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60公社坐落于利川市凉雾乡诸天村。一踏入这片土地,斑驳的砖墙、古老的木质楼房与褪色的标语便瞬间将我拉回那个充满集体记忆的年代。这里不仅是对过往岁月的复刻,更如同一座立体的历史陈列馆,让人在时空交错中重新审视人民公社的一段往事。</p> <p class="ql-block"> “土家60公社”几个大字格外醒目。漫步其间,仿佛仍能看见当年土家族群众在此生活劳作的场景,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大门右侧停放着一台手扶拖拉机,虽已锈迹斑斑,却是那个年代农业机械化的最初见证。院坝里散落着几十个用作座凳的石磨,稍远处还有一台造型夸张的老式收音机——它的顶部实为表演歌曲的舞台,默默诉说着当时的文化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 沿石板路向里走去,便是公社时期留下的土家建筑:供销社、碾米磨坊、榨油坊、社员宿舍、理发店、雷锋班教室等一应俱全。作为一个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最触动我的,还是那些展现毛泽东思想的历史文物,以及写满标语的墙面。它们真实还原了当年的氛围,令人不禁驻足沉思。“大跃进”时期的生产口号和集体劳动画面,直观地呈现出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制度特征——土地集体所有、社员同吃大锅饭、劳动力统一调配。这种高度集中的模式,曾在兴修水利、推广良种、抢种抢收等集体生产中发挥出较强的动员能力。</p> <p class="ql-block"> 然而,陈列柜里展示着的粮票、布票,却又无声诉说着制度的局限。玻璃展柜中泛黄的分配账本表明,“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平均主义,逐渐消磨了人们的生产热情。这让我想起生产队出工时的场景:大家出工却不尽力,闲聊的时间远多于劳动。这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正是人民公社后期农村发展滞缓的关键所在。</p> <p class="ql-block"> 行走在石板铺就的小路上,脚下的触感仿佛正在与过去对话。每一处精心复原的场景,都让游客得以沉浸式体验那段岁月,随手一拍,就是一张充满故事感的复古大片。</p> <p class="ql-block"> 步出60公社,夕阳为老粮仓抹上一层暖金。抬眼望去,山坡上新农村的景象跃入眼帘——梯田层叠,禾苗茁壮,稻花飘香,崭新的民宿点缀其间,焕发出现代的生机。夜幕降临,露天舞台前逐渐热闹起来。精彩纷呈的民俗表演轮番上场,绚丽灯光点亮夜空,伴着悠扬乐曲,营造出如梦似幻的氛围。热烈的篝火晚会点燃了每个人的激情,烟花在夜幕中绚烂绽放,久久不息。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围聚在一起,载歌载舞,仿佛重回无忧无虑的童年,一切烦忧都被抛至九霄云外。</p> <p class="ql-block"> 人民公社的历史或许充满争议,但正如展馆结语所说:“它是探索路上的脚印,深一脚浅一脚,都通向了后来的改革与进步。”在这里,怀旧不是为了重返过去,而是为了读懂我们一路走来的密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