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迷人眼的广州十三行博物馆

张维

<p class="ql-block">2025.8.19 我们七位朋友来到了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参观。</p> <p class="ql-block">广州十三行曾经堆满银钱的“天子南库”,富贵迷人眼。</p><p class="ql-block">广州十三行作为清代官方特许的外贸垄断组织,其核心历史时期为‌1686年(清康熙二十五年)正式设立至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垄断终结‌,持续约157年‌‌。</p> <p class="ql-block">一对夫妇捐出一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王恒、冯杰伉俪家产散尽累计捐赠了1600余件(套)与十三行历史相关的珍贵文物,占馆藏主体部分。</p> <p class="ql-block">王恒先生是中国音视频工程领域的行业翘楚,担任迪士普音响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同时是广州市十三行文化促进会会长和广州十三行博物馆荣誉馆长。其夫人冯杰女士与他共同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二人以企业家和收藏家的双重身份活跃于文化领域。‌‌</p> <p class="ql-block">此馆专注于清代广州十三行(1757-1842年)的历史,展示其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节点的贸易盛况及行商文化。‌‌</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年间,广州成为清政府限定的对欧美唯一通商口岸,粤海关的地位更为重要,也拉开了十三行辉煌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粤海关是清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还为宫廷采办了很多前所未见的西洋奇珍异宝,广州由此被誉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p> <p class="ql-block">走进十三行博物馆,一楼的《清代十三行历史展》带你穿越时空,详细讲述十三行的辉煌历史。十三行不仅是当时的商贸中心,更是金山银海的天子南库。“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十三行的繁华景象。</p> <p class="ql-block">王恒夫妻散尽家财收藏文物 无偿捐赠博物馆 上亿珍宝唤醒十三行记忆。</p> <p class="ql-block">展品包括广州彩瓷、通草画、广绣、象牙器、外销扇、五常家具以及银器、珐琅器、玻璃画、水彩画、油画、漆器等等,涵盖了清代广州的主要外销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自乾隆年间“一口通商”,广州成为中国惟一对外通商口岸后,十三行这一特权官商,在近百年中,实际上垄断了整个中国的外贸市场。</p> <p class="ql-block">广州十三家洋行,专门和外国人做生意。</p><p class="ql-block">那时候的广州码头,每天都有戴瓜皮帽的中国商人,踩着木屐和蓝眼睛的洋人讨价还价。</p><p class="ql-block">丝绸、茶叶、瓷器装满货船运往欧美,换回来的不仅是金银,还有各种稀奇古怪的玩意儿。</p> <p class="ql-block">十三行博物馆,馆藏文物约5600件(套),全部由中外热心人士无偿捐赠。</p> <p class="ql-block">广彩洋人远航图大碗,该文物是清代外销瓷器的代表,碗身以广彩工艺绘制西洋商船远航情景。</p> <p class="ql-block">碗中心清楚标注1757字样,这是清政府确立广州为唯一对外通商口岸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王恒、冯杰夫妇是一对知名的收藏家伉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恒、冯杰夫妇收藏之旅始于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王恒接触到了从十三行出口到欧洲的文物,这激发了他收购并带回这些流失文物的决心。</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恒夫妇从海外竞拍购得了大量文物,其中包括广彩、广绣、通草画等多种类型。这些文物大部分由王恒亲自从英国、法国、美国等地购买回来。</p> <p class="ql-block">王恒、冯杰夫妇的捐赠填补了历史的空白,使后人能够在博物馆中看到百年之前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商贸往来的历史碎片。</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王恒、冯杰夫妇是一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收藏家伉俪。他们的收藏经历和贡献不仅丰富了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的藏品,也为研究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资料。同时,他们的善举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尊敬。</p> <p class="ql-block">据文献记载,广州“十三行”之初有五家粤商,五家闽商,三家徽商。十三行商人与两淮盐商、山陕商人一同,被称为清代中国的三大商人集团,是近代以前中国最富有的商人群体。</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鼎盛时期的十三行富可敌国,甚至诞生了世界首富伍秉鉴、潘振承等人。如果你想看看什么是真正的富贵,那就去二楼的《王恒、冯杰伉俪捐赠文物专室陈列展》。这里展出了广彩瓷、通草画、象牙器、外销扇、银器、珐琅、漆器等各种西洋审美器物,看得你眼花缭乱。</p> <p class="ql-block">十三行的潘、伍、卢、叶四大行商,潘有度、卢观恒、伍秉鉴、叶上林号称“广州四大富豪”,其家产总和比当时的国库收入还要多,是货真价实的“富可敌国”。</p> <p class="ql-block">十三行300年,是海上丝绸之路2000年间的华彩乐段。</p> <p class="ql-block">广州十三行作为清代官方特许的外贸垄断组织,其核心历史时期为‌1686年(清康熙二十五年)正式设立至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垄断终结‌,持续约157年‌‌。</p> <p class="ql-block">梳妆台</p> <p class="ql-block">早在2千多年前,海上丝绸之路就是从广州起航的。广州作为外国商船的首选港口,一直是黄金口岸。在1757年至1842年期间,清朝实行闭关锁国,全国仅留广州一处粤海关通商,十三行就是当时唯一的对外贸易机构。</p> <p class="ql-block">还有在十八世纪的欧美,掀起的那场东方美学“中国风”。</p> <p class="ql-block">广州十三行名称来历:据谭元亨《十三行史稿》考证,“广州十三行与早先月港的‘职能’一脉相承”。“十三行”一词缘起明代的月港:涵盖经营珠宝、棉布、瓷器、丝绸、箍(豆饼)、铸鼎、糖、丝线、鱼、纸、茶、造船等13种行业。“十三行”是专称一个行业、一种职能,即明清对外贸易特有的机制与行当,其意义超越地域名、商馆数之名、资本集团之名以及制度名,而是历史之名,是传统的延续。</p><p class="ql-block">十三只为特指数,不确实是十三家商行。</p> <p class="ql-block">到了近代,国势已衰,十三行商馆也历尽了繁荣与沧桑。由中英贸易冲突而引发的鸦片战争,以中国战败而结束。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其中规定,英商可赴中国沿海五口自由贸易,取消广州行商垄断外贸的特权。1856年,具有170年历史的商馆被一场大火化为灰烬,广州十三行从此消失于商业舞台,其在经营对外贸易上独领风骚的辉煌遂成为历史。</p> <p class="ql-block">我的朋友们在拍屏风投下的倒影。</p> <p class="ql-block">尽管十三行的辉煌历史已经成为过去,但它在中国对外贸易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作为清代对外贸易的代表,十三行不仅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交流,也为后来的贸易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历史遗产至今仍在广州的文化中留有深刻的印记,成为研究中国对外贸易史的重要一环。</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十三行博物馆,我无比感慨!此时的参观使我对广州十三行有了初步了解,感恩于无私捐赠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