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口述时光:两岸闽南方言歌曲的寻访与思索</p><p class="ql-block">二、口述访谈纪录:闽南方言歌曲的田野地图(4)</p> <p class="ql-block">◎黄汉杰/歌手</p><p class="ql-block">2010/3/1/17:00(泉州丰泽酒店大堂)</p><p class="ql-block"> 我是1980年出生,大约在七、八岁左右开始就接触闽南语歌曲,当时,家父和一位台商在泉州九一路圆楼的十五楼合开了泉州第一家卡拉OK──“海峡卡拉OK”。卡拉OK里面有舞台、卡座,记得第一次上卡拉OK舞台是八岁时,我唱了陈小云《爱人跟人走》;当时是台商干爹把我拉上去唱的,还记得我边被他拉边走上台,结果鞋子都掉了。唱完后,干爹赏了我一个大红包,是5000元台币。</p><p class="ql-block"> 童年时期,家里环境还不差,从我五、六岁开始,家中就有一万多元人民币的进口音响,父亲经常放大碟(黑胶唱片),像陈小云、陈盈洁的歌,我都耳熟能详。由于经常接触闽南语歌曲,加上可能是有唱歌细胞,只要听过一两次旋律的就能唱,因此父亲和干爹合开的这家卡拉OK就成了我表演的场所。每天晚上我几乎都到卡拉OK报到,一个晚上唱下来,都可以拿到客人给的红包,有台币、美金、人民币与港币,最多的时候曾赚五千多人民币。有一位台湾客人很喜欢我,经常从台湾买礼物来送我,有一次为了帮我买鞋,临时用吸管量我的脚ㄚ子,下次从台湾再来时就真的带了一双鞋来。还有一次在我生日时,打了10条金项链送我,最重的一条就有5钱。</p> <p class="ql-block">(漳州郭明木老师收藏之旧式唱盘)</p> <p class="ql-block">◎陈江锋/泉州市高甲戏剧团二级演员兼导演</p><p class="ql-block">2010/3/2/10:30(泉州丰泽酒店大堂)</p><p class="ql-block"> 我是1964年出生,大约1979年,十六七岁在福建艺校高甲戏科当学生时,偶然逛街时,听到路边专柜在播放闽南语歌曲,觉得很好听,就存钱买了生平第一台三合一录放音机,记得第一卷买的是洪荣宏的专辑,湖北音像艺术出版社发行,里面有《我只为你美丽》、《多情会有问题》、《半梦半醒之间》等曲目,也买了陈一荣《惜别的海岸》、洪荣宏《嫁错人》的磁带,平时放在宿舍床前听,到现在,尽管已经不买光盘,都由计算机网络下载歌曲到手机里了,但这些磁带我都还留着。</p><p class="ql-block"> 工作后一年约有一百多天要下乡,每到了海边的村落,这类磁带更多,我前后也买了两百盒左右的盒带。而渔民在闲暇没出去打渔时,三五成群在港边闲聊,有时候也听得见他们在唱这些闽南歌,而且唱得特别好听。因为长期听闽南语歌曲,对其歌词、旋律都能掌握,除了高甲戏外,每每与朋友去K歌时,也很爱唱那些歌曲。</p><p class="ql-block"> 大陆近些年来也在鼓励创作闽南语歌曲,写词的内容多在写一些民俗与文化,像有一首《土笋冻》在写晋江安海的生活景像,但不是很流行。刚开始听这些歌感觉很新奇,但艺术性太高,通俗性不夠。台湾的闽南语歌曲,在写“情”方面特别有味道,听久了也不会腻。尤其像后来台商非常爱唱的《爱拚才会赢》,有励志意义,鼓励出外人上进,就会受到大家的喜爱。叶启田另外的《慈母心》、《思慕的形影》等,我也都爱听。</p> <p class="ql-block">◎洪卜仁/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编审</p><p class="ql-block">2010/8/25/10:00 (厦门图书馆洪卜仁工作室)</p><p class="ql-block"> 日据时期,在抗战前3-4年,约1934-36年左右,是台湾同胞在厦门最多的时期,最高峰时近2万人,当时往来频繁,有作生意的、在此工作的、读书的,其中有接触病人的医师,几百名读书人,在工厂、农场工作者,或被日本人利用的浪人等等,另也有很多台湾的文化人,像台湾雾峰林家等。</p><p class="ql-block"> 厦门约有七、八年时间被日本人占领,日本总督府假借亲善睦邻之名,也在厦门搞了一些文化机构,譬如:在民国初年创刊《全闽新日报》,开设博爱医院,开办旭瀛书院,台湾人都可在这些机构看病或读书,这中间也有“台湾居留民会”作为台胞联谊之用。当时,台湾有不少文化名人像是赖和曾是博爱医院的医师,张我军也在厦门待过,江文也小时候更是在厦门长大,他的叔叔曾是《全闽新日报》的总编辑。</p><p class="ql-block"> 因此,不仅是台湾歌仔戏,在厦门求学的台湾学生通过“台湾闽南学生会”演过话剧,因此在那时候台湾的歌曲传到厦门,台湾人思乡,带来曲盘(黑胶唱片)听台湾歌曲,或文化活动中听过很多台湾传唱来的歌,是很正常的事。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急需“国语” (汉语)人才,因此到厦门来征集,当时有不少大陆人到台湾去教书,多少也听过一些台湾的闽南语歌曲。此外,50年代,厦门有一位音乐家叫杨扬,整理了不少台湾的闽南语歌曲,并将词曲发表在报纸上,因此迅速地传播开来。</p> <p class="ql-block">(台中雾峰林家祖厝,漳州平和五寨埔坪思永楼)</p> <p class="ql-block">(台中雾峰林家)</p> <p class="ql-block">◎陈彬/国家一级作曲</p><p class="ql-block">2010/8/26/10:00 (漳州青少年宫)</p><p class="ql-block"> 1920-30年代,两岸人民往来很频繁,1928年曾有三乐轩歌仔戏团到闽南表演,当时是到漳州角尾镇的白礁村(即吴道人于白礁宫的主宫;与青礁同隶属于同安)。当时,三乐轩所表演的戏包括:《三娘教子》折子、《吕蒙正》全本、《山伯英台》全本与《周成过台湾》。</p><p class="ql-block"> 80年代我曾访问过一位白礁宫的子弟帮演员、有“白礁旦”之称的王珠朝先生,他曾经被温红涂教过《三娘教子》折子戏。每年农历正月十三,于白礁保生大帝诞辰时演出。温红涂曾在厦门开药房,地点在小走马路(于青年会附近,当地白水仙有一尊菩萨,为开漳圣王),该处是一些三教九流的聚集地,温就在那儿卖药,而他很活跃,在台湾学歌仔戏,卖药时会哼唱一些台湾歌仔。</p><p class="ql-block"> 随着台湾的歌仔戏班到闽南表演,像早期歌曲《望春风》也在大陆流传起来。三乐轩之后,还有很多戏班到闽南表演。50年代之前,有更多台湾的歌仔戏师到此来卖药。卖药时,他们会唱《望春风》、《雨夜花》与《春宵吟》等邓雨贤所作的流行歌曲或台湾民谣《思想枝》,也会唱一些七字调等。</p><p class="ql-block"> 什么叫闽南语歌曲,我认为是指用闽南话唱的当地民谣小调与山歌,其中包括了褒歌、山歌、小调民谣及锦歌。锦歌属开民间歌曲,部分山歌则涵盖了用闽南话唱出的民谣小调如散曲、《长工歌》、《雪梅思君》,以及用杂念与七字仔去演绎历史故事的《山伯英台》与《陈三五娘》。尽管民间音乐与戏曲音乐有别,戏曲音乐虽直接运用以戏曲表演形式(如身段、锣鼓点等),但其演唱的唱腔亦从民间音乐开始。</p><p class="ql-block"> 民间音乐的定义又广又早,从有劳动人民开始,其是自发性产生。因应我们的祖先生存之所需,当用说话无法表尽意思时就用呼喊;人类尚无语言产生时即有民间音乐或歌曲的存在,例如:在七字调中有些衬词或衬腔是无文字时代就有的。</p><p class="ql-block"> 自改革开放之后的80年代,闽南地区不免也出现一些受到电声音乐或城市音乐影响的歌曲,如:刘福助改编、邓丽君也唱过的《阿嬷的话》,就属一种杂念调加上电声效果,由于旋律感动,加上了现代科技元素,用七声、纯闽南语音乐演唱,就达到很动听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再来讲锦歌,锦歌就是闽南地区俚歌的一种,以杂念调为主,后来才叫做锦歌。从有关漳州早期的资料得知,早先年代,陈元光的参谋丁儒于退休后在龙海镇定居,曾写下一首《归闲诗》,诗中有一句:“……白酒为温存,俚歌声弥漫……”,显见“俚歌是北方人平乱,退休后了解民情而听到的歌”,后来才发展至“锦歌”,是当地民间语言所唱。</p><p class="ql-block"> 闽南的年轻人在歌厅、卡拉OK听唱台湾闽南方言歌曲,从歌曲中看其创作思维,多数表达人生励志,有低潮又鼓励,很能激发人性,亦有亲情与爱情等直接诉求,旋律琅琅上口,与闽南话音调相同,也就受年轻人欢迎。相较于大陆本身创作的歌曲,多以赞叹祖国美好乡土之宏观角度切入,旋律较与中原文化接近,主要以中华民族调式为主,因此在闽南方言渐有被边缘倾向之际,以闽南话创作的歌曲自不被看好。同属闽南地区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漳州</span>,传入台湾的闽南方言歌曲后,如此受欢近,所以也有人说,闽南话是台湾通行的语言,闽南话一统天下在台湾。</p> <p class="ql-block">(白礁慈济宫)</p> <p class="ql-block">(漳州郭明木老师收藏之歌仔册)</p> <p class="ql-block">◎陈志亮/福建省戏剧家协会顾问</p><p class="ql-block">2010/8/26/15:00 (漳州市瑞京路乔安瑞京园陈宅)</p><p class="ql-block"> 闽南语歌曲的锦歌,发源自九龙江下游一段叫锦江之芗城一带,是一种包含了民歌与说唱音乐、可独立演唱的区域型式歌曲。以前人叫歌仔的其实就是什锦歌,后来演变至锦歌。</p><p class="ql-block"> 不论民歌或歌仔、锦歌,两岸之间有些是相通的,例如:台湾的《丢丢铜仔》,我们这边说是客家调,早期流传于南靖、平和的客家民歌。漳州其实有很多客家人,当时客家人为了讨生活巡回来到了当地,以打铁为生,被人以“丢丢铜”讥笑,有贬议与负面意思,而唱念出“丢丢铜仔”之民歌来。此外,如:“一只鸟仔”在华安民歌早就有了;“思想枝”、“天黑黑”也都是闽南地区到处传唱的民歌。</p><p class="ql-block">(本口述访谈單元结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