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悬空寺

一泓清泉任自流

<p class="ql-block">贵州镇远有一处称之为中国南方悬空寺的青龙洞古建筑群。到了镇远理当前去一探。</p> <p class="ql-block">在镇远古城坐观光车到祝圣桥下车,一片或隐或现的古建筑呈现在河对岸。它分二部分,下面部分立地而起,上面部分贴崖凌空,只是因下面部分建筑和茂盛的树草遮挡了视线,未见凌空飞姿。另一个崖壁有点坡度,悬空不是太高,所以看上去与山西恒山的悬空寺有些差异。</p> <p class="ql-block">贵州省镇远县青龙洞,位于黔东南州镇远县中和山,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是集佛、道、儒、俗文化于一体的古建筑群,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贴崖古建筑园林"称号。</p><p class="ql-block">所以,正确的表述不是网上宣传所称的悬空建筑而是贴崖古建。</p> <p class="ql-block">整个景区占地21200平方米,由祝圣桥、中元禅院、紫阳书院等6个建筑群组成,采用"吊""借""附"等工艺,依山而建,贴壁凌空,被誉为"南方悬空寺"和"贵州古建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千佛岩是中元禅院山门上方的一块石灰华沉积巨石。因岩上许许多多孔穴内原供有大小不等佛像若干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钟楼、鼓楼在大雄宝殿的右侧。站在鼓楼上可以俯视舞阳河上的祝圣桥,远眺石屏山。</p> <p class="ql-block">中元洞为一天然溶洞,古称"东岩洞"、"中和洞"或"中河洞"、亦称"北洞"。有北、西、南3个洞口。西洞口内有一石台。传说为明初道人张三丰在此修炼时的卧榻;石床上方有钟乳石形同包袱、雨伞、草鞋等,相传为张三丰的"遗物";洞外的石台据说是他的炼丹台。洞内有石刻多处,原有燃灯佛、千手观音、送子观音等佛像。寺院以此天然洞穴稍加开凿用作殿堂,具有石窟寺特点。</p> <p class="ql-block">紫阳书院里的孔子像。</p> <p class="ql-block">雷祖殿,又称雷神殿,供奉雷粗殷太师闻仲、雷公、电母神像三尊。</p><p class="ql-block">雪祖,即九天应无雷声普化天尊,或称九天应元雷声普化真王。据传雷祖是浮黎元始天尊第九子玉清真王的化身。也有说是轩稼黄帝升仙以后成为雷精,主雷雨之神。明代小说《封神演义》则称闻仲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主管雷部二十四正神。兴云布雨,万物托以长养,珠逆除郎,善恶由之祸福。镇远雷祖殿即以闻仲为雷祖供奉至今。</p><p class="ql-block">雷公是司雷之神,又称雷师、雷神。电母是司学闪电之神,又称金光圣母、闪电眼娘。雷电崇拜,起自上古。雷公电母之职,原来是管理雷电。但是自光秦两汉起,民众就赋予雪电以惩恶扬善的意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道教的最高神灵"三清"分别是无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p><p class="ql-block">元始天尊,又名"玉清元始天尊"。在"三清"之中位为最尊,是道教神仙中的第一位尊神。元始天尊生于混沌之前,太无之先、元气之脸、故名"元始"。</p><p class="ql-block">灵宝天尊,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尊神之一,原称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齐梁高道陶弘景编定的《真灵佐业园》列其在第二神阶之中位,次于第一神阶中位之元始天尊。唐代时曾称为太上大道君,宋代起才称为灵宝天尊或灵宝君。</p><p class="ql-block">道德天尊,道德天尊为道教最高神“三清”成员,与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并列,代表“太清”仙境,居住于大罗天上太清仙境大赤天,在“三清”中位次第三,是道教万法教主和开山祖师。道教宫观三清殿中,其神像常居元始天尊右侧位,农历二月十五诞辰日举行祝诞法会。‌‌</p> <p class="ql-block">每个殿都分别供奉各路神佛仙道。</p> <p class="ql-block">上图吕祖殿里的楹联由清光绪年间镇远知府汪炳撰写:"瓮里天,洞中仙,谁造这石头,未经混沌先开窍?马蹄云,帆脚雨,你看那溪水,一出江湖不问津"悬挂于吕祖殿暗讽是时为官的谭钧培。谭钧培(1828-1894),镇远人。清同治元年(1862)进士,历官江西监察御史、江苏常州、苏州知府,山东、湖南按察使,江苏布政使,漕运总督,江苏巡抚并充任对巴西国换约大臣、湖北、广东、云南巡抚并两度兼署云贵总督。任上,刚毅严明,严禁浮冒,整肃弊端,严处贪官,赏罚分明,疏导滋河,筑堡垒、修工事以御外敌,政绩卓著。慈禧太后称他"办事认真、克勤其职",并以德宋名义赐合,为其建造宅第(佐于镇远县城大菜园,保存完好),光绪皇帝为其题赐"中第"竖额。</p> <p class="ql-block">观音殿建于山腰两级陡岩上,为重檐封火山墙式吊脚楼。廊柱吊脚将前檐与走廊支撑于悬崖上。下层有天桥与吕祖殿相通,原供有佛、法、僧三宝神像三尊。上层供祀观音、地藏王、普安祖师神像三尊。均毁于"文革"。</p> <p class="ql-block">上面二道门联道出了生活的哲理。</p> <p class="ql-block">万寿宫由江西商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集资修建,是明清时期赣商文化与西南山地建筑结合的典范。它既是江西会馆(赣商文化载体),又融合了道教文化元素,体现了儒、道、商帮文化在此交汇。 ‌</p> <p class="ql-block">青龙洞古建筑群建筑空间的隅合性。在山地环境中,山地建筑的空间形态常常表现出与其所处山体地段的空间形态的吻合,使建筑空间与山地空间之间具有一种隅合关系。如青龙洞中的玉皇阁,由于受地形的限制,它紧贴着一块突出来的岩石修建,仿如凌空出世,把内凹进去的岩洞和自己的底层大厅联通起来,有效地扩大了底层大厅的面积,把供奉的大帝放于岩洞中。这种自然空间与人造建筑的巧妙结合,确是神来之笔、巧夺天工,达到了建筑空间和山地空间的完美契合。</p> <p class="ql-block">贵州民族建筑博物馆和里面陈列的古建构件。</p> <p class="ql-block">这个戏台悬空而建,仅靠木柱支撑,斗拱、藻井、梁架的设计展现了中国传统悬空建筑的精髓。 ‌</p> <p class="ql-block">供奉文天祥的文公祠。</p> <p class="ql-block">沿河马路边的青龙泉。</p> <p class="ql-block">在楼阁上拍摄的舞阳河景色。</p> <p class="ql-block">在青龙洞景区入口旁的宣传栏里是这样介绍这片古建筑群的:</p> <p class="ql-block">青龙洞古建筑群巧用地形智取空间</p><p class="ql-block">青龙洞古建筑群处于山地中受地形、坡度等客观因素地限制,使能够建造屋宇的面积变得十分有限,所以青龙洞古建筑群建造以"筑台"的方式获取空间、以"附崖"的方式营建空间,以"吊脚"的方式丰富空间、以"嵌入"的方式创造空间,以夹层的方式是争取空间。</p><p class="ql-block">筑台、附崖、吊脚、嵌入等建筑智慧。</p><p class="ql-block">青龙洞古建筑群建筑空间的动态性,山地建筑位于起伏地形之中,为了消化高差、坡道等过渡空间将是必不可少的。而过渡空间可在室内,也可在室外与空间相结合。踏步、坡道等能对建筑或群体的流线行程导向,使山地建筑的内部空间或外部空间会因地面高度的变化产生动态性,形成具有特殊意味的动态空间。</p><p class="ql-block">青龙洞古建筑群建筑空间的趣味性,古建筑群中好多个单体建筑是和中河山崖壁上的岩洞结合在一起,形成楼中藏洞,洞中有楼的格局,形成古建筑中最具特色的趣味空间。传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顺应自然因山势灵活处理,既有穴居时代利用天然洞穴空间并在洞口山崖上悬空建屋,形成半壁楼台半壁洞的天然奇观。又有巢居特点,底层架空的干栏式建筑,还有吊脚楼和骑楼风格的建筑。从建筑风貌上看,既有宫殿风格的重檐歇山顶形成,又有园林景观建筑常用的播尖顶形成,也有南方常见的封火山墙式建筑,还有当地居民常用的悬山顶建筑。从建筑功能上分,有道观、佛寺、书院、会馆、祠庙、接待、戏刷、纪念、交通等功能建筑。从路由系统分布上,更是螺结效穿、立体交叉、盘旋拾级、曲径通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