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巷咖啡香

潘根春

<p class="ql-block">  夜色漫过徽杭公路的路牌时,我们一行人的车灯正劈开山间的薄雾。从省道拐进叶村的那一刻,轮胎碾过青石板的声响突然变得细碎,像是怕惊扰了沉睡的光阴。那些被岁月磨得发亮的石板,在车灯的光晕里泛着温润的光,两侧的马头墙如沉默的老者,黛瓦上的青苔藏着数百年的潮声。三阳镇的叶村,这颗徽杭古道上的明珠,正用它独有的节奏,轻轻叩响我们的车窗。</p><p class="ql-block"> 停好车,跟着洪老师沿着古巷往里走,鞋底与石板的摩擦声格外清晰。洪老师说,这里的每一块砖都嵌着故事,脚下的路曾印着徽商的布鞋,也曾落过赶考书生的马蹄。"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老人们念叨的民谣还在巷弄间流转,那些走南闯北的背影,仿佛还在马头墙的阴影里穿行。转过一个拐角,昏黄的灯光从一扇木门里漫出来,门口的石墩上,几位村民摇着蒲扇乘凉,见我们探头探脑,便笑着指向门楣——"胡田里咖啡"的木牌,在夜色里泛着温暖的光。</p><p class="ql-block"> 推开门的瞬间,咖啡的醇厚香气便涌了出来,混着古巷特有的草木气息,在鼻尖酿成一种奇妙的滋味。不足二十平方米的空间里,布艺沙发和小木桌随意散落,东边的高窗台恰好容得下两个人对坐,窗外的马头墙成了天然的画框。洪老师老师的女儿正站在吧台后冲泡咖啡,磨豆机转动的声响,竟与这古旧的屋子格外相契。谁能想到,这个飘着咖啡香的角落,曾是三代人用过的农家厨房?灶膛的烟火气尚未散尽,便被咖啡豆的焦香温柔地接了过来。</p><p class="ql-block"> "来啦?快坐。"洪老师女儿从里间走出来,围裙上还沾着些许面粉。她说改造厨房时,特意保留了墙上的老砖,那些深浅不一的纹路里,藏着她小时候听来的故事。比如正月里的叠罗汉,从元末明初传下来的技艺,如今已是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几个人叠起来,能变出六十六套花样。"她指着手机里的照片,画面里的村民穿着传统服饰,层层叠叠如人形塔,最顶端的孩子张开双臂,像只展翅的大鹏。每年正月初六到十八,村头的晒谷场就成了舞台,鼓声里藏着五百年的精气神。</p><p class="ql-block"> 正说着,村书记带着几位朋友推门进来,熟稔地往沙发上一坐:"给我们来几份拿铁,跟上次一样。"他说自己在村里当了二十多年干部,从三十来岁的毛头小伙到如今两鬓染霜,看着叶村从闭塞的古村变成文旅融合的示范村。"以前啊,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不一样了,像洪老师这样回来开店的,越来越多。"他指着窗外的鱼鳞坝,"那是去年刚修的,现在成了网红打卡点,周末来的游客能把巷子挤满。"说话间,咖啡的香气漫到门外,与石板路上的青草味缠在一起,酿成新的乡愁。</p><p class="ql-block"> 我们坐在高窗台上,看着月光漫过马头墙的飞檐。洪老师说,叶村的茶叶曾沿着徽杭古道走向远方,如今咖啡香又顺着同一条路飘了回来。那些走南闯北的徽商大概不会想到,几百年后,他们的故乡会用这样的方式,将传统与现代揉成一团温暖的光。吧台后的磨豆机还在转,声响混着远处村民的谈笑声,在古巷里轻轻回荡。</p><p class="ql-block"> 离开时,夜已深了。车灯再次照亮青石板路,那些被磨得发亮的石头,在光线下像撒了一把碎银。同行的文艺队队员说,前几年学大鼓时,是洪老师手把手教她们踏鼓的节奏,《龙腾盛世》的鼓点里,藏着两个省的情谊——浙江与安徽,本就隔着一个昱岭关,却在鼓声与咖啡香里,成了不分彼此的近邻。</p><p class="ql-block"> 车窗外,胡田里咖啡的灯光还亮着,在连绵的马头墙间,像一颗被时光珍藏的琥珀。古巷的风穿过门缝,把咖啡香送得很远,与千年古道上的马蹄声、叠罗汉的鼓声、徽商的脚步声,在夜色里轻轻相拥。原来有些相遇,早已刻在时光的褶皱里,只等一阵晚风,或是一缕咖啡香,便从历史的深处,款款走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