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魏国锋</p><p class="ql-block"><b>摘要:</b>九叠篆,作为中国古代一种极为繁复、华丽的官方印章专用字体,其与货币的结合,无疑是王朝礼制与经济活动的巅峰交汇。本文旨在深入考辨一枚在钱币学界充满神秘色彩的古泉——“九叠篆景德通宝”。此钱币在历代官方钱谱中“诸谱无载” 被视为“脱谱之珍”,其存在本身便构成了一桩引人入胜的历史悬案。本文将分为“溯源”、“规制”、“意蕴”、“钩沉”、“鉴藏”、“余绪”六篇,系统梳理九叠篆的艺术渊源、北宋景德年间的政治风云,并以有明确记载的“皇宋通宝”九叠篆钱为参照,对“九叠篆景德通宝”的字体布局、铸造目的、象征意义及其可能对中国历史、文化、政治、军事、外交产生的潜在影响进行一次全面的、深度的学术推演与论述。</p><p class="ql-block"><b>关键词:九叠篆;景德通宝;宋真宗;澶渊之盟;皇宋通宝;脱谱泉;文化符码</b></p> <p class="ql-block"><b>【壹】溯源篇:九叠之艺与景德之治</b></p><p class="ql-block"> “考物之始,必究其源。” 欲解“九叠篆景德通宝”之谜,须先明晰其两大构成元素:一为“九叠篆”之书法艺术,二为“景德”之时代背景。二者在历史长河中的交汇,方构成本文探究的核心。</p><p class="ql-block"><b>甲、九叠篆之源流与特质</b></p><p class="ql-block"> 九叠篆,又称“上方大篆”,是中国篆书的一种特殊变体,其并非新生之字体,而是以小篆为基础,通过极其复杂的笔画盘曲、折叠、充填而成的一种装饰性极强的字体。其名称中的“九”,并非实指必须折叠九次,而是取“九为数之终,言其多也”之意 形容其笔画折叠之繁复。根据印文笔画的疏密,可有五叠、六叠、七叠乃至十叠之分 其核心设计理念在于将笔画均匀、对称地布满整个印面或钱面,达到“曲屈平满”的艺术效果 视觉上显得庄重、丰满、整饬而又迷离。</p><p class="ql-block"> 关于其起源,学界有数种说法。一说其滥觞于汉代之缪篆,取其屈曲缠绕之意;一说其与道教的“云篆”、“符篆”有渊源,道教符箓中充满盘旋叠绕的线条,追求神秘的通神效果,可能影响了九叠篆的视觉形态 。然而,九叠篆真正作为一种制度化的官方字体,则始于唐,盛于宋、金、元、明、清诸朝 。在宋代,九叠篆被正式定为“国朝官印”之标准字体 广泛应用于官府印信之上。其繁复的结构具有极强的防伪功能,在没有现代防伪技术的古代,这种几乎无法模仿的字体,成为确保政令畅通、维护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重要技术保障 。同时,其盘曲回旋、充满整个空间的威严感,亦是皇权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视觉象征。</p><p class="ql-block"><b>乙、景德年间之历史风云</b></p><p class="ql-block"> “景德”(公元1004年-1007年)是北宋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的年号 。“景德”一名,有“景仰德政”之意,亦有说法称是为褒奖当时景德镇所产瓷器之精美而赐名 。景德一朝,虽仅短短四年,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记,其核心事件便是 “澶渊之盟”。</p><p class="ql-block"> 景德元年(1004年),辽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兵锋直指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一时间,宋廷震动,迁都之议甚嚣尘上。在此危急存亡之秋,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坚请宋真宗御驾亲征,最终促使真宗抵达澶州(今河南濮阳)前线,极大地鼓舞了宋军士气。宋军在澶州城下射杀辽军主将萧挞凛,辽军锐气受挫,战局陷入胶着。在此背景下,宋辽双方展开谈判,并于同年十二月达成了著名的“澶渊之盟” 。</p><p class="ql-block"> 盟约规定: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向辽输送“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于边境开放榷场进行互市贸易。此盟约以金钱换和平,虽在后世常被视为“屈辱外交”,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它结束了宋辽之间长达数十年的战争状态,为两国带来了此后长达一百二十余年的和平稳定局面 。这一事件对北宋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格局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b>丙、“景德通宝”之实与“九叠篆”之谜</b></p><p class="ql-block"> 在景德年间,宋真宗确实下令铸造了年号钱,即“景德元宝”(亦有少量“景德通宝”之说,但主流为元宝)。这些钱币材质有铜、铁两种,书体则有真书、行书等,由宋真宗亲自书写,即所谓“御书钱”。然而,在所有传世及出土的“景德元宝”中,均未发现采用九叠篆书体的官方记录或实物。</p><p class="ql-block"> “九叠篆景德通宝”这一概念,正是在此背景下浮现的。有泉家展示过此类钱币,但都附有“诸谱无载,所谓脱谱者也”的说明 。这意味着,在《历代古钱图说》、《古泉汇》等所有权威的钱币学著作中,均没有收录此币种。它是一个游离于官方铸币体系之外的“幽灵”。这便引出了本文的核心问题:如果它存在,它为何而生?如果它只是一个传说,这个传说又为何会与九叠篆和景德年号联系在一起?</p><p class="ql-block"><b>【贰】规制篇:钱文布局与铸造之谜</b></p><p class="ql-block"> 一枚钱币,其文字布局、字形大小、笔画结构,无不蕴含着时代的技术水平与审美风尚。由于“九叠篆景德通宝”缺乏可靠的实物数据及文献记载 (所有搜索结果均未提供其尺寸、材质、重量等技术数据,参见,我们只能以现存唯一的、被广泛承认的九叠篆钱币—— “皇宋通宝” 为蓝本,进行合理的学术推演。</p><p class="ql-block"><b>甲、九叠篆钱文布局之法理</b></p><p class="ql-block"> 将主要用于方形印章的九叠篆移植于圆形方孔的钱币之上,是一次大胆的艺术再创造。其布局必须遵循以下原则:</p><p class="ql-block"><b>对称与平衡:</b>钱币的四个汉字需围绕中心方孔,形成视觉上的对称与稳定。九叠篆的笔画虽繁复,但整体排布需力求均匀,避免某一字因笔画过多或过少而显得突兀。</p><p class="ql-block"><b>填满与平满:</b>与印章艺术同理,九叠篆钱文亦追求填满各自象限内的空间,笔画的折叠和盘曲,皆为此目的服务,营造出一种饱满、充盈的视觉张力 。</p><p class="ql-block"><b>向心与外拓:</b>笔画的折叠既要向着钱币中心聚合,又要向着外廓延伸,形成一种内外交融、浑然一体的整体感。</p><p class="ql-block"><b>辨识与装饰的统一:</b>尽管九叠篆极尽装饰之能事,但其作为钱文,仍需保留最低限度的文字可辨识性,这是其作为货币符号的基本功能。</p><p class="ql-block"><b>乙、范例解析:“皇宋通宝”九叠篆之规制</b></p><p class="ql-block"> “皇宋通宝”九叠篆钱,铸于北宋仁宗宝元二年至皇祐末年(公元1039-1053年)是目前公认的九叠篆入钱文的孤例(亦有学者提出辽、金亦有,但皇宋通宝知名度最高)。其钱文布局堪称典范。以上海博物馆藏品为例,“皇”字笔画相对较少,设计者便巧妙地拉长其竖笔并进行适度折叠;“宋”字结构开阔,其上下结构被处理得极为匀称;“通”字走之旁极尽盘曲之态;而笔画最多的“寶”字,其宝盖头下的各个部件被解构并重新组合,通过十一次以上的折叠,完美地填充了空间,甚至突破了“九叠”的常规范式 。其笔画最细处仅0.3毫米,最宽处可达1.5毫米 ,线条婉转流畅,工艺精湛绝伦,绝非普通民间铸币所能企及。</p><p class="ql-block"><b>丙、“九叠篆景德通宝”之面貌</b></p><p class="ql-block"> 钩沉历史“九叠篆景德通宝”,其设计者将面临如何处理“景、德、通、宝”四字的挑战。</p><p class="ql-block">“景”字:上“日”下“京”,结构相对简单。设计者可能会将“日”部四角拉伸,内部笔画盘曲,而下方的“京”字,其竖笔与点画将是折叠的主要对象,使其形态变得方正饱满。</p><p class="ql-block">“德”字:左“彳”,右侧结构复杂。此字是设计的难点与亮点。“彳”部可拉长盘曲,而右侧“十、四、一、心”的组合,将提供巨大的创作空间。笔画可以相互借用、穿插、盘绕,形成极其华丽繁复的图案,以平衡其他三字。</p><p class="ql-block">“通”、“宝”二字:可参考“皇宋通宝”的处理方式,极尽盘曲折叠之能事。</p><p class="ql-block"> 整体观之,“九叠篆景德通宝”若存,其字形大小必与常规流通钱币相仿,或略大,以彰显其特殊地位。直径或在2.5厘米左右,厚度适中。其整体布局将呈现出一种“乱中有序、繁而不俗”的皇家气象,每一个字既是独立的书法艺术品,又共同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视觉整体。</p><p class="ql-block"><b>丁、铸者与书者之谜</b></p><p class="ql-block"> 关于“九叠篆景德通宝”的书写者与主张发行者,历史文献中无半点墨痕。这与“景德元宝”由宋真宗御笔亲书的情况截然不同。对于“皇宋通宝”九叠篆,其书写与铸造者同样成谜。学界普遍认为,此类钱币并非用于市场流通的正用品,而是属于“置样钱”、“开炉钱”或“赏赐钱” 。其铸造可能由中央最高级别的铸钱机构——“少府监”或地方重要的“钱监”奉特旨而为。其设计者与书写者,必然是深谙篆法与印学的大师,甚至是供职于翰林图画院的顶级艺术家,非一般官吏或书法家所能胜任。若“九叠篆景德通宝”存在,其铸造背景与人员构成,应与“皇宋通宝”九叠篆相类似,是帝王意志与顶级工艺结合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九叠篆字集》</p><p class="ql-block"><b>【叁】意蕴篇:皇权象征与文化符码</b></p><p class="ql-block"> 一枚钱币的价值,远不止于其面值。当九叠篆这种极具象征意义的文字与“景德通宝”这一特定时代的货币结合,其背后蕴含的政治意图、文化寓意与皇权思想便呼之欲出。</p><p class="ql-block"><b>甲、发行目的之推测:纪念、厌胜或试铸?</b></p><p class="ql-block"> 既然“九叠篆景德通宝”极可能非流通货币,其发行目的便值得深思。综合分析,存在以下几种可能:</p><p class="ql-block"><b>重大事件纪念币:</b>最有可能的指向,便是纪念景德元年(1004年)签订的“澶渊之盟”。此盟约为北宋带来了长久的和平,尽管有岁币之负,但对刚经历战乱之苦的宋廷而言,无疑是一项值得庆贺的“德政”。宋真宗极有可能下旨铸造一批特殊的纪念币,以彰显自己“以德服人”、缔造和平的文治武功。选用九叠篆,正是要以其至高无上的皇家威仪,来掩盖和冲淡盟约中的妥协色彩,向臣民宣示皇权的稳固与神圣。</p><p class="ql-block"><b>宫廷赏赐或厌胜钱:</b>此类钱币可能作为皇帝赏赐给近臣、宗室的珍玩,或用于宫廷内部的节庆、仪式等场合。九叠篆的繁复图案具有一定的神秘感,可被赋予“镇压邪祟、祈福迎祥”的厌胜功能,成为皇家专属的护身符。</p><p class="ql-block"><b>艺术试铸钱:</b>宋代是中国古代铸币技术与艺术成就的巅峰。宋真宗本人亦是书法爱好者。不排除景德年间,有精通印学的臣僚或艺术家向皇帝提议,将代表国家最高典范的九叠篆用于钱文,以创造出前无古人的钱币艺术珍品。皇帝准其试铸,成品或因工艺过于复杂、成本过高、不便流通等原因而未能推行,仅留下少量样钱。</p><p class="ql-block"><b>乙、寓意解析:九五至尊与皇权天授</b></p><p class="ql-block"> 九叠篆本身就是皇权意识形态的产物。将其镌刻于钱币之上,其寓意被进一步放大。</p><p class="ql-block"><b>皇权的神圣化与神秘化:</b>九叠篆文字盘根错节,寻常百姓难以识读。这种“可观而不可识”的特性,恰恰是皇权所追求的。它在君主与臣民之间建立起一道视觉上的屏障,象征着皇权的深不可测与超凡脱俗。民众手持此币(假如流通),仿佛触摸到来自九重天阙的神秘符令,从而在内心深处强化对皇权的敬畏与顺从。</p><p class="ql-block"><b>秩序与法度的象征:</b>九叠篆的每一个笔画都在严谨的法度下运行,最终达到“平满”的和谐状态。这暗合了儒家所倡导的“礼治”思想。它象征着在皇帝的统治下,整个国家机器如这枚钱币般井然有序,四海之内,莫不宾服。</p><p class="ql-block"> “九五之尊”的数字隐喻:如前所述,“九”为阳数之极,常与帝王相关联,如“九鼎”、“九龙”、“九五之尊”。将“九叠篆”用于钱文,无疑是对此种帝王哲学的再次强调,宣示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政治理念。</p><p class="ql-block"><b>丙、文化符码:宋代审美与工艺的结晶</b></p><p class="ql-block"> “九叠篆景德通宝”若真实存在,它将是宋代文化的一个缩影。宋代文化内敛、精致、崇尚理性与格律。九叠篆的艺术风格——在严格的规范内追求极致的细节变化与和谐,正与宋瓷的素雅、宋词的婉约、宋代文人画的清远,在精神内核上是一致的。它代表了宋代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与当时手工业者登峰造极的技艺水平。</p><p class="ql-block"><b>【肆】钩沉篇:历史迷踪与重大事件</b></p><p class="ql-block"> 尽管“九叠篆景德通宝”本身在史书中寂静无声,但我们可以通过其关联的时代与事件,探寻其可能产生的历史涟漪。</p><p class="ql-block"><b>甲、政治影响:澶渊之盟的“文治”背书</b></p><p class="ql-block"> “澶渊之盟”是宋真宗一朝最大的政治事件。盟约签订后,宋真宗为了粉饰太平、夸耀功绩,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宣传活动,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东封西祀”和伪造“天书”。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下,铸造一枚蕴含着极致皇权思想的“九叠篆景德通宝”,作为宣示“文治”胜利的工具,是完全合乎逻辑的。</p><p class="ql-block"><b>对内:</b>此币可作为一种政治宣传品,向国内的士大夫和民众展示,即使是通过支付岁币换来的和平,也是在皇帝的“德政”感召下的伟大成就。九叠篆的威严,可以有效对冲关于“城下之盟”的负面舆论,巩固统治合法性。</p><p class="ql-block"><b>对外:</b>尽管此币未必会流向辽国,但其所代表的宋朝高度发达的铸造工艺和独特的皇家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国力的象征。在与辽国的“兄弟之国”关系中,这种文化上的优越感,是宋朝用以平衡军事弱势的重要心理砝码。</p><p class="ql-block"><b>乙、军事影响:和平年代的尚武精神遗存</b></p><p class="ql-block"> 澶渊之盟后,北宋进入了长期的和平时期,军事上由攻转守,军队战斗力有所下滑。然而,九叠篆源于印信,印信是权力的凭证,在军事上代表着军令的权威。将这种具有浓厚军事-政治色彩的字体铸于钱币,或许也寄托着一种对国家武力与权威的维护之意。它像一枚无声的军印,提醒着世人,和平之下,皇权与国家的武装力量依然是社稷的最终保障。</p><p class="ql-block"><b>丙、外交影响:文化输出的潜在媒介</b></p><p class="ql-block"> 宋代是中国文化向外辐射的重要时期。九叠篆作为宋代官方的代表性艺术,其影响力远播海外。后来的金、元、西夏等政权,其官印均受到宋代九叠篆的深刻影响。甚至在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官印中,也能看到九叠篆的影子 。如果“九叠篆景德通宝”曾作为赏赐品通过外交途径流出,它将成为传播中华文化、展示天朝威仪的珍贵载体,其影响将超越经济层面,进入文化交流的深层结构。</p><p class="ql-block"><b>丁、朝代更迭中的命运</b></p><p class="ql-block"> “九叠篆景德通宝”作为一种与特定皇帝、特定事件紧密关联的非流通货币,其命运必然随着朝代的更迭而沉浮。宋真宗之后,其子宋仁宗即位。仁宗朝铸造了“皇宋通宝”九叠篆,可以看作是对其父辈艺术探索的一种延续或致敬。但随着北宋的灭亡,这些代表着赵宋皇权辉煌与隐忧的特殊钱币,或被熔毁,或被窖藏,最终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只留下零星的实物和无尽的传说,成为后人凭吊那个远去王朝的珍贵线索。</p> <p class="ql-block"><b>【伍】鉴藏篇:泉界之珍与真伪之辨</b></p><p class="ql-block"> 对于钱币收藏界而言,“脱谱泉”永远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领域。“九叠篆景德通宝”正是这样一枚充满魅力的“泉中珍品”。</p><p class="ql-block"><b>甲、泉界地位:“脱谱”之尊</b></p><p class="ql-block"> 在钱币收藏体系中,“谱载”是衡量一枚古钱认知度和价值的重要标准。而“脱谱”,即意味着此钱币未被前人著录,其稀有性不言而喻 。“九叠篆景德通宝”一旦被证实其为宋代原铸,其价值将不可估量。它不仅填补了钱币史的一项空白,更因其关联着“澶渊之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而具有了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价值。其地位将立刻与“皇宋通宝”九叠篆并驾齐驱,甚至因其年代更早、历史背景更富戏剧性而更胜一筹。</p><p class="ql-block"><b>乙、真伪辨析之难点</b></p><p class="ql-block"> 正因其“脱谱”和潜在的高价值,“九叠篆景德通宝”也成为后世伪造的重灾区。其鉴定难度极大,主要体现在:</p><p class="ql-block"><b>无标准器可对:</b>由于缺乏公认的、出土的或官方馆藏的标准器物 均未找到博物馆藏品或可靠拍卖记录),鉴定者无法进行比对,只能依据经验。</p><p class="ql-block"><b>锈色与包浆:</b>伪造者会通过各种化学手段制作假锈。鉴定真品需要观察其锈色的层次感、生长状态是否自然,以及包浆是否温润、有无“贼光”。</p><p class="ql-block"><b>铸造工艺与神韵:</b>宋代官铸钱币,工艺精湛,文字神韵十足。九叠篆钱更是优中选优。真品的线条流畅有力,转折处毫无滞涩感,布局和谐自然。伪品往往形似而神不逮,线条或僵硬、或软弱,布局或失衡、或刻板。</p><p class="ql-block"><b>材质与声音:</b>通过分析其铜质的合金成分,或通过听其敲击之声,亦可作为辅助判断的依据。</p><p class="ql-block"> 因此,任何一枚声称是“九叠篆景德通宝”的钱币,都需要经过多位顶级专家的会诊,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全面检测,方能做出初步结论。在没有确凿考古证据出现之前,任何一枚都应被谨慎对待。</p><p class="ql-block"><b>丙、技术数据之阙如与参照</b></p><p class="ql-block"> 如前文所述,目前没有任何关于此币的可靠技术数据。若以“皇宋通宝”九叠篆为参照,其尺寸可能在直径2.4-2.9厘米之间,重量在4-7克之间,材质为青铜或黄铜 。当然,作为样钱或纪念币,其尺寸和重量完全可能突破常规,出现超大或超重型的“赏赐型”钱币。</p><p class="ql-block"><b>【陆】余绪篇:王朝背影与深远影响</b></p><p class="ql-block"> “九叠篆景德通宝”,这枚迷雾重重的古泉,虽未在历史的主流叙事中留下明确的身影,但它所折射出的王朝背影与文化基因,却有着跨越时空的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它不仅仅是一枚钱币,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切片。它让我们看到北宋王朝在军事压力之下,如何通过构建一套精致、繁复、威严的文化符号体系来维护和彰显皇权的尊严。这种“以文补武”、“以德化人”的治国理念,贯穿了整个两宋时期。澶渊之盟带来的百年和平,使得宋代得以将巨大的社会资源投入到文化、艺术和科技领域,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就,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消磨了民族的尚武精神,为后来的“靖康之耻”埋下了伏笔。</p><p class="ql-block"> 从艺术史的角度看,九叠篆作为一种独特的字体,其生命力并未因宋亡而终结。它被后来的征服王朝(金、元)所继承和改造,成为证明其统治“正统性”的工具之一。这种高度程式化的艺术风格,也影响了后世的篆刻、图案设计等领域。</p><p class="ql-block"><b>结语:</b> 综上所述,“九叠篆景德通宝”乃一桩引人入胜之历史悬案。截至今日,吾人尚无确凿文献与考古实证,以断其有无。然,循“事出必有因”之理,此币之概念,或源于泉家之美好想象,或确有少量试铸品存世而未为世人所广知。本文之论,虽多基于“皇宋通宝”之旁证与历史情境之逻辑推演,然此种“思想实验”并非徒劳。</p><p class="ql-block"> 通过探究“九叠篆景德通宝”这一“可能的存在”,我们得以更深切地触摸到北宋景德年间的政治脉搏,理解“澶渊之盟”背后复杂的君臣心态,欣赏九叠篆艺术所承载的皇权美学,并反思一个王朝在和平与战争、文化与武力之间的艰难抉择。此币如同一面模糊的古镜,虽不能清晰映照出自身的面容,却折射出了其所处时代的万千气象。其真伪之辨,尚待未来之考古发现与学术研究所揭晓。然其作为一文化符号,所引发之无穷思索,已然超越其作为货币之本身价值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