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今天,拉萨集会庆祝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我这个生长在四川甘孜藏区的花甲老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从甘孜机场起飞</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九五一年我父亲十九岁,从遥远的山东,伴着解放全中国的滚滚惊雷,随十八军南下进藏。在甘孜机场跑道边那简陋的窑洞里醒来时,耳边是铁锹碰碎冻土的“嚓嚓”声,眼前是漫天雪粒里隐约可见的雪山。那一年,十八军的官兵把飞机跑道一寸寸夯实在海拔 3300 米的冻土上,也把新中国的坐标第一次夯实在雪域高原。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七十四年后的今天,六十四岁的我在电视机前收看拉萨庆祝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大会直播,看到哈达飘舞,鲜花盛放、群情振奋的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西藏自治区的六十年,正是从那条最简陋的跑道开始起飞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路,是写给雪山的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父亲一生“修路造桥”,我童年最深的记忆,是跟他坐着解放牌卡车颠簸在“甘—新”“甘—白”公路上。那时山高路窄,崖壁如削,车轮外侧就是万丈深谷。如今,这两条翻越雀儿山、横跨金沙江的主动脉,早已铺上柏油,凿通隧道。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数据告诉我:甘孜州公路通车里程从 1950 年的 43 公里,到今天的 3.4 万公里;雅康高速、雀儿山隧道、通村公路,把“蜀道难”写进了历史。看到茶马上古道的新都桥镇的318 国道旁一排排自驾营地、咖啡馆,你能将当年十八军靠牦牛驮炸药,现在游人开房车来露营两幅画面联系在一起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路,让雪山不再高冷。2024 年,甘孜接待游客 4300 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 470 亿元。曾经的“禁区”稻城亚丁、贡嘎雪山,如今成为摄影师和徒步者的天堂。父亲 1951 年修机场时背的炒面袋,换成了我手机里刷出的“云端餐厅”二维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电波里的新牧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1 年我出生在康定县,那时父亲在三百多公里外的甘孜县工作,要乘车二、三天才能来到康定。今天,甘孜所有乡镇、牧场公路均已通达,5G信号覆盖全域,家人团聚只在朝夕之间,偏远如石渠县的孩子,也能与成都七中同步课堂。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海拔 4000 米的牧场。牧民也能用手机遥控无人机放牧,屏幕里牦牛群像黑芝麻撒在绿毯上。牧民说:以前是牦牛走一天,我们走一天;现在无人机看牛,牧人看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电波翻越雪山,也照进寺庙。寺庙珍藏的许多精典,如今用高清影像永久“上云”;僧侣用手机 APP 订高铁票,去成都、去更远的地方为信众祈福。当年十八军靠军号传令,现在铃声一响,世界就在眼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民生,写在每一个糌粑碗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父亲 1976 年筹建泸定铁厂时,全州工业总产值不到 2000 万元;如今,甘孜清洁能源装机突破 1800 万千瓦,每年为华东送去“绿电” 400 亿度。电亮了,路通了,产业来了:康定花椒、雅江松茸、巴塘苹果,通过电商飞进北上广的厨房;海拔 4000 米的“极地果蔬”大棚,让藏族阿妈第一次吃上了本地产的西瓜。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数据背后是温度。全州 15 年免费教育惠及 13.6 万名孩子,人均预期寿命从 1950 年的 35.5 岁提高到 75.9 岁。在一座座破旧的县城中,一幢幢配有电梯、集中供暖的藏式新楼妆扮着一颗颗高原明珠。当年十八军战士睡土窑洞,现在娃娃们住电梯房,福气修到了家门口。</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血脉里的雪山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父亲珍藏着两枚勋章:一枚 1951 年“一等人民功臣”,一枚 1956 年“解放奖章”。小时候我不理解,觉得它们只是褪色的铜片。如今走遍甘孜,才懂得那是刻在高原血脉里的红色基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甘孜县朱德总司令与格达活佛纪念馆,我看到父亲当年和战友们用铁镐刻下的“解放西藏”四个大字;在雀儿山隧道口的纪念碑上,镌刻着 筑路烈士的英魂;在“川藏公路纪念馆”,父亲他们用过的枪、锄、锅、碗,静静躺在聚光灯下。 那一代人,把命交给了雪山;这代人,要让雪山把好日子交给后代。</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尾声:雪山回响,未来已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直播镜头里,拉萨的孩子们在布达拉宫广场欢乐起舞,无人机航拍掠过雪山、桃林、城市。父辈修的跑道,现在每天都有航班飞往北京、上海、加德满都;先辈开的山路,现在每天都跑着自驾车队和快递小哥;我们建的电站,每天都点亮了千家万户,也点亮了未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千年雪域,百年奋进。从甘孜机场第一声夯土,到拉萨夜空的璀璨焰火;从十八军战士的炒面袋,到云端牧民的无人机,这是一条写满牺牲、奋斗、奇迹的路,也是一条通往未来的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忽然,窗外好像响起了飞机的轰鸣,抬头望向窗外的空中,仿佛有一架从贡嘎雪山飞来的航班,穿越六十年风雪,稳稳降落在我们共同的未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今天,我写下此文同时祝福:“西藏自治区生日快乐!雪域儿女,扎西德勒!”</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