅宗佛学和道家道教思想精华。仪门庄重肃穆,让人肃然起敬。 <h3 style="text-align: left;"> 讲堂位于四贤祠之前,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三开间,敞厅,叠梁式,单檐歇山。</h3> 中堂版壁前为讲台,上为"未子教条",是朱熹定立的一整套学规,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这里是当年大师们讲学论道的讲堂,学子们全神贯注地聆听,让人充满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先人的敬仰之情。 两侧壁书有"忠、孝、廉"四个大字,是按朱熹的书法,拓印而制成。 御书楼位于书院南端最高处,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九开间,用木质版壁分隔为三间,明间有楼,重檐歇山顶,次间一层,硬山,出五山屏风墙。 靠山面为穿斗式构架,中跨用叠梁式构架,门十根木质圆形满堂柱,前后有廊。 明间正门上方悬"穷理居敬"匾,前侧楹联:"章岩月朗中天镜,石井波分太极泉"。 明间中堂悬挂"鹅湖论辩"之画,两侧各有门出内院去东、西院士子号舍。 洗笔池,又称"墨池",为书院士子洗笔之处,池水引自大源坑泉水。<br>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关帝庙在御书楼左侧,内祀关圣帝君。</h3> 鹅湖书院文化展示厅,设有"文化铅山、鹅湖之会讨论的四大问题、书院变迁及书院文化、鹅湖山历史、辛弃疾与铅山、大事记等多部分;利用声、光、电等现代手段,让游客更直观了解鹅湖书院景区文化。 四肾论辩。"鹅湖之会"是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鹅湖寺举行。由当年著名的哲学家吕祖谦组织,应邀出席的有朱熹、陆九渊和陆九龄兄弟等人。对促进书院以后实行教育"讲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他强调"格物致知","格物"即探究事物的原理,"致知"就是获得知识。因此他在教育上主张"博学穷知,联系实际",做到"有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辟其实"。 陆九渊则是"心学"的创立者,人称"象山先生",他认为"字宙即吾心,吾心即字宙";在他看来,因为"心即理",所以"致知"就可以"不假外求",只要明本心就可以了,主张致力于"求诸本心"。 鹅湖之会历时三天,是一次"理学"与"心学"的激烈交锋。 这是中国哲学史和教育史上一次著名的辩论会,也是我国学术史上最早的论辩之一。 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辛弃疾、陈亮会于鹅湖寺,他们"长歌相答,极论世算"纵谈十日,共商复国大计,史称"鹅湖之晤",也称之为"第二次鹅湖之会"。 "士子问学"。书院是实施藏书、教学与研究三结合的教育机构。书院制度萌芽于唐,完备与宋,废止于清,前后千余年历史,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清康熙年间,鹅湖书院的生童保持在百人左右。 北宋时,以讲学为主的书院日渐增多。南宋随理学的发展,书院成为学派活动的场所。书院的教学采取自学、共同讲习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以自学为主。其持点就是为了教育、培养人的学问和德性,而不是为了应试获取功名。 "敬惜字炉"位于"义圃"门旁,雕刻石砌,为焚烧字纸之炉。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折桂亭</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育桂亭。</h3> 游览鹅湖书院,让人感受到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散发着历史文化的气息;书院内的楹联、匾额,无不彰显着古人的智慧和才情。 鹅湖书院这座古老的书院,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见证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辉煌与荣耀,激励着后人不断追求知识和真理。因此,鹅湖书院的文化魅力将永远流传下去,成为人们心中一座永恒的文化丰碑。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欢迎光临,谢谢观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