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三兄弟的故事

景明

<p class="ql-block">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作为潘家后代人开始收集资料,走访祖籍、远奔贵阳,为出生在富庶的浙江绍兴安昌古镇的潘家三兄弟(老大潘重樑、老二潘金声、老三潘重庆)在抗日战争时期背井离乡、各自逃难的命运历史写篇文章,以作纪念,他们的命运是当时千千万万中国难民命运的写照。(下图为安昌古镇)</p> <p class="ql-block">(下图一排右二为潘重樑)</p> <p class="ql-block">  浙江绍兴安昌古镇,一个典型江南水乡是三兄弟共同的根脉,他们都有“绍兴师爷”的基因。有一年笔者曾经开车陪爷爷(老二潘金声)专门到安昌古镇走亲访祖,一块地基成为几十年遗址还在爷爷记忆里,我还问了爷爷的祖宗坟墓在哪里,爷爷一概不知。有一次出差贵阳专门拜访三爷爷(老三潘重庆)。今年五月自驾贵阳,得到潘桂庭叔叔全家热情招待,并讲述了潘家历史。过去潘桂庭叔叔还专门陪同年满80多岁的三爷爷(老三潘重庆)回到老家看望爷爷(老二潘金声)。(下图左为潘金声,右为潘重庆)</p> <p class="ql-block">  潘家三兄弟在抗日战争的逃难路线在那个年代很有代表性,主要是向浙江内陆和西南大后方迁移,以躲避沿海地区的战火。(下图为潘重庆夫妇参加潘桂庭女儿潘祝君、女婿谢洪婚礼,其中有潘重庆大女儿及女婿、二女儿。还有潘桂庭爱人陈素华的父亲陈卫连江苏盐城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  老大潘重樑从绍兴逃到杭州古荡,后在公路局工作,杭州是省会,古荡当时还是城郊,相对容易落脚。</p><p class="ql-block"> 老二潘金声从绍兴逃到兰溪,位于钱塘江上游,可能是水路行走方便就落户此地,后来在兰溪市邮电局工作到退休,过上安逸的生活,一生再没有远走他乡。</p><p class="ql-block"> 老三潘重庆从绍兴逃到贵州贵阳。这是最远、最艰难的一条路。贵州作为“川滇黔”大后方的一部分,是当时国民政府内迁的重要目的地。能逃到贵阳并站稳脚跟,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运气。(下图为笔者看望潘重庆夫妇)</p> <p class="ql-block">(下图左一为潘金声、潘茶根、潘桂庭)</p> <p class="ql-block">  解放后三兄弟在三地都已成家立业,过上普通百姓的平民生活。但兄弟之间失联或联系困难至少有多年,这期间的牵挂和担忧,难以言表。(下图左为潘金声,右为潘桂庭)</p> <p class="ql-block">(下图左为潘桂庭,右为潘金声妻子)</p> <p class="ql-block">  1954年3月21日老三寄给在老大家生活的母亲一封情深意长的家书。 体现了他对母亲和兄长的深厚感情和在贵阳站稳脚跟后希望家人团聚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牵挂和老大的信任,举家从富庶的杭州迁往当时还相对落后闭塞的贵阳是一个重大的决定。这背后是母亲对小儿子的想你和全家团聚的深切渴望。</p> <p class="ql-block">安昌古镇</p> <p class="ql-block">  笔者把这封70多年前保存完好的家书打印成稿,以便看得更清楚,读得更情感:</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8px;">母亲大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8px;"> 来信已收悉,我和重庆决定要请你老人家来贵阳,预备在最近时间内,寄借五六十来元寄上,请你老人家和大哥除被褥外一齐卖掉了凑足路费(二个大人及小孩约一百来元即可)决定来此,趁路上天气和暖好走,母亲你老人家来了,生活决不成问题的,就是大哥我们亦不会要他做笨重的事情的,大哥是重庆的同胞手足,虽然是离开了许多年,但是性情总是知道的,我们大家在一齐力量就大,决无问题不必顾虑。工作问题我们会给大哥想办法的,可不必担心,至于我们虽然孩子多亦决不会多烦你老人家的,因为老人家年轻是为了抚育孩子吃了不少苦,现在年纪大了是烦不起的,我深深的会体谅到老人家的心,决不叫老人家再为这些小孩子烦心的,总之我和重庆因为太想你老人家,虽然我们环境不很好,而二个人都是工人阶级,决定可以说来了贵阳生活是要比在杭州好的,一点不必多想,决定来这里同住,过几年心里比较高兴的日子,所需要穿的衣服等等,来了贵阳再添置好了,不要愁没有衣服穿,现在不讲究面子问题了,我们工人阶级穷是本色,没有人笑的。你老人家是我们的妈妈,谁敢笑啊!对吗?哈哈哈······希望接到了这信决定就来,连孩子们都在想念祖母呢!母亲,你的大孙女已经十一岁了,她开年要进中学了,他们都天天在想你老人家呢!快来吧!来看这群孩子,他们都长得肥头大耳的,你老人家福气亦好哩!他们都会服侍祖母了。大哥的孩子亦有伴读书了。你老人家看了一定会顶高兴的,我们的四个孩子都上学了老五下半年亦要上学了,只存下老六一个人在家。贵阳的生活很低,大家来了,可能我们还要过得好些,因为我们的力量就集中了,选择分散了大家都不好,总之对于生活方面决不要顾虑,亦不要顾虑怕以后大家会闹问题,因为媳妇决不是那一般做媳妇的人,重庆的母亲和哥哥等于是我自己亲的一家人,决不两样的,所以重庆天天想念你们,我亦觉得很难过,奕心奕意的希望你们来贵阳。我讲一个最简单的事吧,我们结婚十几年了,一直在艰苦波折的生活中互相帮助,从来没有吵过嘴,这是铁的事实,所有的朋友亦都羡慕我们的家庭幸福。母亲所以我们想你老人家来,共同的生活在这甜蜜的环境里,你老人家好,大哥及侄儿来了,我们一定会更快乐更幸福呢!决定设法与大哥小侄儿起程来此,下次再谈敬祝!康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8px;"> 媳,帮粹叩上!三.二十一</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妈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你接到这封信之后先作准备大概在近期内,儿尽量设法寄五六十元作旅费,希望大哥设法(准备)三四十元,约有一百元就够了,大哥凑三十有问题吗?请既来信对我说,儿厂中同事王朝章同志这次来杭州,儿叫他前来看你,未知来过吗?请来信祈提及,为要,余续告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儿 重庆上 1954.3.21</span></p> <p class="ql-block">  这封1954年的家书,实为一封当时年代的写照,在质朴恳切的语言背后,折射出满满的期待与隐隐的担忧之情。</p> <p class="ql-block">  整封信给亲人考虑非常周全。路费需要“五六十”加“三四十”凑足“一百来元”;母亲和大哥需要变卖所有家当来投奔;来了以后母亲不必做重活、不必带小孩、不必担心衣服。这种事无巨细的规划,与其说是体贴,不如说是一种对亲人的关爱。 </p> <p class="ql-block">  以爱为名的迁徙,改写了一个家庭的历史和命运,也是一次以家庭为单位的资源重组。它甜蜜而沉重,恳切又精明,是那个时代关于生存的、复杂而微妙的特殊情感体现。</p> <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三兄弟在艰难的岁月中都各自过上平凡而幸福的的生活,随着岁月无情的流逝三兄弟相继离世,他们像秋天的树叶一样 一片接一片安静地落了,他们走了却给后代人带来满满的福报。</p> <p class="ql-block">  潘桂庭,是老大潘重樑的独生子,是潘家二代健在的长辈。性格开朗、风度翩翩、潇洒自如、善于交际、做人有德、做事有度,一生兢兢业业在中石化的岗位上奋斗拼搏。现在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安度幸福的晚年。</p> <p class="ql-block">  潘桂荣(潘金声大儿子)性格稳重,为人和善,用一生的心血和毕生的经历撰写和主持编辑了300多万字的中共党史学术成果。古人有言,人生始终能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是非常不容易的,当官是暂时的,只有文化才能流芳百世。</p> <p class="ql-block">  潘茶根(潘金声小儿子),性格内向,待人和善,一生在浙江偏僻的遂昌县供销和农业局岗位上默默无闻工作。</p> <p class="ql-block">茅台古镇</p> <p class="ql-block">贵州小七孔</p> <p class="ql-block">金华婺江</p> <p class="ql-block">青岩古镇</p> <p class="ql-block">贵州镇远古城</p> <p class="ql-block">贵州织金洞</p> <p class="ql-block">贵州丹霞瀑布</p> <p class="ql-block">  后代人家丁兴旺,家族血脉得以延续并壮大。后代们福气满堂,在社会快速发展当中都事业有成,一代更比一代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