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游记583】心灵呼唤之约西藏行,第十三站:三大圣湖之纳木错

星空

【星空游记583】心灵呼唤之约西藏行,在信仰之城感悟信仰,观青藏铁路相伴而行,穿越藏北羌塘大草原,经天选牧场极净当雄,翻越生命禁区那根拉,赏念青唐古拉山雪山,游览高原圣湖纳木错,观丰润纯净蓝色湖水,宿海拔最高城市那曲。 【星空游记】拍摄曾经去过的那山、那水、那景、那人、那情,记录曾经感悟到的美景美色、风土人情、地理地貌、历史背景、传说故事,在星空走不动的那天重新看看也是一种美好的回忆和快乐。我国著名的游记有:《山海经》、《历游天竺记》、《徐霞客游记》等,星空不是旅行家,随性而已。闲来无事,整理照片,写个游记,记录照片的出处,回头再读,每张照片,犹如重游,其乐无穷。 游记不属于文学创作,只是忠实地记录所走过的路,以及那山、那水、那景、那人、那事、那情。星空也不是历史、地理、民俗的专家学者,只能做一个文字搬运工,串接专家学者研究的公开资料,偶尔写一点个人感受,希望下次去的时候能有点更深的体验。分享是一种快乐,偶尔看到星空游记的朋友,欢迎指点迷津,并在此一并感谢,不再回复,见谅。 2025年06月08日,星期日,天气:晴。昨天上午冒雨游览西藏博物馆,下午游览布达拉宫后,返回驻地,一夜无语。今天,清晨早起,队友集结,乘大巴车前往西藏三大圣湖之一的纳木错景区游览,然后入住中国海拔最高的城市:那曲。 按照行程应该在当雄入住,但由于109青藏线施工堵车,为了躲过施工封路的时间,因此改为入住那曲,这样可以给明天的行程减轻些负担。这次领队是个复转军人,有个特点就是早起早走。星空望着窗外晨曦中暖色的曙光,我们离开了拉萨。 晨雾在山脉下的农田中缓缓升起,给人一种能够净化心灵的感觉,也许是因为身在西藏的原因吧,总之感觉很美。 对星空来说,再来拉萨也许没有下次了。这个年龄还能走一次318川藏线和109青藏线,应该知足了,也应该感谢领队带星空完成这次西藏之行。 望着窗外,隔着拉萨河最后再望一眼拉萨城和雄伟的布达拉宫,星空来过了,知足了,哈........... 别了,拉萨。每个人的信仰是完全不同的,很多人说拉萨是一座信仰之城,但这些人的信仰是什么,不知他们搞懂了没有。 据说,佛祖早就预测到了末法时代,而且进入末法时代佛就不存在了,星空不太懂。很多人在说,现在已经进入到了末法时代,也许吧。 根据星空对佛的理解,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佛应该在心中,而不在口中;佛不在寺庙,不在经书中,经书中的道理,其实人人都懂,只是做不到而已,所以佛在于修,而不在于求。 曾有大师点化星空,寺庙是一所学校,教导修佛的人如何修佛,心中有佛,你就是佛。 现在,寺庙中的香火如此旺盛,不知这些人是去寺庙学习修佛,还是去求佛。如果都是去求佛的,那就真是佛祖预测的末法时代来临了。 望着窗外草场上的小黑点,那是牦牛。这些牦牛在晨曦中就开始了进食,啃着那不足寸高的草皮,肯一天也不知能不能吃饱,也许这就是牦牛生长缓慢,长不大的原因吧。 进入109青藏线,一路都会有雪山相伴而行了。 国道109青藏线公路东起始于青海省西宁市经格尔木翻越昆仑山、唐古拉山,最终抵达西藏拉萨,这条线路于1950年动工、1954年通车,全长约1800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在几条进藏路线中,青藏线路况比较好,沿途补给最全,是唯一,一条全年每天都不封路的进藏公路。 拉萨到纳木错全程约240公里,途中经过藏北大草原、那根拉山,看到飘扬的 五彩经幡,5小时之后到达“天湖”纳木错,纳木错南面有念青唐古拉山,它们就像是一对夫妻一样,不离不弃,在高原上相伴了千年。 青藏铁路相伴而行。 青藏铁路,简称青藏线,是一条连接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国铁Ⅰ级铁路,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青藏铁路分两期建成,一期工程东起青海省西宁市,西至格尔木市,于1958年开工建设,1984年5月建成通车;二期工程,东起青海省格尔木市,西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从格尔木出发的“青1”次列车。 青藏铁路由西宁站至拉萨站;线路全长1956千米,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千米,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42千米;共设85个车站。 2025年6月,国家批复青藏铁路电气化外电配套工程(青海段),标志着这项总投资72.79亿元的关键配套工程进入实施阶段。 青藏高原交通闭塞,物流不畅,高原人只能长期固守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直至1949年,整个西藏仅有1千米多便道可以行驶汽车,水上交通工具只是溜索桥、牛皮船和独木舟。 美国现代火车旅行家保罗·索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写道:“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20世纪50年代,中共中央决策:要把铁路修到拉萨。 1956年开始,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即对从兰州到拉萨的2000余千米线路进行了全面的勘测设计工作。青藏公路刚修建成功又下令修建铁路。国家领导多次作重要指示,要求加快工程进度,争取提前完成。1984年,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建成通车。 2002年5月,青藏铁路冻土试验全面铺开。2005年8月,青藏铁路全线路基、隧道、桥涵等线下工程基本完成,铺轨通过唐古拉山全线铺轨完成。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青藏铁路全线开通试运营。 青藏铁路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路段960千米,多年冻土地段550千米,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冻土上路程最长、克服了世界级困难的高原铁路。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整体板块呈三级阶梯分布,被称作“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属于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的羌塘大草原,因为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被人冠之为“世界屋脊的屋脊”。 如同它高亢于世的姿态,羌塘大草原的美丽景色也令人叹服,那巨毯似的碧野、星辰般的湖泊、银龙似的冰川、精灵般的动物,成就了大草原的无边美色。 羌塘,是中国五大牧场之一,位于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它不仅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同时也是一个具有丰厚沉积层的文化沃土。 羌塘草原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是西藏面积最大的纯天然草原!这里有多样的地貌戈壁、草原、湖泊、山川和美丽迷人的景色。 从拉萨沿着109青藏公路一路北去,经过羊八井可以看到念青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的北面就是辽阔的羌塘大草原。 “羌塘”在藏语中的意思是“北方高地”,传统意义上的羌塘是指那曲西北部、日喀则北部及青海省西部,由念青唐古拉山、冈底斯山脉、唐古拉山、昆仑山、可可西里山等众多山脉所环绕的高原陆地。<br> 它的总体面积超过70万平方千米,是青藏高原的核心和主体部分,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气候条件最恶劣的地区,同时还是长江、湄公河、萨尔温江、黄河等亚洲主要河流的发源地。<br> 由于地势高亢,生存条件极其恶劣,羌塘北部的大部分地区一直处于“无人区”状态,繁育着成千上万高原独有的野生动植物,那片被划入那曲境内的广大地域,即为羌塘大草原。 “那曲”在藏语里的意思是“黑河”,黑河是怒江的上游,因水色发黑而得名,这一带在旧时曾称“那曲卡”,意即“黑河边上的土地”。 羌塘大草原在那曲境内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这里有野牦牛、藏羚羊、黑颈鹤、獐子等上百种珍稀动物,有美丽壮阔的草原风光,有历经岁月的象雄遗址,有随风飘荡的五彩经幡,还有或奔腾或静谧的河流与湖泊……即使仅有匆匆路过时的短短一瞥,羌塘大草原也会成为过路游客心中永远怀恋的地方。 作为“中国五大牧场”之一,羌塘大草原草木茂盛,风光优美。每当春夏之际,大草原顿时变成充满生机的绿色世界。辽阔的草场如翠绿的织锦,上面点缀着五颜六色的点点野花,牧民的帐篷零零星星地驻扎于此,一群群肥壮的牦牛和雪白的绵羊在草原上悠闲地吃草。 草原八塔位于青藏公路当雄至即那曲约三分之一段路旁,苍茫的大草原上兀立的这一组塔群为大草原又添了几分神秘而悲壮的色彩。据传当年威震八方的格萨尔王曾率兵在这一带草原上驰骋征战,他手下有一名非常骁勇的大将夏巴,不幸战死在此地。为了表彰夏巴的功勋,格萨尔王在此修筑八塔,将夏巴葬于其中以示怀念,八座白塔取意佛祖释迦牟尼从出生到圆寂一生中发生的八件大事。 它们在草原上一字排开,周围是招展的经幡、成堆成堆的玛尼石、突兀的牦牛角、一排排转经筒……不时有藏族居民来此顶礼膜拜,虔诚地转着经筒,再堆上几块玛尼石。一些乘车路过此地的人,来不及下车朝拜,便从车上抛下大量印有战马在妖孽群中奔驰图案的纸片,据说这样也可以祛灾避难,保佑今生今世平安无恙。 羌塘大草原的绒玛岩画也非常有名。绒玛区位于尼玛县境内,“绒玛”在藏语里意为“红色峡谷”,此地道路两边的山体都呈绛红色,每座山上都有一些远古时期遗留的岩画,这里的岩画画风简朴、稚拙,色彩明快,内容含义悠远。最令人称奇的是,随着季节及时间的变化,许多山石会呈现不同的图画。 绒玛地区还有一个数百平方米的绒玛温泉,泉水高低错落,终年热气不散,是一处天然药用浴池。除此以外,羌塘大草原上还有象雄古国的遗址、横穿南北的唐蕃古道、头骨组成的骷髅墙、五色相间的美丽帐篷与格萨尔王的英雄传说、色彩斑斓的游牧文化、热闹喧嚣的赛马会等,每处景致每个角落都充溢着满满的藏乡风情。任谁来到这片美丽的草原,都会为她的绝世之美而驻足,都会为她的天然纯净而惊叹。 羌塘大草原上水系丰盈,湖泊遍布,那些星罗棋布的大小湖泊总面积超过了25000平方千米,占据全国湖泊总面积的25%。据统计,羌塘境内面积超过1平方千米的湖泊约有500个;面积超过5平方千米的湖泊约有300个,如错那湖、卡尔托拉姆错;一些比较大的湖泊如纳木错、色林错、扎日南木错等甚至超过了1000平方千米,羌塘由此成为世界上湖泊数量最多、湖面海拔最高的高原湖区。 错那湖位于那曲地区的安多县,是怒江的源头湖,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淡水湖,唐古拉山山脉南部河溪均汇入错那湖流入怒江,传说错那湖曾是西王母的沐浴之地。夏季的错那湖在蓝天和草原的映衬下,波光粼粼,一湖碧水像镜子般镶嵌在高原草场上。湖边是信步闲庭的牧民、悠闲吃着草的牛群、羊群,远眺山峰隐隐作态,山水相映,令人陶醉其中不忍离去。 卡尔托拉姆错在那曲县境内,距那曲镇52千米,由20眼低温泉组成,又称“八音七星泉”。站立在山关上,隐约可听到牛哞声、鸡鸣声、流水声、扬场声、噼啪声……细细聆听,声音好像发自地下,又似发自河谷的山村,所以称“八音”。 在紧挨的两座山丘上,共有7处小泉,不枯不溢,四季恒温,犹如夏夜闪烁的7颗星星。相传,第五世热振活佛被害后,附近寺庙的活佛卡尔托,作为热振活佛的追随者也受到牵连。在卡尔托活佛圆寂的时候,这里不可思议地出现了7处小泉,据说是活佛的眼泪所化,为了纪念这位爱国活佛,当地人奉之为“神湖”。 美丽的湖水在羌塘大草原上随处可见,它们就像上帝坠落在凡间的一滴滴泪珠,晶莹剔透,纯洁无瑕,在连天碧野中泛出盈盈水意。这般丰富的水脉在羌塘如果用另一种姿态表现出来,那么理所当然地便是数以千计的晶莹冰川。 羌塘是我国高原现代冰川分布最广的地区。这一带的冰川主要有念青唐古拉山现代冰川、羌塘高原现代冰川、唐古拉山现代冰川、昆仑山现代冰川等,如念青唐古拉山的西布冰川、扎当冰川、拉弄冰川、爬努冰川等,羌塘高原的普若岗日冰川、冬隆藏布、淡水河冰川、月牙湖冰川等,唐古拉山的碑加冰川、岗尕路平顶冰川、坡戈冰川等,总面积超过了25000平方千米。 成百上千的大小冰川如银龙盘舞似玉带缠绕,有的像水晶楼梯,有的像伏地玉柱,有形如彩虹的冰桥,有神秘莫测的冰洞,还有银雕玉琢的冰斗、冰舌、冰湖、冰沟……每到夏、秋季节,羌塘大草原上远处一派银装素裹,近处则野花烂漫牛羊点点,白绿相映风光极美。 生态环境良好令羌塘大草原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2000年,国务院在西藏自治区北部,昆仑山、可可西里山以南,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以北,面积24万多平方千米的地方,辟出庞大的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这处保护区是整个大羌塘的核心区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自然保护区,也是全世界仅次于格陵兰国家公园的第二大陆地自然保护区。 羌塘自然保护区是高原荒漠生态系统的代表地区,在这里栖息的珍稀野生动物有被称为羌塘“三大家族”的藏野驴、藏羚羊、野牦牛,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藏原羚、盘羊、岩羊、猞猁、兔逊、藏雪鸡等,有常见动物西藏毛腿沙鸡、岩鸽、藏雀等,还有水禽类动物斑头雁、棕头欧等,确实称得上是一座举世无双的“天然野生动物园”。 野牦牛是一种高原耐寒动物,庞大的躯体约有1吨重,那对粗壮的犄角宽约1米,身上披有厚厚的长毛。很多年以前,高原藏民们慢慢将其驯养成家牦牛,利用它体重、力大的优点为人们搬运重物。藏羚羊是跳跃在高原上的美丽精灵,每年4~6月,母羊们离开雄羊,汇集成一支庞大的队伍,沿着漫长的路线向北迁徙,深入到昆仑山和可可西里地区产下羔仔。待到7月,它们又会顺着原路返回水草丰盛的羌塘草原。 黑颈鹤是一种全球罕见的珍稀禽鸟,这种鸟儿全身灰白色,头顶皮肤呈血红色,颈部均为黑色,故而得名黑颈鹤。现存的黑颈鹤绝大多数都分布在我国境内,估计约有8000只。 1993年成立的色林错黑颈鹤自然保护区,位于班戈县与申扎县交界处,是世界上最大的黑颈鹤自然保护区。由于保护措施得力,黑颈鹤在此栖息的数量快速上升,成为我国最集中、种群数量最大的黑颈鹤栖息地。 藏羚羊、野牦牛、黑颈鹤仅是羌塘一带较具特点的几种珍稀动物,其他比较出名的野生动物还有盘羊、金丝猴、藏野驴、赤斑羚、藏雪鸡、斑头雁等700多种。与野生动物相比,这里的野生花卉与植物也极为丰富,如柏树、桑树、红景天、杜鹃、报春花、龙胆、含笑等。 每年夏、秋之季,大草原上的各色花卉便开始轰轰烈烈地绽放,漫山遍野地恣意铺卷着,一片片一丛丛,将附近草原点缀得五彩缤纷。但凡有幸目睹此番盛景的游客们,恍惚间会觉得蓝天、溪水、碧草、野花、信步游走的生灵们共同演绎的羌塘大草原美景,简直宛若人间仙境。 不管是奔跑如飞、力大无穷的野生动物,还是纷繁茂密、无以计数的野生植物,抑或冰清玉洁、非凡壮丽的冰川湖泊,这些有生命或无生命的草原主角,早已将羌塘视作自己的家园。没人能统计清这里到底生存着多少物种,也没人能数尽这里到底有多少未知的美景,既然它们能在此地繁衍生息、代代传承,那么便是当之无愧的主人。 如若有一天,哪位游客有幸站在“世界屋脊的屋脊”之上,遥望那些曾被人类伤害过的草原生灵们,别忘记它们奔行的土地也是人类的净土,这片土地有个美丽的名字叫西藏的羌塘。 经过当雄县,没有停车。本来计划在此入住,后来改到了那曲。 当雄(藏语意为“挑选的草场”),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是藏南与藏北的交界地带,距拉萨市170公里,面积1.23万平方公里,当雄县常住人口为47900人。当雄县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年日照时数2881小时,2019年12月30日,世界海拔最高光伏电站--羊易光伏电站成功并网。 当雄县地貌复杂。念青唐古拉山脉的西北横穿全境,海拔7111米的主峰位于县辖宁中乡境内,盆地海拔都在4200米以上,山地海拔最高为念青唐古拉主峰7111米,相对高差3000米左右。境内草原占总面积的30%,海拔最高7200米,平均海拔4200米。 当雄之美不仅在自然风光,独特的人文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在藏北高原最为神圣的祭拜处、纪念大将夏巴丹玛香察的藏北八塔前,似乎听到格萨尔王征战驰骋的马蹄声响,飘逸的经幡仿佛吟唱着英雄的史诗。800多年历史的康玛寺,浓缩了一座世界级的文化宝藏,千余尊精美石刻栩栩如生,堪称藏地敦煌。 当雄,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天地山川以最本真的风貌呈现在我的面前,不需要任何雕琢与修饰,却美得令人叹为观止,她能触动心里最原始的感动,激发出灵魂最深处的共鸣。在自然面前,用纯净的心去触摸,去感受。 来到当雄,就会爱上这里,爱她的水草丰美,爱她碧波荡漾,爱她厚重历史,爱她虔诚信仰,爱她纯净自然,爱她壮阔苍凉。当雄之旅,来自天湖的震撼。 当雄草原是西藏著名的牧场,有草场1050万亩,主要饲养骡、马、牦牛、绵羊、黄牛、犏牛、山羊等牲畜。当雄背靠“藏地神山”念青唐古拉山,毗邻“雪域圣湖”纳木措,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沉淀了独特丰厚的人文资产,因此被称为“天选牧场、极净当雄”。 那根拉山口,位于西藏当雄县境内,是通往纳木错的必经之地。大巴车继续前行,一路攀升,需要从海拔5200米的那根拉山口翻越念青唐古拉山。 游客在那根拉山口都会停车打卡拍照留念。 那根拉山口海拔5190米,是跨过念青唐古拉山脉去纳木错的山间通道,属于号称生命禁区的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口。在这里可以眺望纳木错。这里是一个景点,也是一个休息点,也是藏民心中的神圣之地。 山口立了一块标明海拔高度的石碑,山口的玛尼堆上挂满了经幡。从山口向北望去,远远可以看到碧蓝碧蓝的纳木错。如果身体还行,就站在山口,遥望四野,你的心里顿时会涌起雄浑、苍茫、辽阔的感觉。 我们没有停车,与其在这里浪费时间,不入赶紧下到纳木错湖边去欣赏美景。 那根拉山口的气温特别低,前往纳木措的游客应该自备羽绒服。在山口远眺纳木措,美丽的圣湖,犹如一面宝镜嵌在天际。 在藏民心中,每个山口都是神圣之地,因此,山口挂满了经幡,表现了对神灵的敬畏。 念青唐古拉山脉,是青藏高原的主要山脉之一,位于西藏自治区中东部,近东西走向,全长1400千米,平均宽度80千米,平均海拔5000—6000米。念青唐古拉峰海拔7111米,是念青唐古山脉的主峰,也是离拉萨最近、海拔最高的一座极高山。 念青唐古拉山脉西起西藏“圣湖”纳木错南侧的穷母岗日峰,东至然乌以北的安久拉,从西藏中部大致沿东南方向一直伸入到藏东南,为青藏高原东南部最大的冰川区和海洋性冰川集中地区,东段冰川占整条山脉冰川总面积的6分之5,境内的易贡八玉沟的卡钦冰川为西藏最大冰川,也是中国最大的海洋性冰川。 念青唐古拉山脉古冰川遗迹分布较多,同时也是西藏主要泥石流暴发区。青藏、川藏两条重要公路干线都需要穿越念青唐古拉山脉。 念青唐古拉西段山脉是青藏高原上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界线以北的羌塘高原以高寒草原景观占优势,土地利用以牧业为主;界线以南即通常所称的“藏南地区”,为亚高山草原与山地(河谷)中旱生灌丛草原景观,种植业集中,为著名的“西藏粮仓”。 念青唐古拉山脉之名和唐古拉山脉有关,藏语中“念青”意为“次于”,代表念青唐古拉山脉是次于唐古拉山脉的山脉,同时念青唐古拉在藏语中意为“大亲眷光明之神”,有呼唤人们追寻光明,走向他成为光明使者的用意。 传说中念青唐古拉山神是一副穿白衣、戴白巾、骑白马的英武模样。他时常匆匆行进于世界八方,率领着他的三百六十名随从(即念青唐古拉山脉的三百六十座山峰)。民间传说中念青唐古拉大神的形象令人感到亲切,充满人欲人情。 在念青唐古拉身边有一座低垂着脑袋的山,那是它的儿子,因为一个劲儿地猛长,念青唐古拉不希望它高过自己,所以一个巴掌打过去,作为儿子的那座山就再也抬不起头来。念青唐古拉至少还有两位夫人,一个是羊八井的白孜山,一个是尼木县玛尔姜乡的其姆岗嘎山。 念青唐古拉山的宗教主要有藏传佛教和苯教。苯教为藏族本土宗教,崇拜鬼、神、天、地等万物,认为“万物皆灵”。苯教寺庙主要在山南侧的谢通门县和南木林县,如色结寺、热拉雍中林寺、墨如寺等。藏传佛教于公元7世纪中叶从印度传入西藏,其主要教派有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噶当派和格鲁派。 念青唐古拉山区域内各地都有藏传佛教各支派的寺庙分布。此外,区域内的岗仁波齐峰、玛旁雍错、纳木错等山峰和湖泊也被尊为神山圣湖,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念青唐古拉山一线,为高原温带与高原寒温带的气候界线,是青藏高原的一条重要的气候分界线。寒冬无夏为西藏大部分地区的显要特征。 念青唐古拉山山系最高月平均气温一般发生在7月份,最低月平均气温发生在1月份。多年最高月平均气温为15.5℃,最低月平均气温为零下2.2℃,全年中月平均气温低于0℃的月份分别为2月和3月。气温年较差值的分布规律也是东部、东南部地区小,西部、西北部地区大。 长江源头经念青唐古拉山向西、冈底斯山、昂龙岗日至日阿布玛拉为界,其以北以西的藏北地区,湖泊数量最多。这里的湖泊都为内陆湖,并大部分是盐湖或咸水湖。 念青唐古拉山以南,由于地理环境与以北有巨大的差异(首先是气候变得较为湿润),故为另一多湖泊区域。这里的湖泊中,较大的都属内流咸水湖;较小的冰川湖多为淡水湖。 这些湖泊因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和冈底斯山一念青唐古拉山山脉之间的群山之中,湖区一般较闭塞。东部湖泊数量少,面积也不大,湖泊性质多为堰塞湖和冰川湖,都是淡水湖。 纳木错景区目前不允许私家车进入,游客需统一从游客中心换乘观光车前往扎西半岛,单程在30分钟左右。扎西半岛有三个观光车停靠点,观光车一般会在1号停靠点停车下客,而2、3号停靠点需要游客喊停才会停车,不然就直接开过去。 到达纳木错景区,需要在游客中心乘坐景交车到1号服务驿站,景区内设有很多站点供游客下车打卡拍照。也可沿景区公路徒步游览,走累了看到景交车可招手上车,前往下一站点,非常方便。 在纳木错景区领队放的时间比较长,景交车到达1号服务驿站后,星空开始徒步游览。 纳木错,藏语意为“天湖”,地处拉萨市当雄县与那曲地区班戈县境内,背靠南部的念青唐古拉山脉,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 纳木错湖面海拔4718米,湖东西长约70公里,南北宽约30公里,估算湖水容积约784.6亿立方米,面积达198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最大的咸水湖,也是中国第三大咸水湖。 纳木错属高原温带藏南半干旱向高原亚寒带羌塘半干旱气候区的过渡地带,湖水冬季11月开始结冰,翌年5月完全解冻,冰厚最大为61厘米。 纳木错素以海拔高、湖面广阔、景色瑰丽著称,湖滨草原是藏北高原良好的天然牧场之一,也是野生动物尤其是各种珍禽的栖息乐园,湖心有5座岛屿,最大的是旅游胜地扎西半岛。 纳木错北侧湖岸曲折,多半岛、岬湾;东、南及西南侧以高耸的念青唐古拉山及冈底斯山为界,接雅鲁藏布江外流水系;西侧与色林错、仁错约玛流域相邻,分水垭口多数地区是开阔的冲积、湖积平原;北侧与申错、巴木错水系之间是低山丘陵,地势起伏较大,纳木错湖水清澈透明、矿化度低,湖面呈深蓝色。 纳木错地区拥有冰川、湖泊、湿地、高寒草原或草甸等各种青藏高原特有的环境介质,是研究青藏高原地表过程和气候环境变化的天然实验室。 纳木措地处被称作“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属于中国五大湖区的“青藏高原湖区”。 纳木措,位于藏北高原的东南部,西藏自治区的中部,拉萨市区划的西北边界上和其以北的当雄县和那曲市东南边界班戈县之间,距离拉萨240公里。 纳木错,约有60%的湖面在那曲地区的班戈县内,40%的湖面在拉萨市的当雄县内。纳木措向南距拉萨市区约100千米。纳木措湖南边和东边是高峻的冈底斯山脉和雄伟的念青唐古拉山脉,北边是起伏较小的藏北高原丘陵,整个区域形成了一个封闭性较好的内流区域。 1号服务驿站,游客在这里全部下车,徒步前往湖边有游览。 纳木措南面有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北侧和西侧有高原丘陵和广阔的湖滨。它的东南部是直插云宵,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的主峰,北侧倚偎着和缓连绵的高原丘陵,广阔的草原绕湖四周,天湖象一面巨大宝镜,镶嵌在藏北的草原上。 纳木措湖中有3个较大的小岛,这些岛很少受到外界的干扰,故栖息的鸟类繁多,人称鸟岛。西北部的朗多岛是湖中最大的岛屿,其东西长2千米,海拔为4854米。 游客可骑马游览景区。 纳木措是一个封闭式湖泊,湖区降水衡少,日照强烈,出水途径只有湖面蒸发。入水途径有两部分:湖水来源主要是天然降水和高山融冰化雪补给,一部分是流域内冰川的融水,另一部分是流域总面积土地上降雨所形成的径流。 由于气候高寒,冬季湖面结冰很厚,至翌年5月开始融化,融化时裂冰发出巨响,声传数里,亦为一自然奇景。每年藏历元月十五日左右一天之内,整个湖面结冰封冻,到藏历四月十五左右,也在一天之内湖面大部分冰冻消失,十分神奇。 纳木措地处藏北高原,每年冰封期长达5个月(完全封冻时间近3个月)。湖体完全封冻后,冰面厚达2米以上,不但可行人走畜,而且可行驶汽车。 纳木措流域因涵盖冰川、高山冻土、季节积雪、湖泊、高寒草原(草甸)、湿地等多种自然介质,成为开展环境监测的理想场所,为研究该区域乃至整个青藏高原的环境变化提供了一个天然实验室。 纳木措是西藏三大圣湖之一,游客一般会选择从拉萨出发过去游玩。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内流湖,纳木措留给大众的印象大一直都是神圣的高原秘境,但实际上它的游玩路线很简单,整个景区分为扎西半岛和圣象天门两部分。 扎西半岛位于纳木措南岸,常年开放,景区设施及交通都比圣象天门更成熟方便。圣象天门位于纳木措北岸,目前虽然已恢复开放但是为了保护景区环境实行了预约限流,且过去的公共交通不方便,如果不是自驾,一般都会选择扎西半岛游玩。 2号服务驿站。 宗教圣地。纳木措,蒙古语称“腾格里诺尔”(或“腾格里海”);藏语全称为“纳木措普摩”,意为富裕天湖(或天湖、灵湖或神湖);两种名称都是“天湖”之意。 历史文献上记载,此湖像蓝天降到地面,故称“天湖”。而湖滨牧民说因湖面海拔很高如同位于空中,故称“天湖”。藏语中,“措”是“湖”的意思。当地藏族人民叫它“腾格里海”,意思是“天湖”。信徒们尊其为四大威猛湖之一,传为密宗本尊胜乐金刚的道场,是藏传佛教的著名圣地。 纳木措是西藏的“三大圣湖”之一,也是古象雄佛法雍仲本教的第一神湖,在雍仲苯教的经典中记载:“纳木措有七十二个圣地”。后来纳木措成为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伸入湖心的扎西多半岛上的札西寺。香火旺盛。每当藏历羊年,成百上千的信徒前来朝圣”。 纳木措还是预卜凶吉祸福的圣湖,据说如果是“命大”之人登上湖边的山丘,即可见到湖中的灵异现象,因此,过去这里常成为藏传佛教进行圆光卜的场所。每逢夏天,有不少喇嘛前往朝圣,以湖中显现的灵异景象来预卜未来。 12世纪末,藏传佛教达隆嘎举派创始人达隆塘巴扎西贝等高僧,曾到湖上修习密宗要法,并始创羊年环绕纳木灵湖之举。 信徒传说,每到羊年的时候,诸佛、菩萨、护法神集会在纳木湖设坛大兴法会,如人此时前往朝拜,转湖念经一次,胜过平时朝礼转湖念经十万次,其福无量。 所以每到藏历羊年僧俗信徒不惜长途跋涉,前往转湖。这一活动在4月15日达到高潮。纳木措湖畔玛尼堆遍布。如有教徒经过这里,总会投下一颗石子。 这个西藏人心目中的圣湖,每年都吸引着西藏当地和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的教徒们迢迢千万里,完成艰辛的旅程,来转湖朝圣,以寻求灵魂的超越。 世界海拔最高的湖,远离现代文明的污染,保持着自然原始生态,是朝圣者心目中的圣地。 念青唐古拉传说。相传“纳木措是帝释天的女儿,念青唐古拉的妻子”。它们的造像分别为:念青唐古拉——头戴盔甲、右手举着马鞭、左手拿着念珠,骑白马;纳木措——腾云驾雾地骑着飞龙、右手持龙头禅杖、左手拿佛镜。念青唐古拉山在北方诸神灵中最具权威,它拥有广大无边的北方疆域和丰富的财宝。 在西藏古老的神话里,在苯教或藏传佛教的万神殿中,在当地牧羊人和狩猎者的民歌和传说里,念青唐古拉山和纳木措不仅是西藏最引人注目的神山圣湖,而且是生死相依的情人和夫妇。念青唐古拉山因纳木措的衬托而显得更加英俊挺拔,纳木措因为念青唐古拉山的倒映而愈加绮丽动人。 保吉山传说。在纳木措北岸约30公里处有一座山叫保吉山,与念青唐古拉山遥遥相望。当年威严峻拔的保吉山常与念青唐古拉山的爱妻——纳木措窃窃私语、缠缠绵绵。生下一个儿子——唐拉札杰。 保吉山和纳木措为了不让念青唐古拉山发现唐拉扎杰,把唐拉札杰藏在保吉山以西约6公里处的大坝。奇怪的是,纳木措以北地区无论从什么角度都能目睹念青唐古拉山的尊容,可就是站在唐拉札杰山看不到念青唐古拉山。<br> 尽管唐拉札杰没有被念青唐古拉看到,可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一次它们正在幽会时念青唐古拉发现了自己的妻子与保吉山私通保吉山正欲拔腿北逃,念青唐古拉的长刀砍断了它的双腿,保吉山从此再也无法站立了。 雪顿节,是西藏藏族人民的重要节日之一,每年藏庆七月一日举行,为期四、五天。雪顿是藏语音译,意思是“酸奶宴”,于是雪顿节便被解释为喝酸奶子的节日。后来逐渐演变成以演藏戏为主,又称“藏戏节”。 按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规定,每年藏历六月十五至七月三十日为禁期,大小寺庙的喇嘛不许外出,以免踩死小虫,待七月三十日解禁之后方可下山。喇嘛下山时,农牧民拿出酸奶敬献,形成雪顿节。 到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初,清朝皇帝册封了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和五世班禅罗桑意希,赐给金册、金印,从此西藏的“政教合一”制度进一步巩固。这时雪顿节开始演出藏戏。达赖喇嘛从布达拉官移居罗布林卡,雪顿节时藏戏班子来到罗布林卡演唱。 届时,拉萨市附近的居民,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扶老携幼,提上酥油桶,带上酥油茶对来到罗布林卡在繁茂的树荫下,搭起色彩斑斓的帷幕。在花香草肥的绿茵上,铺上新卡垫、地毯,摆上果品佳肴,席地而坐,边饮边谈,载歌载舞,观看藏戏,享受节日的欢乐。 下午,各家开始串帷幕做客,主人向来宾一敬三口干一杯的“松准聂塔”(酒礼),唱各种不同曲调的劝酒歌。欲罢,客人将酒三口饮完。敬酒声、祝福声、欢笑声此起彼伏。当晚霞染红天际时,人们才踏着暮色离开林卡。 赶上雪顿节来纳木错游览一定很热闹。 纳木错湖中盛产鱼类。过去的藏族没有吃鱼的习惯,这些高原鱼类在湖中的生活相当惬意。现在扎西半岛附近偶尔可以食用到这些鱼,以鲤料的裂腹鱼和鳅科的条鳅为主。特别是夏季产卵时,它们的滋味更是入口鲜香。 纳木措生态旅游景区内主要景点有:迎宾石(夫妻石)、合掌石、善恶洞、扎西寺等。 迎宾石:也称为是纳木措的门神。相传纳木措是一位女神,她掌管着藏北草原的财富,所以当商贩外出做生意时,必先来到此地祈求门神,在得到门神的同意下方可朝拜纳木措,以保生意兴隆。 扎西半岛,也叫吉祥爱情岛,位于西藏当雄县,是纳木错最大的半岛,也是游览纳木错最重要的景点。 扎西半岛在纳木错湖的东南端,向北延伸到湖中,是个由石灰岩构成的约10平方公里的半岛。 中间是几十米高的小山,最北端纷杂林立着无数石柱和奇异的石峰,峰林之间还有自然连接的石桥。由于曾长期被天湖水侵蚀,因此,岛上分布着许多幽静的岩洞,洞里布满了钟乳石,形成了独特的喀斯特地貌。 扎西岛上如此奇异多彩、巧夺天工的地貌,实属奇观。 扎西半岛是纳木错宗教活动最为集中的地方,半岛上有扎西寺(扎西,藏语意为吉祥的意思),至今仍香烟缭绕,暮鼓晨钟。半岛的转经路旁,有一个很大的山洞,称之为莲花生洞,据说洞里有自然生成的莲花生灵塔。 扎西寺:纳木措的形状像静卧的金刚度母,湖的南面有乌龟梁、孔雀梁等18道梁,湖的北面有黄鸭岛、鹏鸟岛等18个岛,湖的四面还建有4座寺庙,象征佛教上所说的愠、怒、权、势:即东有扎西多波切寺,南有古尔琼白玛寺,西有多加寺,北有恰妥寺。 这些寺庙的墙壁上有许多自然形成的佛像,据传纳木措是帝释之女,念青唐拉之母,被善男信女视为必去的神圣之地,从古到今香客不断。 湖中五个岛屿兀立于万顷碧波之中,佛教徒们传说他们是五方佛的化身,凡去神湖朝佛敬香者,莫不虔诚顶礼膜拜,其中最大的是良多岛面积为1.2平方公里。此外还有五个半岛从不同的方位凸入水域,其中扎西半岛居五个半岛之冠。 纳木错湖畔玛尼堆遍布。如有教徒经过这里,总会投下一颗石子,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庞大的玛尼堆。那些石块和左右上下缠绕着的经幡,常常比湖色还吸引人,因为这是一片看得见却数不清的虔诚之心。 公园实行分区域管理,南岸扎西半岛区域设有观光车体系,北岸圣象天门区域已永久关闭。 圣象天门位于西藏那曲地区班戈县青龙乡5村境内 ,圣湖纳木措北部恰多朗卡岛上,恰多朗卡岛上的圣象天门传说中公元八世纪,应藏王赤松德赞迎请入藏弘法的莲花生大师降服了念青唐拉后,把纳木措许配给了念青唐拉,成了一对夫妇,在恰多朗卡岛举行了隆重的结婚典礼,婚礼前一天晚上,由108个神通用一夜的功夫,修建的石门,石门形状似一头圣象从东北走向西南,专门为念青唐拉神山的过道而修建,人们把这个石门称之为圣象天门。 圣象天门,顾名思义。一只天然形成的巨大石象,站立在辽阔的纳木错岸边,象鼻恰恰的深入湖面,仿佛正在汲取这来自雪域的神圣之水。而石象的身体与象鼻之间,就如同一个巨大的门,是通往天堂的圣门。作为藏传密宗的一处圣地,千百年来无数的高僧隐士在此清修,依旧如此。 圣象天门,是隐藏在传说中的圣地。很少有人能够到达这里,就连本地人也有很多从未听说过这里。由于路途遥远,以及藏北无人区的荒芜,只有真正虔诚的人才能到此朝拜这世间少有的美景。 圣象天门——西藏美景的终结地。从未有过如此震撼人心的场景,自然与人文在壮丽的天地间搭配。蓝色的圣湖,就如同大海一般,直插脑海。不知是谁创造了这样的美景? 最圣洁的雪山,最纯净的湖水,在雪域高原,它们总是相依相伴。一个浑然天成的水湾,就出眼前,与那湛蓝的湖水相接。构成了天地间最美的画。 合掌石:也称为父母石,相传它是父亲念青唐古拉山峰和母亲纳木措女神的化身,象征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此掌为芷传宁玛教派创始人莲花生丈师修行时合掌祈福万物的显像。 善恶洞:藏传佛教认为人无论做善事或恶事,上天是一定能知道的,就像钻善恶洞一样,无论胖、矮、高、瘦只要你行的正走的直便能从此洞中过,反之就应当反省一下自己的过措。善恶洞只是佛祖给世人敲的警钟而已。 人处世应追求“真善美”之道,这就与社会、自然相和谐,这就是“幸福”之道,如做坏事,就违背世间和谐之道,到头来终会受到自然、社会的惩罚。 每个人来到世上都各有使命,应根据自己的家庭、生活和工作环境,来规划自己的人生和确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但只要遵循“真善美”之道,行为与社会、自然相和谐,身心自然就“幸福”,就会获得人们的认同。<br> 所谓“道”无处不在,到处是“道”的化身,到处是“道”场,一个人的行为应合符“大道”和“人道”,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可修德修行,而获得大智慧、大福报。 纳木错似乎有一种天生的能力,另初次造访者呆愣半天,欲言又止,胸膛中有万般情绪奔腾而出却不知何等语言可以形容。整个灵魂都仿佛被纯净的湖水所洗涤。头顶深邃而疏朗的蓝天,与纯净的湖水浑然一体;远处雄奇皑皑的雪峰犹如琼楼玉宇,忽隐忽现;湖边的草地犹如一张巨大的绿毯,无边无际。 天上掉下的蓝湖。在这里,湖水湛蓝明净如无云的蓝天,湖周雪峰好像凝固的银涛,见得到自然,却也无法忽略背后的肃穆和庄严,当然还有旅行者本身徐徐而起的一份沉静之心。 湖水的蓝色太丰润。所置身的蓝色,太过纯净——淡蓝、浅蓝、灰蓝、宝蓝、深蓝以及深邃如墨一样的蓝黑,深深浅浅却每一种颜色都很清澈,也丰润得很,似乎包容了世界上一切的蓝色。 羊年转湖。公元十二世纪末,藏传佛教达隆嘎举派创始人达隆塘巴扎西贝等高僧,曾到湖上修习密宗要法,并始创羊年环绕纳木灵湖之举。 信徒传说,每到羊年的时候,诸佛、菩萨、护法神集会在纳木湖设坛大兴法会,如人此时前往朝拜,转湖念经一次,胜过平时朝礼转湖念经十万次,其福无量。所以每到藏历羊年僧俗信徒不惜长途跋涉,前往转湖。 乘坐大巴车,返回游客中心。 队友集结后赶往今晚驻地:那曲。 纳木错的冬天,集雪山的雄浑、冰川的险峻、岛屿的秀丽于一身。纷纷扬扬的飞雪,像春天的柳絮一样不停的飞舞。远处的念青唐古拉山白雪皑皑,银峰玉柱,直指蓝天,把人们带入一个洁白而高雅的白色天堂。 蓝色纳木错旁边,是一圈又一圈广阔无垠的湖滨草原。在远处各类雪山的映衬下,这草原显得很大很广,几乎占满一半的视野。这里,水草丰美得叫他处的牛羊哼哼着嫉妒。 夏天的草原最欢腾最喧闹,牧人扬鞭跃马,牛羊涌动如天上飘落的云彩,高亢、悠扬的歌声在山谷间回响。那时牧人们散落在草地上的一顶顶帐篷,升起的的一缕缕青烟,都为这湖畔添上了一层动感。 到达那曲。 那曲市,别称黑河,是中国西藏自治区下辖地级市,地处西藏自治区北部,青藏高原腹地,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交界,东邻昌都市,南接拉萨市、日喀则市、林芝市,西与阿里地区相连,总面积35300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0.48万人。 “那曲”因境内那曲河(怒江上游)而得名,旧译“黑河”,明末清初和硕特蒙古称喀喇乌苏,清代作哈拉乌苏、喀拉乌苏,为“那曲”这一藏语地名的满语义译。2017年10月,撤销那曲地区,设立地级那曲市。 那曲市地理位置特殊,是西藏的“北大门”,市内青藏铁路、青藏公路、格拉输油管线、兰西拉光缆、青藏直流联网等西藏的“生命线”,均贯穿那曲500多千米。境内有国家级名胜风景区纳木错—念青唐古拉山、萨普冰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麦迪卡湿地等自然风光。 那曲是长江、怒江、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素有“江河源”“中华水塔”的美誉。 那曲市的海拔约为4700米,属于高海拔地区,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该地区的各个县区海拔普遍较高,几乎没有低于4000米的县区。这里的酒店大都是有氧酒店,入住后可打开充氧设施给房间充氧。 那曲是中国海拔最高的城市,认真观察会发现这里看不到一棵树,这并不是当地市政管理部门不想种树绿化,而是树木在这里难以种植成活。据说如果有人能够在那曲重活一棵树便会被政府奖励10万元人民币,不管传言真假与否可信度有多高,但足以证明想在那曲种树是一项艰难的工作。 如果从高空俯瞰那曲市区,将会发现除了宽广的街道和错落的藏式风格建筑与现代城市交相辉映之外的确看不到一棵树,而城市边的那曲河静静的流淌着,滋润着这片高原城市,在城市更远处则是成片的草场和高耸的雪山。 那曲市是中国最年轻的城市,最早那曲只是一个县,2018年经过调整那曲正式成为了一个地级市,总面积43万平方千米,市政府驻地为色尼区,城市的建设也进一步加大,但是在这个中国最高海拔的城市,即使建设成本再高难度再大,依然可以克服重重困难建设城市所需建筑设施。 但是想要种植树木的想法却一直未能成功,而其中的主要原因便是因为那曲的自然环境造成的,不光那曲很难种树,就连整个广袤的青藏高原也很少有成片的树木,更多的是以草场为主。 那曲处在青藏高原中东部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属于名副其实的高原地区,年平均温度只有零下2.2摄氏度,同时带有缺氧的高原特征,这里的空气稀薄,空气中的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二分之一不到。 其实那曲市也不是真的一棵树也没有,只是包括市区色尼区在内的大部分地区没有树木,原因也是因为高寒缺氧加上干燥无法适合树木生长,但是在位于那曲市东部,下辖的嘉黎县、比如县和索县的山谷地区,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上述问题。 在嘉黎县、比如县和索县的山谷地区,因地势较低,有利于汇聚河水,环境相对湿润温和,所以这里也生长了许多寒带的树木,例如柏树、松树、冷杉、云杉等。 人们非常希望那曲能够成功地种植上树木,特别是重要的市区,如果能够有绿树成荫那一定是高原上最靓丽的绿色奇迹,希望京藏高速穿城而过的那曲市将来可以成为高原上最美的园林城市。 放下行李,星空独自在那曲街道溜达了一圈,填饱肚子,返回酒店,一夜无语,期待明天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