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梅痴唐建的三篇文章,一一《唐建画选》序文

张继强

<p class="ql-block">  公元二零二五年八月十二日,大理永平降雨达150毫米。这是一场对永平一切的超常检验,因为历史上造成永平1986年特大洪灾的雨量是62.3毫米。这场检验过去了,永平最尊贵的客人唐建,8月12日远道而来,8月18日离开,似乎专程来见证这场永平历史上罕见的大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唐建老师已连续20年来永平,从未间断。他为古梅而来,其实是为梅花的精神而来。这次与他见面,获赠新书《唐建画选》看到其中大部分是在滇西、永平、我的老家杉阳的题作,看到在大家画笔之下全是熟悉又陌生的思触,自豪感上头的同时,禁不住原文翻图分享。</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中国画的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 文/王文章</p><p class="ql-block">在中国书画艺术理论与创作领域,近几年来涌现了一批思想敏锐、富于开拓精神的青年人,由于他们的努力,艺术理论和艺术创作得以在较高的文化层面上展开,从而在整个社会文化活动中,起到了相应的作用。唐建以其宽广的学术视野与活跃的艺术创作,从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两方面不断深入探索,不断互为阐释并生发新意,显得格外引人注目。</p><p class="ql-block">唐建是六十年代后出生、在艺术创作与理论方面都颇有建树的中国当代中青年画家。多年来,他含辛茹苦而又意气风发地劳作、耕耘,以其厚重的学术功底,勤奋的艺术实践,活跃在当今中国画坛,成为在中国画创作、教学与理论研究上颇有建树的中青年艺术家。唐建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在国内外举办了二十余次个人画展,出版了多部画集和理论著作。他善于将特定文化内涵和学术理念融入创作之中,注重艺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他的这本画集,便可以看作是他对中国传统艺术与当下书画实践的一种梳理、研究与分析,同时也是他艺术实践不断思考、提升的成果。</p><p class="ql-block">唐建在艺术实践中坚持“传统与创新”并重的艺术观念,并在其艺术实践中坚持体现这种艺术理念。他注重一边从古今中外艺术传统中学习优秀的品质,为我所用;一边坚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他认为:“如果我们像徐悲鸿先生所讲的那样,‘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能够从中国古代儒、道、释文化思想中汲取营养,必能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新时代的中国画来。”这可以看作是他最为执著追求的艺术理念。再比如他在《我看八大》的文章中提出,“我们从崇拜中学习伟大的精神,在其中构筑自我风格的大厦。一句话,我们在对大师的崇拜中接近大师。”由此可见,他对传统的艺术态度:“有承有破”、“法自我立”。</p><p class="ql-block">唐建的书画创作既遵循文人画的路径,坚持笔墨传统,又融合西画的造型方法,吸收其它姊妹艺术的技巧。他在中外艺术传统氛围内熏陶受益,但又不愿简单地承继中西画的艺术传统,而立志有所突破、创新。他认为,只能通过对既有模式重新加以提炼与组合,并在此过程中大胆地吸收古今中外的文化成果进行新的创造,中国画才能在新时代有所作为。显然,唐建的艺术观念有突破性,不过他的这种突破性是建立在对传统尊崇、热爱和有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是一种要把新旧传统向前推进的、带有建设性的突破。他对中外艺术有冷静、理性的分析,他深知传统文人画的优长与不足以及“五四”之后中国画发展的艰辛曲折。在他的画作面前,我们为他准确、生动地把握对象的形、神,为他挥洒自如地运用线、墨、彩,为他塑造的鲜活的人物形象而心生赞叹。唐建笔下的物象具体、丰满而生动,意境沉静而淡远,中国画写意手法反映现实的写实能力,在他这里得以鲜明的彰显。</p><p class="ql-block">从他的画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走的是传统中国画的路子,其中宋元以来的文人画对他影响较大。特别是梁楷的酣畅淋漓、徐渭的奔放洒脱、八大的空灵简约、吴昌硕的苍劲古拙、齐白石的质朴情趣,都深深地影响了他,他努力把传统精粹的元素融化在自己的作品中。无论是山水画还是花鸟画、人物画,他都非常注重对艺术精神本质的表现,其作品的意味为观众艺术欣赏拓展了空间。与此同时,他又特别强调绘画作品的形式感,善于把握作品的整体气势。他的画写意而重法度,勾皴颇存古雅,染墨淡出已意,赋色多见灵机。无论花鸟、山水、人物,内容丰富,风格清新,脱俗见雅,形神兼备。唐建在写意与写实的融合中,在笔力与墨韵、线与皴的创造中,在语言手段的虚实变化中,施展自己的才智,他的画有耐人审视的品格,也有亲和生动的趣味,并洋溢时代的清新气息。唐建的艺术实践体现了他所追求的“承继传统”的同时进行“突破创新”的艺术观念。可以说,正是丰富的艺术实践带动了他对艺术理论不断深入地思考与研究,同时,不断深化的思考又提升了他的艺术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相互转化、深化、互为滋养,是唐建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鲜明的特点。</p><p class="ql-block">艺术实践既要有独立的、自成系统的探索,又不要丢掉宝贵的个性品格。作为艺术家又兼是艺术理论研究者的唐建,坚守了这两个方面的责任。艺术理论和实践都要尽可能地对画家和大众产生影响,既要研究基础理论问题,又要眼睛面向画坛,研究艺术创作和艺术发展现实问题;既要研究当下画坛艺术思潮的变化,又要研究时代审美趣味的变化。这些,在唐建的艺术理论研究与艺术实践中都给予了充分的关注。</p><p class="ql-block">可以说,近十年来,艺术创作和艺术理论的主要成果之一就是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向人们显示了精神自由、学术自由、创造自由的可贵。作为艺术理论家和艺术家,除了应该有很厚实的专业造诣外,最主要的还要有正直的人格,独特的思想,创新的见解,深刻的思考能力。只有如此,艺术理论和艺术创作才会真正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才会让人们从中真正感受到自由创造的无穷力量。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年轻的理论家与艺术家为此做出的贡献。唐建作为一位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论紧密结合的实践者,便是其中一位勤奋有为、具有独立思考和品格的艺术家。</p><p class="ql-block">(王文章: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此心梅月两相知</p><p class="ql-block">——唐建教授的寻梅护梅画梅之旅</p><p class="ql-block"> 文/赵树丛</p><p class="ql-block">我和唐建教授是山东大学的校友,但都不是山东大学毕业的。唐建是山东艺术学院的高材生,因为成绩优异和山东大学组建艺术学院的需要,他被请去山东大学任教,二十八岁就破格提为副教授,三十八岁就为正教授,是全国花鸟画家少有的博士生导师之一。在世纪之交的大学越办越大的浪潮中,我的母校也被并入了山东大学,我成了山大的校友。进山大,曾是我儿时的梦想,但是,这样“被山大”也算是“梦想奇圆”。</p><p class="ql-block">我向往山大,对山大的老师有着特别的崇敬。唐建教授又是我的同乡,这样,我们这两个不是山大毕业的山大人过从甚密,特别是春节期间,必有一聚。但是,近几年,唐建教授在春节期间经常爽约,回复都是寻梅,探梅,访梅。</p><p class="ql-block">梅花,对我这个林业工作者来讲并不陌生。世界著名的梅花专家陈俊愉先生是安徽人,我在他的家乡当过市长,陈院士是国际梅花登录大家,研究梅花70年,著作等身,留下了若干的梅花科学遗产,人称梅花院士。家乡因出了陈先生而引以为豪,我崇敬陈先生,也热爱梅花,去年腊月,我还到北京植物园凭吊过陈院士的雕像。我对梅花的认知就是来自于陈院士的科学文化熏陶。</p><p class="ql-block">梅,是我国特有的古老的小乔木、稀疏灌木树种,在中国已有五千多年的应用和栽培史。根据陈俊愉院士研究,中国花梅就有四大类300多个品种。在古代,梅的果实是作为调味品而使用的。这些在《书经》《诗经》《礼记》等著作中都有记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还把梅子列为消酒、生津止渴的药材,但奠定梅花在中国的巅峰地位的却不是这些,而是从汉朝开始,宋之为盛,不断提炼、总结、扩大的梅的文化精神品格的挖掘。唐诗宋词元曲咏梅诗文汗牛充栋,历代文人画家写梅画梅都有上品之作。文革中毛主席描写中苏对峙时心境的《卜算子·咏梅》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成为最美的风景。十九大结束时,习总书记引用了元代梅痴王冕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又在艺术界掀起了墨梅创作的新潮。纵览苍茫林海,梅的文化精神承载,远远高于其基本物质实用功能。我问唐建教授,你又不是植物学家,为什么经年专跑梅林,访梅树?他说,我对大自然古老梅树的探寻,不是要去搭建咏梅画梅的拱璧,也不是要捕捉市场喧嚣的风口,而是在和梅的对视、对话中去探寻人、自然、艺术的生命意义。近十年来的寻梅苦旅,在浑沌朦胧中认识了些许道理。</p><p class="ql-block">——自然生命真谛。人类在面临的诸多矛盾中,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与生俱来的,人的认识的局限性,许多都源于对自然的认识的局限,唐建作为一个中生代的著名画家,是在向自然进军的号角中出生的,是在知识竞争的搏杀中成长的,考试、竞赛、参展、个展、主展,是这一代人成长的共同路径。画梅是唐建的特别爱好。南京、无锡的梅园,河南鄢陵的梅乡他都是常客。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一个外国植物学家的文章中读到了全世界最多的古树梅在中国云南的信息。使他兴奋至极,到云南去!到自然中寻访古梅,探寻人与自然的关系。近十年来,他走访了云南的昆明、安宁、晋宁、永平、剑川、洱源、丽江、大理。行程一万多公里,探访了近万棵梅树,特别为几十棵近千年的古梅写生。他从古梅顽强的生命力中认识到了大自然的博爱,根植自然愈深,生命力就愈强,梅是如此,来源于大自然的人,来源人的生活的艺术创造又何尝不是如此?他在自己的笔记本上郑重地写下了恩格斯的名言,“作为独立于自然界的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生命的真谛在于自然,艺术的发展源于自然。</p><p class="ql-block">——师法自然造化。唐建是花鸟专长的画家,在中国画的历史长河中,山水花鸟是永恒的题材,大师辈出,先贤多多,写梅画梅的巨匠也数不胜数。古代政治家李世民、王安石;诗人杜甫、白居易、杜牧、苏轼、陆游、秦观、王勉等都写了千古流芳的咏梅诗词,毛泽东、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也有咏梅大作。近现代艺术大家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董寿平、关山月、于希宁等把画梅同新中国的欣欣向荣融为一体,创造了许多灿烂夺目的佳品。对此,唐建都极为崇敬,师法向往。师古的同时,他更师法自然。他说过“在国画创作中,画家与对象是一种平等关系,二者可以互相转化,自然地融合成一个整体,最终达到物我两忘的自由境界”。师法自然造化,正是他寻梅探梅的动力。他画的梅,老干,虬枝,龙盘虎踞。新枝茂发,横斜逸出,生机勃勃,其花,繁星点点,凌寒傲雪,先春怒放,把梅的苍劲嶙峋,遒劲倔强,开春之先的精神风骨展露在宣纸之上,印记在灵魂心田。他认为艺术“肇于自然,始于写生,而后造乎自然,万物为我”。正如美国自然哲学家梭罗说的“心灵与自然结合,才智才能开花结果。”</p><p class="ql-block">——人情练达文章。中国文人画家历来把琴、棋、书、画、文、诗并重,唐建教授,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大学期间就登上了艺术讲坛,他把绘画作为语言符号去推广。师法自然,入情入理,创新创造,语出惊人。寻梅的苦旅,也是生活的历练。云南永平县有一个花桥村,村落形成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博南古道的重要关口,这里有一株千年古梅被唐教授寻得,如痴如醉。他就宿于梅树旁边的武姐之家,观梅,画梅,与梅对话。又和武姐学民俗,谈乡情,论丰收。武姐的质朴和她对生活的热爱也深深地打动他的创作豪情,她的精神操守和勤劳风格,就像是梅花的化身。唐建教授用武姐的精神去画梅。武姐用教授爱梅的痴情去护梅,一个大学教授和一个农村妇女结成了好朋友,在云南林中访古梅中,花桥是唐建去的最多的。武姐还经常把古梅的变化用微信发给唐建。唐建还把武姐和这里的古梅推荐给一批国画家和研究生,武姐和梅花都成了他们活灵活现的艺术佳作。最近他得到武姐传来的好消息,武姐把护梅作为自己的义务,已获有关方面的批准,她正在建设民宿艺术旅店,为前来探访梅树的专家、学者、学生服务。这个古老的山村,又有了新的产业。这些都像唐建的作品一样,都是大自然带来的。唐建为她画了梅花还写了诗。</p><p class="ql-block">鲁迅先生说过“画家所画的画,表面是一副画,其实也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现”,唐建教授的寻梅之旅,是生命之旅,自然之旅,生活之旅,更是思想和艺术升华之旅。</p><p class="ql-block">十年寻觅未称痴,</p><p class="ql-block">频向苍山问雪枝。</p><p class="ql-block">岁暮风寒归路远,</p><p class="ql-block">此心梅月两相知。</p><p class="ql-block">诗和远方,大自然的雨露滋润着唐建教授的艺术之路长青。</p><p class="ql-block">(赵树丛:国家林业局原局长、党组书记,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递补为中央委员会委员)</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诗和远方</p><p class="ql-block">写在唐建画展前面</p><p class="ql-block">文/郭西元</p><p class="ql-block">吾弟唐建展览可赞者三:一、十年探梅</p><p class="ql-block">唐建弟十年探梅,已成画界美谈。十年,每年赶去探梅,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吾弟不一般。</p><p class="ql-block">是啊,我每次回老家过年,他在年后即匆匆赶去云南了,时有“又发现了一棵古梅”的消息,发照片给我,他高兴得像个孩子。</p><p class="ql-block">我倒是觉得,那千年古梅在深山里,等他···真是应了那句歌词:“等你一千年”·..</p><p class="ql-block">我为弟高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p><p class="ql-block">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梅痴”于希宁老,年年探梅,那时是到苏州光福,我有幸陪了他几次。于老反复说他是“探梅”、不是“画梅”,更不是时下热闹的“写生”!他以梅为友,是去“探视”。的确,好多棵梅花他都认识了:这棵比去年长大了,那棵长歪了··</p><p class="ql-block">但唐建不同,他是去“探”别人未见之梅,他是去大山深处,是去无人到处,而且“探”的是唐梅、宋梅,千年树龄之古梅!千年,是什么概念?人生可见年份的十数倍!</p><p class="ql-block">由于在深山人不易到处,历经千年,风霜雨雪、酷暑严寒!我突然想到,古梅有灵,它将如何看我们?我们只是匆匆过客,古梅在看他、看我、看这个纷杂社会的纷杂人等···正是“他探梅时梅看他,梅他同思武陵溪。”</p><p class="ql-block">我看了发来的照片,确实感动不已!那古梅有的已经倒了、有的空了躯干、有的甚至遭过雷击..古梅身上留下千年风霜雨雪的印记!这印记如梦似幻,唤醒了唐建心灵深处的灵性!我知道,是这灵性,在指引他的画笔,画出别人未曾有的感觉来!这就是这次展览的来历。</p><p class="ql-block">二、唐建爱梅护梅</p><p class="ql-block">去年,他听说有人去买古梅树,他急了,他怕这千年古梅被今日之市场毁了!说他准备出钱买下挂牌,不让他们再卖!要村民保护好!吾弟确实动了真感情了,这举动我也深受感染。</p><p class="ql-block">我说我也参加一份,买下,把保护落到实处!他还帮村民卖些梅子、野山茶什么的,这样为村民办些实事,也让我感动!他在做一件大善事!使这千年古梅树得以保护,他是带着爱梅的真情去做的,真实而感人。他说,古梅至今仅发现三十几棵,比熊猫还宝贵!</p><p class="ql-block">这举动也感动了现任国家绿化委副主任(原国家林业局长)的赵树丛先生,他著文从保护古梅的角度赞扬了唐建,此文“诗和远方”就是他文章中的一句。</p><p class="ql-block">三、诗</p><p class="ql-block">唐建深入荒山野岭,大山在召唤、古梅在召唤,召唤他的诗情、召唤他的画意!他在探梅时,有感而发,写古体诗数十首,十分感人!</p><p class="ql-block">我很看重他的诗——格律诗!请问,今天一片浮躁之华夏,还有诗吗?要说传统文化的流失,诗是第</p><p class="ql-block">一位的!我们曾经是诗的大国,(这“曾经”二字令人沮丧)谁能告诉我,那李白、杜甫、苏东坡..是</p><p class="ql-block">怎么打造成的?在李白、杜甫、苏东坡的国度,今日竟然没有诗了!几乎无人写诗、无人懂诗,怎一个可</p><p class="ql-block">悲了得!不要说格律诗,就连打油诗、顺口溜有几人去写?有人调侃说“诗多少钱一斤”?</p><p class="ql-block">请问,一个没有了诗情的国度、一个没有了诗情的民族,将发生什么?不用说这“已经发生”并“继</p><p class="ql-block">续发生”着!就画而论,没有了“诗情”的画,是什么样子?那“画”还剩下什么?今日之画坛,这样的</p><p class="ql-block">画正多。</p><p class="ql-block">唐建的诗,合辙押韵,他一直在探究格律,正如他一直在探究笔墨一样,所以他的诗有深度有古意!</p><p class="ql-block">或者说他今日探梅、护梅、画梅之举,也正是唐、宋诗情的感悟!是诗情的升华。</p><p class="ql-block">唐建弟正在传统文人画的大道上前进,正在朝着“诗、书、画、印”四绝的高峰迈进,可喜!可贺!可赞!他正在盛年,正是出成绩的时候,我期待。</p><p class="ql-block">写到这里,画还没有评论到。古人云,人品即画品!人品如此,那画境之高下,自有金刚眼睛审而察之!这里我想强调一点,他的写生,和时下流行的某些“写生”不同,他不是被动的描摹,而是用心去写!看他的作品,可以感觉到他画时的激情、诗情,那是诗情的宣泄!他带了八尺、丈二的大纸,说正好古梅旁工地有大板··他激动的说,只有画到八尺、丈二才有感觉,我理解,那画是有温度的!</p><p class="ql-block">唐建写探梅诗若干首,也同样是充满激情,读后让人兴奋,今和一首,作为文章的结尾:</p><p class="ql-block">十年探梅一画痴,</p><p class="ql-block">痴之境界足称奇。</p><p class="ql-block">书窗试问张颠老,</p><p class="ql-block">子久云林谁更痴。乙丑端阳后</p><p class="ql-block">西元于深圳木石山房</p><p class="ql-block">(郭西元:深圳大学教授、文人画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