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眸蒙尘记(杂文)

云深不知处

<p class="ql-block">  街角一群孩童走过,面色竟如梅雨时节铅灰的天,眼珠里浮着与年龄不相称的疲乏。那眸子不复清亮,倒似蒙了层薄翳,映不出云影天光,只隐约反射着习题册的惨白与屏幕的幽蓝。昔日那等奔放无忌的朗笑,那等毫无机心的追逐,竟恍如前朝旧事,杳不可寻了。</p><p class="ql-block"> 这“天真”之沦丧,非一日之寒。究其根源,非孩童自失其性,实乃成人世界以文明之名,行驯化之实。自识字始,儿童便被纳入一条精心设计的“成才”流水线。寅时诵书,卯时习艺,日程密过官僚奏折。父母眼中灼灼之光,不是望见一个活泼泼的人,而是凝视一件亟待精雕的作品。童年不再是生命的一段自然展开,竟沦为未来竞争的预备役,天真烂漫反成了不合时宜的怠惰。</p><p class="ql-block"> 学堂尤为扼杀之重镇。那围墙之内,所授非启发心智之学,多是应试之技。孩子端坐如陶俑,听那“标准答案”如聆天命。若有奇思妙问,辄以“超纲”斥之。活泼泼的童心,被规训得寸草不生。犹记古时王夫之曾叹“锢人心于无涯之涘”,今之教育竟变本加厉,将天下灵童尽驱于一条逼仄的甬道,美其名曰“不让输在起跑线”,实则早在人生初程,已将人之所以为人的多样可能与内在生机,悉数剿灭。</p><p class="ql-block"> 然成人犹不足意,复以数码之网罗罩住稚嫩灵魂。平板电脑与智能手机,成了最廉价的保姆,亦是最狡黠的牢笼。虚拟世界的声光固然炫目,然其算法所构建的,无非是商业与监控的双重陷阱。孩童凝神于方寸屏幕,于万千推送信息中载沉载浮,于“点赞”中寻求存在,于虚拟角色中寄托情感。于真实土壤中嬉戏、感知四季流转、在与同伴磕碰中学习相处之道的机会,却被无情剥夺。眼眸如何不蒙尘?灵性如何不早衰?</p><p class="ql-block"> 这童真之凋零,非独关乎儿童福祉,实是整个文明机体患病的先兆。当一个社会再不能容下无忧无虑的童年,当生命最初的自由光影被功利计算完全吞噬,则此社会之创造力与人性底蕴,必趋枯竭。我们造就一代代“早熟”的“模范生”,或许能赢得几座竞赛奖杯,却可能永久失却了那些源于天真好奇的伟大想象与创造。</p><p class="ql-block"> 呜呼!救救孩子!非止于将其从沉重的课业中暂时解脱,更要打破那将童年工具化的铁笼,归还他们一片可以自由奔跑、发呆、做梦的野地。须知参天大树,非在精雕的盆器中长成,必得有广袤自然、自由风雨,方能成就其伟岸与坚韧。孩子的双眸,理应映照星辰大海,而非仅是分数与屏幕的幽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