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2011年夏天的某个傍晚,二伯打来电话,激动地告诉我他在报纸上看到的消息:816核工洞正式对外开放了!其实早在2002年4月,国防科工委以正式文件形式同意对816工程解密时,他就回来对一家人宣布了这个特大新闻,家人反应平平。因为彼时对816核工程的认知实在是有限,只晓得是涪陵一家军转民的化工厂,二伯朋友的孩子也有在816厂上班的,也没见得他与别人有啥不同。</p><p class="ql-block"> 其实对于涪陵人来说,816厂并不陌生,它又名建峰化工厂,地处涪陵区白涛镇,背靠武陵山,日日夜夜面朝乌江机声隆隆,且有不少操着外地口音工人的普通化工厂;在城里也曾见过穿着深蓝色工装的工人,和印象中的工人形象并无二致。随着816地下核工程作为景点开放,816厂突然就火了,他们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他们的工作也变得神秘起来。816不再是一座普通工厂,工人也不是一群普通工人,而是“有惊天动地之举,无惊天动地之声 ”的一支神秘的部队,他们秘密建造了一座绝密的地下核工程!</p><p class="ql-block"> 二伯是老党员,在机关单位工作,他一直心系三线建设,经常给我们讲那些有关三线建设的故事,唯独对家乡的816核工程他也知之甚少。二伯说:816厂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就开始披上神秘的面纱,直到2002年4月8日,国防科工委同意对816工程解密,真相渐渐大白于天下。二伯又激动地告诉我们:绝密的816核工程经转型后成为工业旅游景点,主要展示核工业历史和三线建设文化。这吸引力自然不小,他常念叨着想亲眼目睹这国家超级秘密的解锁。看到老人家对816核工程如此上心,也引得我对816核工程有了十二分的好奇:一个国家郑重宣布对一座工厂解密,该是怎样的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烟云等着人们去看清楚?是怎样的一段特殊历史时期,造就这大山里的神奇所在?我和先生决定必须安排一次见证奇迹的旅行!</p> <p class="ql-block"> 当年八月底,一家人怀着强烈的好奇心一同去参观816地下核工洞。 一下车,女儿蹦蹦跳跳地跑在前面,来到洞口,她抬头一字一顿地念着——“816-地-下-核-工-程”几个鲜红的大字,洞口上方鲜艳的五星红旗正迎风飘扬!回头看见二伯和蔼的眼神凝结成严肃的目光,好像来赴一场庄严的盛会。进入洞内,一阵凉风吹来顿觉炎夏的暑热消散,灯光映照下的混凝土通道平整宽敞,越往里走越感凉意阵阵,女儿嚷嚷着“好冷,好冷呀”,二伯把外套也穿上了。</p><p class="ql-block"> 穿过一段长长的通道,眼前便觉豁然开朗。大家随导游在半明半暗的空间里一会儿上楼一会儿又下楼,宛如迷宫,真的是洞中有洞,洞中有楼,楼中有洞。导游激动地介绍着816地下核工程的主要遗存——洞室、道路、导洞、支洞、隧道及竖井等;主厂房、仪表室、反应堆大厅、反应大锅、中央控制室等;电机和控制设备等。反应堆大厅是参观的核心,大家目光齐刷刷望着这口大锅,耳边听着导游激情澎湃地介绍,心里想像着如果816工程启用,将会产生何等震惊世界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不断深入洞体,更高更宽的洞体像万花筒般不断展现在眼前!其主洞室高度达79.6米,内部包含18个大型洞室及各类隧道、支洞,形成了复杂的地下工程体系。导游说作为景点开放的还只是少部分区域。人们被眼前的一切强烈地震撼着,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声。</p><p class="ql-block"> 二伯彼时就像是一个小学生,紧跟着导游,一边仔细聆听,生怕漏掉一句话一个字;一边连连点头,似有所悟。女儿也跟着大人东瞧瞧西看看,不断娇声问,这是什么,那又是什么?她一定不懂眼前色彩单一的建筑为何引来这么多人聚精会神地看。墙上印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排除万难,争取胜利”,“愚公移山,人定胜天!”等革命性标语随处可见。我和先生边走边看边听,但由于认知还没有跟上眼前所见,只觉得这一切太不可思议!这一次出行见证了奇迹,蓦然回首,二伯眼里噙着泪光,频频自语:了不起!了不起!</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2019年秋,听说涪陵城外东南方向三十公里外的武陵山脉依偎处,有一座美丽的小镇建成了,藏在武陵深闺人未识。听说那里有工厂大食堂,有静静的书院,有芳华大礼堂,有象征纯真爱情的山楂树,还有几代人激情燃烧的岁月安放在那里,那里的一切都有816人的印记……人们心向往之。可惜此时我的二伯已经去世一年多,不然我仍会陪着他去从另一个角度探访816工程。</p><p class="ql-block"> 几个朋友相约,驱车沿着美丽的乌江往东南方向行进。同行的一位朋友正是在816厂退休的王姐,她从小生活、学习都在厂里,成年后工作也在816厂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816人。大家不断向她问东问西满足自己不断升起的好奇心。来到曾经涪陵的南大门,素有“ 千里乌江第一镇 ”——白涛镇,这座曾经在地图上消失了三十几年的小镇,让人对它有几许莫名的惆怅。</p><p class="ql-block"> 车继续沿着山路蜿蜒而上,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怀在心间飘荡。王姐是新一代816人,对于816核工程同样存着崇敬之情,想一访前辈们工作过的地方。她告诉我们:现在的816小镇的前身就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建设的816厂区——816工程堆工机械加工厂,曾是816核工程的配套生产设施。车里没人说话,大家若有所思。</p><p class="ql-block"> 很快到达目的地,“816军工小镇”的字样高高耸立在厂区大门之上,小镇里静悄悄的。锈迹斑斑的各种机床器械,庄严而肃穆地屹立在道路两旁,象两排钢铁卫士在欢迎人们走近它们、了解它们。宽敞的工厂大食堂正开门迎客,芳华大礼堂安静地伫立着……旧砖墙上印刷着六、七十年代的标语和口号。一切又仿佛喧闹起来,一群有血有肉,干劲儿十足,满满青春气息的一群年轻人向我们走来,徐徐开启属于他们的激情燃烧的岁月,进入到属于他们的奔腾年代!</p> <p class="ql-block"> 时逢“军工陈列馆”开放,为了更进一步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决定先去看看。王姐抢先为大家买了价值不菲印有“ 宏扬家国情怀,感知时代记忆 ”的展厅票。肃然经过一段混凝土拱券,印入眼帘的是一排排书写着轰轰烈烈的大三线历史的展板,一下子把人拉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当时国际形势风起云涌,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感召下,近500万工人、干部、科技人员、解放军官兵,从祖国各地奔赴大西南和大西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建成祖国坚不可摧的大后方!回放历史画卷总是让人热血澎湃!</p><p class="ql-block"> 阳光从大大的玻璃窗映照进来,照在陈列室内一台台擦去锈迹的车床和机车上,这些钢铁战士默默无言地述说着它们曾经光荣的历史!祖国一声召唤,数万名华夏优秀儿女奔赴白涛大山深处,乌江之畔,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人拉肩扛,天作被地作床,用青春和热血艰苦奋斗18年,铸造了保卫和平的国之重器!王姐默默地凝视着那一排排机床好一阵没有说一句话,她上前轻轻地抚摸着那台机床就像抚摸着自己的孩子,她说她刚进厂那会儿在车间就开动过这样的机床。朋友们听她娓娓道来,心里也升起对她和所有816人的敬佩之情。</p><p class="ql-block"> 展柜里还陈列着他们曾经用过的生活用品:帆布包、搪瓷盅、茶瓶……一件件物品背后的主人把青春永远地留在了这方热土。 我们的目光在摄影展墙上游走,画面中没有如火如荼的工作场面,都是静止而细微的画面:一把挂在门上生绣了的“永固牌”铁锁;车间里积满厚厚灰尘的电动开关;破旧厂房门外开放的油菜花……无不深情讲述对三线工人的崇敬之情。。 </p><p class="ql-block"> 从展厅出来,已是夕阳西下,墙角的蓝雪花迎着余辉独自感叹。原以为他们很浪漫,有芳华大礼堂可以尽情释放自己;有多情的山楂树可深情倚靠,但这些,其实不过是今天人们为他们假设的一隅精神家园,现实是芳华大礼堂是由陈旧的大食堂改建而成;绿色大草坪是把小山坡修葺平整而得;山楂树也是近年从远方移来,为他们的爱情故事找一个情感依托。那时的他们只有这一个小山坡可得以片刻的休憩,可以驻足远望武陵山绵延起伏的风光,看乌江潮起潮落,看日出日落、云卷云舒……</p><p class="ql-block"> 山楂树默默地遥望着乌江,王姐款款走来,江风阵阵吹动着她的长发,她指着隔江而望的地方,回头深情地告诉大家:那里是她曾经工作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2025年春,我随涪陵作协一行人再次走进816核工程的历史烟云,大家为采风而来。</p><p class="ql-block"> 车停在816厂静谧的生活区,大家随讲解员进入816工程陈列馆参观。在这里,绝密816核工程被详实解密:1966年,周恩来批准建造中国第二个核原料工业基地——816军工洞,即为制造原子弹提供核原料的地下核工厂,此工程被列为绝密级军事机密。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一支代号为8342的工程兵部队秘密进驻涪陵白涛深山,一个庞大的代号为“816”的国家级绝密军事工程开始启动,开始长达18年的秘密建设!白涛镇的地名因此在地图上被抹去,对外采用“816”’代号和重庆市4513信箱,要求全部参建人员严格遵守“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终身守密”的保密条例。</p><p class="ql-block"> 走过一帧帧历史画卷,听讲解员深情款款的讲述,整个工程的建设渐渐清晰地印入我的脑海。816工程包括两部分,一是洞体部分的挖掘、建造和设备安装;二是配套的水、电、道路、桥梁、和生活区等辅助工程设施建设。54师官兵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没有任何先进设备的艰苦条件下,24小时4班倒不停歇作业,战士们用血肉之躯硬生生地用一把把铁锹挖空了一座山,深入乌江江底30多米。官兵们发扬新的愚公移山精神,挖出“世界最大人工洞体”,书写了军工建设史上一大奇迹!还有长眠在武陵山下的76位烈士也以他们的血肉之躯在这里诠释了他们最美的青春岁月。</p><p class="ql-block"> 至此,由中央军委、周恩来总理批准建设的816工程已初具规模,打山洞用时8年,安装设备用时9年,先后6万多人参与建设。至1984年,整个工程土建完成了85%,安装完成了60%,如果再用一年时间,就能全部完工投入生产了。但是,到八十年代初期,由于国际形势趋于和平,1984年国家战略调整,816工程停建。我们一行人驻足望着玻璃展柜里那份发黄的中央签署的《停建》文件,心里也为他们感到一些遗憾。</p><p class="ql-block"> 他们“ 为和平而建,又为和平而停 ”。816人无怨无悔铸剑为犁就地军转民,在和平年代寻求突破和发展,一万多816人面对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经验的重重困难,又开始艰苦的第二次创业,主战场从地下转战地上。他们打过铁钉、种过蘑菇、生产过油漆……经过几代人“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无私奉献精神,816人从核工业建设者转身成为市场经济的弄潮儿!</p> <p class="ql-block"> 我们漫步在816厂的生活区,祥合而宁静,那些上个世纪的建筑像历经沧桑的老者默默地守在这里,仿佛若有人相问也会娓娓道来曾经的岁月。生活区随816地下核工程启动而建设,是为保障数万建设者的工作与生活需求而配套建设的。</p><p class="ql-block"> 景区负责人带领我们去参观816核工洞。这次我们在洞口乘观光车经过400米的通道进入洞体。时隔14年再次走进这里,仍然让人震撼不已!相比十多年前,参观的范围增加了,体验感也更强。时至今日,开放的区域也只有五分之一。</p><p class="ql-block"> 景区负责人介绍我们认识了邱小姐——我国第一枚原子弹A2923模型,它静静地立在那里,无法想象就是这样小小的身体暗藏着无比巨大的威力!它于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罗布泊成功爆炸,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当时苏联老大哥单方面终止了对中国的核技术援助,并撤走了所有专家。科研人员自力更生,研制出这枚“争气弹”。</p><p class="ql-block"> 采风活动结束了,我们的心似乎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国际风云里,设身处地为他们感到五味杂陈。 我们看到来这里参观的人越来越多,无一不为此巨大工程而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 816人创造了如此辉煌的成就,本应引以为傲,但这份成就感里,始终带着一份遗憾,他们总爱长叹一句,如果816工程能投入使用,我应该会在里面工作等等幸福的猜想。当其他大三线人能对自己的工作成就津津乐道之时,而816工程却停建了。豪情万丈的816人把事干完了,却似乎没帮上国家什么忙,心里空落落的。</p><p class="ql-block"> 其实816人应该为自己艰苦创造的奇迹而感到自豪! 816核工程是回馈他们青春奋斗的一枚大大的勋章,816核工程也是他们创造的一座高高的三线历史丰碑!正如2015年6月《人民日报》所说:816是一个无法抹去的生命代号,它是一个历史名词,也是一种民族精神,是一段共和国的记忆,更是几代人的青春!这个历史名词叫“三线建设”,这种民族精神叫“无私奉献”,这段共和国记忆叫“备战备荒”,而几代人的青春记忆汇一句话,就是——“当祖国需要的时候”。 中国人民永远以他们为骄傲,共和国永远记得他们默默奉献的青春,在人们的心里,他们芳华依旧!</p><p class="ql-block"> 沉寂近三十年后,“816核工程”好像一个苏醒的巨人走进国人视野,引得无数国人从四面八方而来见证这项伟大的工程。我在这十几年来先后三次走进816核工程,一个完整的“816核工程”印象深深地扎进我的心里,为家乡深藏着一座如此巨大的国家核工程而感到骄傲!为祖国轰轰烈烈的大三线建设感到无比的自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