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陈怀民生前和陈乐(在哥哥战死后改名陈难)的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938年4月,中国飞行员陈怀民在武汉空战中与日军航母飞行员高桥宪一同归于尽。战后在高桥宪一的遗体上发现了其妻美惠子的照片与来信,陈怀民的妹妹读到美惠子所写文字后,怀着巨大的悲痛,给美惠子写下了一封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美惠子的信件节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做了飞行士的妻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总是过着孤凄的日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所以我时而快乐,时而悲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内心深处尽是在哀泣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陈难的信中有这样的文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他和高桥君并没有私人的仇恨,他们只是代表着两种不同力量,而粉碎他们自己,他许久已抱了为国牺牲,为正义奋斗的决心,而这事变的迅速到临,却给予我的刺激太大了……我想到你的孤苦,想到你整天在笑着生活的两个孩子,和你以后残缺凄苦的生涯,我恨不能立即到贵国去亲自见到你,和你共度友爱的生活。我绝不会因为你们国内的军阀对我们的侵略,而仇恨你……末了我要告诉你,我家里的父母和大哥都非常深切的关怀你,像关怀他们自己的儿女兄妹一般,不带一点怨恨。我盼望有一天让我们的双手互相友爱地握着,心和心相映地沉浸在新鲜的年轻人的热情里,我们有理由为这个信念而努力,使我们的心灵永远的合在一起。祝你为全世界的和平而奋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封信随着广播的电波传遍了世界,也因此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中国是一个怎样古老而高贵的民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长江岸边杨家山与日冦作战牺牲的川军营长,当日军看到他的遗书,竟为他立碑并写信通知其妻子。(日本侵华士兵太原信一回忆录记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杨家山位于江西省彭泽县境内,地处长江南岸,抗战时与定山同为扼鄱阳湖湖口与安徽省城安庆之间的重要防御支撑点。控制此处,可与北岸的复兴镇遥遥相望,控扼长江水道。因此日军在1938年攻占湖口之后,随即以重兵防守此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1939年5月,因叶挺将军安排的怀宁县长胡邦宪策反了伪军指挥官(一说师长)郝文波,中国军队曾组织对省城安庆的反攻。5月5日,区寿年176师及怀宁地方武装曾一度攻入安庆市街,大振抗战声威,致使守城日军司令官,116师团师团长清水喜重中将战后去职。日军称此战为中国方面的“五月攻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次战役中,为了阻止日军从长江上游迅速沿水道增援安庆,中国军队一部在5月4日夜间对杨家山和定山发动突袭,并夺取了这一阵地。此后直到5月8日,日军反击部队与中国方面反复纠缠于此,直到对安庆的反攻作战告一段落,双方才各自返回原防,此战双方都付出了重大损失,是安徽1939年抗战中较为激烈的一次战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杨家山、定山守军原为日军109联队的第十一中队,而在两山失守后,又是109联队的第三大队率先向中国军队发起反攻(大原本人也参加了这次战斗),故此109联队的官兵对此战的回忆颇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按照日军回忆,此战中国军队作战骁勇,守杨家山和定山的日军第十一中队遭到夜袭后损失惨重,共战死13名,失踪3名,负伤后死亡17名,卫生队收容50名。残余日军从杨家山上溃逃到长江岸边,夺船逃到位于彭泽的大队部,使日军后方出现混乱状态。中国军队并在定山布置炮兵阵地,以炮火切断长江。日军为增援安庆,必须打通这段水道,因此当即派军增援第十一中队,反击杨家山。大原信一是作为预备役步兵少尉被征集,从国内出发经上海和一批新兵于5月4日一起到达安庆的,当夜周围枪声阵阵,中国军队对安庆的反攻正在进行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该部所属109联队向他们发出了通报:“尔等所属之第三大队遭敌袭,正在激战中。”而后109联队便迅速收集从后方到来的新兵,将他们补充进部队,在其联队长的指挥下,乘船上溯仰攻杨家山。大原在5月5日船到东流(联队部所在地)时被任命为第九中队队附。他描述在反攻前看到中国军队已顺利占领杨家山原日军阵地,并挖掘战壕,可以从山下看到正凭高视下的中方官兵人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日军在野炮、迫击炮的掩护之下,发起攻山战斗,双方短兵相接,日军一度依靠火力优势夺回杨家山阵地。实际上他们并没占稳此地,第二天中国军队组织反攻,又将杨家山占领,双方展开了连续的拉锯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大原和我们提到的那封信的缘分,便是在第一次反攻得手后开始的。他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当时他随同大队本部沿着陡峭的山路向上攀登,到达山顶的时候,看到原来守在此山上的第十一中队日军官兵与中国军队官兵的尸体散乱交错于四周,在其中可见一具中国军队少校大队长——即营长的遗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在对这具遗体进行搜查时,他们发现这名中国军官在随身的皮夹藏有一封信,检查后可以判断,这封信来自于他的妻子——一名四川成都女子师范学校的女老师。中国军队在这一战中殊死奋战,连日军第120联队第二大队大队长川北少佐都在战斗中负伤。这些中国军人的视死如归连敌人都感到震动,故此大原的上司,日军109联队第三大队大队长三泽少佐感叹之余,决定写下一封信,向这位女士传达她丈夫的英勇及最后下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封信后来是通过上海的租界邮送的。三泽并下令在附近建立了这位张少校的墓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因是战争年代及年代久远,在杨家山与日寇反复争夺的川军146师作战情况记载不详,只能推测此战中如果真的牺牲了一个张营长,他应该是属于146师875团或876团的中级军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们也无从得知,那位成都的女教师是否真的收到了关于她丈夫的最后消息,得知后又会有怎样的悲伤。我们也无从得知,那封被一个中国军官贴身收藏的家书,里面又是怎样的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然而一个夜袭敌阵,宁死不退,连敌人都被感动,而又侠骨柔肠,将妻子的书信至死相携的中国军人形象已经跃然纸上。无数仁人志士为抗击侵略者献出年轻生命,他们是人子人父人夫,他们一样有对家的依恋,对亲人的挂牵,可是为了民族解放,舍小家为大家,侠骨柔情,令敌人也感慨纪念,真是英雄不死,永载史册,永垂不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