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本文刊载于【江南文化】2025年第2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脉脉书香萦古楼,交大老图书馆1919年建成,迄今已100余年。在老图书馆筹建的过程中,民族实业家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秉承其父遗愿慷慨捐款。图书馆落成后,馆旁立荣熙泰铜像,时任交大校长唐文治撰写碑文,以彰其功绩。笔者在返校参加交大毕业5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特地寻访了相关史迹遗址,撰写此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跨入琉璃瓦顶宫殿式交大校门,右侧三个人字形屋顶夹峙的绛红色老图书馆大楼特别引人瞩目。这幢百年前的美丽建筑,既具有古典的罗马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风格,柱头毛茛叶纹层叠交错环绕,卷须花蕾夹嵌其间;又具有巴洛克(Baroque)建筑形貌特征,窗眉用灰泥塑成山花等植物造型,墙体华美,塑有雕刻、装饰图案。正中的屋顶下,镌刻着“图书馆”三字,古朴庄重,在绿树掩映下以其精致典雅的风格独显魅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交大老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图书馆背后绿地,沿着一条石板路向前走不远,是一片鹅卵石铺就的地面,建校初期“南洋公学”的界碑和平整土地用的石磙跃然眼前。界碑、石磙旁侧,有一座饱经沧桑残缺的石碑,这原先是一座铜像的基座,上面的碑文仍依稀可辨,让笔者得以拨开迷雾。石碑所刻内容,是交大老校长唐文治所写的“荣熙泰先生铜像记”。探寻这尊消失的铜像背后的故事,它揭秘了一段无锡荣氏家族与交大的历史往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交大老图书馆东侧的“南洋公学界碑石构件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史迹寻踪</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残留的石碑,是已故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祖父荣熙泰先生铜像的基座。抗战爆发,上海沦陷之初,交通大学校址被日军侵占,荣熙泰铜像也遭日军毁坏,只剩下石质基座幸免厄运。在交大的校史博物馆中,还保留有一张 1919年图书馆和铜像落成时,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同交大老校长唐文治在铜像前的珍贵合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19年荣德生(左一)、荣宗敬(左二)、唐文治(左三)等人在荣熙泰铜像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交大老图书馆的建造始于 1916年。在建校20周年之际,交通大学1916届毕业生向社会各界和广大师生发起倡议,共同捐资建造一座校图书馆。1917年4月“建筑图书馆筹备会”成立,并精心设计绘制了10幅方案图纸,报送交通部审核后选其中一份建造,经费预算6万元。经唐文治校长向黎元洪大总统申请,由交通部拨款3万元,其余则依靠社会各界及历届师生校友捐赠筹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时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已经是著名的“面粉大王”和“棉纺大王”,1912年荣氏兄弟开始把自已创业的舞台由故乡无锡转向上海以展宏图,与时任交通大学校长的唐文治先生结识交往。此期间为了扩大再生产,他们背负着巨额债务,但是在获悉交大图书馆建造之事后,秉承其父荣熙泰捐款助学的遗志慷慨解囊,向交通大学捐赠了1万银元的巨款,并购买大量图书捐入馆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募集到5万多银元资金后,图书馆于1918年2 月20日破土动工,至1919年10月10日落成,其规模在当时国内高校名列前茅。该图书馆的投入,最终共花费资金8万多元,除了建设图书馆,还用于采购大量书籍。因为荣氏兄弟私人捐资最多,所以根据筹建章程,建荣熙泰铜像于图书馆的东侧,树碑记其功。并由校长唐文治亲撰碑文“荣熙泰先生铜像记”,镌刻在基座上以作纪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交大老图书馆旧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建于图书馆东侧的荣熙泰铜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唐文治校长所写镌刻在荣熙泰先生铜像基座上的碑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图书馆建成以来,“集众家之学说,备学子之研究,使各种学术,均有统系可寻,传书可考”。交大的一代代学子都在这知识的殿堂饱览先进的科学和文化。“红墙白栏柳丝中,镰箔轻明花影重,推卷披襟当面风,绿葱葱,几颗樱桃叶底红”。这些诗情画意的词句正是老图书馆形象的真实写照,这座建筑也成为上海图书馆界高雅文化的标志性象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书馆阅书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书馆古典式内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4年,包括老图书馆在内的交大历史建筑群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又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交大老图书馆现作为校史博物馆使用,成为校园内文化传承的地标性场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荣氏家族后人中先后有多人在交大攻读完成学业。荣宗敬的长子荣溥仁和荣德生的长子荣伟仁从无锡公益高小毕业后,都进入交大附属中学就读,1923年又考入交大深造。他们毕业后都成为家族企业中的管理骨干,善于经营,颇有建树。饮水思源,后续他们在交大筹建“新文治堂”,建造“教师活动中心”等工程时均捐资赞助,以表达对母校热爱之心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杨镜明 2024年11月20日</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解:</p><p class="ql-block">杨镜明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动力工程高级工程师。</p><p class="ql-block">无锡名人文化研究院研究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