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以研促教共成长 聚智赋能启新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张勇杰名师工作室25秋第二次专业阅读成果分享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为深化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推动教学研究与实践深度融合,8月20日晚,张勇杰名师工作室组织开展“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学研究”云端专题分享会。本次会议由李红维老师主持,工作室五位一线教师围绕课题研究、语文教学实践等主题,结合自身经验与思考展开分享,为工作室成员带来了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的“成长盛宴”。分享会上,五位教师结合自己的专业阅读书籍,分别从不同维度切入,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多元思路。</p> <p class="ql-block"> 王聪老师以“两个和尚”的生动故事引出教师成长的核心命题——主动突破与持续精进,紧接着结合《教师怎样做小课题研究--高效助力教师专业化成长》一书,重点分享了小课题研究的实操方法:“选题要聚焦教学痛点,资料收集需兼顾理论与案例,实践操作要注重记录与调整,总结反思要提炼规律,成果表述则需清晰可推广。”此外,他特别强调“时间是成长的土壤”,建议教师科学规划业余时间,将碎片化学习转化为系统化提升的阶梯。</p> <p class="ql-block"> 罗晓丽老师则以“言语生活教育”理论为锚点,结合《李卫东讲语文》的教育思想,展示了语文教学的新样态。她通过《传统节日》《古诗三首》等课例,具体阐释了如何在新课标背景下,以“言语实践”为抓手,引导学生在语言运用中厚植文化自信、发展思维能力。“语文教育不是知识的‘填鸭’,而是生命的对话、文化的传承。”罗老师的分享引发在场教师对“语文育人本质”的深层思考。</p> <p class="ql-block"> 董淑娟老师结合罗才军《语文问道》的核心观点,强调“文体意识是语文教学的‘定盘星’”。她以童话、说明文、文言文等不同文体的教学实例,演示了如何根据文体特点设计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童话要读‘趣’,说明文要抓‘序’,文言文要品‘韵’。”她特别提醒教师“课堂设计需尊重文本个性,顺应学生认知规律”,避免“千课一面”的低效教学。</p> <p class="ql-block"> 张春辉老师的分享则紧扣“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主线。他结合王林波、吴忠豪的《统编小学语文优质课例与深度评析》一书,以《富饶的西沙群岛》《祖父的园子》等优质课例为样本,展示了如何将书中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课堂行为。“理论是‘地图’,实践是‘旅程’,二者缺一不可。”他特别强调“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建议教师建立“实践—记录—分析—改进”的循环机制,“每一次反思都是向‘更优课堂’的一次靠近”。</p> <p class="ql-block"> 李红维老师则聚焦王林波《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解读与实践》,系统梳理了学习任务群的操作路径。“任务群不是简单的活动叠加,而是以‘真实情境’为载体,以‘学生主体’为核心的学习单元。”他结合古诗教学《山居秋暝》和整本书阅读《小王子》的课例,分享了“情境创设要贴近学生生活”“学习任务要体现梯度进阶”等策略,并建议教师多用“比较阅读”“联系生活”等方法,激活学生的深度思考。</p> <p class="ql-block"> 最后,张勇杰老师对五位教师的精彩分享表示衷心感谢,并作总结发言。他指出:“本次分享会既是一次经验的传递,更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书籍的滋养、实践的淬炼与团队的共研。”他鼓励全体教师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深耕阅读,让书中的智慧‘活’起来;扎根课堂,让成长的脚步‘实’起来”,共同书写教育教学的新篇章。据悉,本次分享会是该工作室“教师专业阅读”系列活动的重要环节。后续,工作室还将通过线上研讨、课例打磨等形式,推动分享成果的落地转化,助力教师队伍向“研究“专家型”方向持续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撰稿:张春辉</p><p class="ql-block">编审:张勇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