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书院、于右任故居博物馆

wmr1949

<p class="ql-block">尚德、崇文、慎思、笃行八个金字牢牢地镶刻在关中书院门匾上,流传百世!</p> <p class="ql-block">关中书院</p><p class="ql-block">关中书院,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书院门街西口,是明清时期陕西的最高学府。关中书院,占地面积约86666.67平方米,院内房屋总计370余间,现存两道门厅、允执堂(讲堂)、精一堂及东西两侧百米长的庑廊等建筑,形成前后四进院落的格局。关中书院的建筑格局以主干道将整体呈左右对称分布,主体建筑有二门、三门、允执堂、泽园等都集中于轴线上,左右两边排列着5个院落,并以回廊相互连接,与主体建筑合为整体,对称式建筑结构更显典雅和庄重,中轴线布局增强了空间纵深感。层层递进、等级分明的建筑形制凸显出儒家文化尊卑有序、等级有别、主次鲜明的社会伦理关系。关中书院秉承敦本尚实、修德立心的教育理念,是关学文脉绵延千年的历史见证,历经时代变迁,蕴含其间的丰富教育理念,推动近代中国教育发展,厚植其中的关学文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源源不断提供历史资源。1992年4月20日,关中书院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十月,时任陕西布政使汪可授、按察使李天麟等择定将宝庆寺东小悉园改建为“关中书院”,冯从吾主持院事并亲自任教,成为当时陕西的最高学府。书院坐北面南,院内有大门、二门、允执堂(讲堂)、左右寮房和东西号房等建筑。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在关中书院内西北部建“斯道中天阁”。明天启六年(1626年),魏忠贤主导拆毁天下书院,关中书院被毁。 清康熙初年,关中书院扩大了院基,大门移为南向,外建石牌坊,上书额曰“关中书院”。大门一楹,东设东廨,为主讲寓所;西设西圃,北竖小坊、二门、三门各三楹,额为“继往开来”,中建精一堂五楹,置道统祠,祀黄帝、炎帝,左右堂祀正学、理学名臣。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陕西总督鄂善复修关中书院。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关中书院获御赐“秦川浴德”匾额。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学者毕沅重修关中书院。当时李顒主持书院,一时“德绅名贤、进士举贡、文学子衿之众,环阶席而侍,听者几千人”,甚至总督鄂善和陕西巡抚阿席熙也前来听讲。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关中书院改为“陕西第一师范学堂”,为当时西北五省最高学府。至此,关中书院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人们仍习惯称这里为关中书院。民国元年(1912年),陕西第一师范学堂更名为陕西师范学校。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又改称为陕西省立西安师范学校。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五月,西安解放,陕西省立西安师范学校更名为陕甘宁边区师范学校。1950年,陕甘宁边区师范学校改名为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1963年,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停办,西安市五中(原东南中学)迁入。1965年,院内的斯道中天阁因漏损拆毁。1982年,位于西安南郊翠华路的西安市师范学校,更名为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于1985年迁入原关中书院校址(西安市市五中则迁往新址)。1988年,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在院中轴线以东建四座二层硬山式教学楼。2008年8月18日,西安市政府将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并入西安文理学院,成为该学校的“书院校区”(“关中书院”的名称仍然保留),容纳文理学院下属师范学院的部分学生在此学习。2023年3月,关中书院以本来面貌向公众开放。</p> <p class="ql-block">西安于右任故居博物馆</p><p class="ql-block">陕西省西安市境内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西安于右任故居博物馆坐落于书院门52号,是西安市历史建筑</p><p class="ql-block">。故居始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于右任二弟于孝先购入并作为全家住宅的,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故居面宽三间,进深八十米,占地面积8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由门房、前院、厢房、上房、后院及地下室组成,属砖木结构的院落。大门正上方悬挂着“源远流长”的牌匾正是先生亲笔所书。</p><p class="ql-block">西安于右任故居博物馆于2019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