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摄于浙江。 江南第一家,又称郑义门,位于金华浦江县郑宅镇。居住此地郑氏家族,从南宋建炎初年(1127年)开始,至明天顺三年(1459年),合族共财同居15世,持续332年,鼎盛时三千多人同“锅”吃饭,从而享誉天下。 镇口牌坊群,共九坊。第一坊“江南第一家”,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洪武18年(1385)亲赐,旌表郑氏家族孝义家风。 第二坊“孝义门”,郑宅原叫仁义里,因郑氏家族孝义家风被历朝推崇,就改成孝义门,后来镇名也叫孝义门。 第三至第九座牌坊依次为:三朝旌表、有序、恩德、麟凤、取义成仁、礼部尚书、九世同居,展示郑氏同居深远文化内涵与历史信息。 白麟溪,穿镇而过,长10公里,溪上“十桥九闸”,两岸青砖黛瓦。 <p class="ql-block"> 崇义桥。元朗丞相脱脱亲书的“白麟溪”碑曾立于桥旁,现碑存放在郑氏宗祠内。</p> 郑氏宗祠,郑义门核心建筑,分为5进64间,兼具元、明、清三代建筑特色,有“千柱落地”、“不结蛛网”之称。<br> 第一进仪门,三开间厅堂式门厅,门外高悬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亲口御赐“江南第一家”牌匾,门头悬挂明张应槐进士题“敇旌孝义宗祠”匾。<br> 大门两侧白墙写有“耕”“读”“忠信孝悌”“礼义廉耻”。“耕”“读”两字最大,郑氏子孙恪守郑绮遗训,孝义为宗,耕读传家。 大门后长方形水塘,名“洁牲池”,四周以石栏杆保护。水塘一侧元代古柏,粗可合抱,枝若苍虬。 <p class="ql-block"> 第二进 “师俭堂”,匾为元朝宰相翰林周伯温题写,意在提醒郑氏子孙不忘节俭。</p> 门正中“孝义家”匾,明太祖朱元璋亲书,郑氏族人仿制,匾下正中木板镌刻“师俭堂训”,门两旁楹联:史官不用春秋笔,天子亲书孝义家。“师俭堂”是族中长辈对晚辈训诫、劝勉之地。 <p class="ql-block"> 前廊上悬古道照人、肩纲锡类、名登天府及浙东第一家、大宗伯、书林模楷、义风克绍、寻源守义等17块匾额。师俭堂很大,能容纳千人。</p> <p class="ql-block"> 五世祖郑德璋雕像。郑德璋(1244-1305),同居五世祖,咸淳末(1247)地方恶势力啸聚山林,德璋督子弟设防诱缚其首,擢升为青田县尉,故雕像为武将形象。</p> 穿厅,连接第二进与第三进。挂有4块匾。“和义”匾,元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徐源题赠,褒扬同居十一世祖郑琥的和义处世;“麟凤”匾,元皇太子问宣文阁鉴书博士郑深,家族同居之事,书“麟凤”二字以赐,取其同财共饮有若麟和凤。此外“贡元”“名震天朝”“有序堂”等匾,亦各有说法。 宋濂雕像。宋濂(1310 -1381),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五世祖郑德璋创办“东明精舍”教授本族子弟,宋濂主教席24年,使郑氏人才辈出。郑氏168条家规,经宋濂整理成为明典章制诰蓝本。郑氏崇敬宋濂,在本氏宗庙中立其塑像。 第三进“有序堂”,始建于南宋。堂内悬挂《郑氏规范》168条,涵盖家政管理、子孙教育、冠婚丧祭等方面,以“孝义”为内核,将伦理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为准则。 郑绮塑像。郑绮(1118-1193),提出“孝义立身、肃睦治家”,倡导“义居共炊”,被称为同居创始祖。 家族组织及管理分工。据《郑氏规范》载,家族管理成员有18种职务26人。管理者分工精细,职责明确,互相制约。专设一名监视,管理者可经众议罢免,另选贤能。郑氏家族管理井然有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会膳钟,敲钟开饭。 <p class="ql-block"> 听训鼓,敲鼓开讲。</p> 庭院九株古柏,粗可合抱,枝若苍虬,宋濂居郑义门时亲手所植。 过道。 “白麟溪”碑,元朗丞相脱脱题写,原立于崇义桥旁,为保护存放在郑氏宗祠。 第四进“孝友堂”,即拜厅,宗祠祭祀场所。毛传云:“善父母为孝,善兄弟为友”,“孝友”是说对父母长辈孝顺,对兄弟姐妹友爱,强调孝悌合家。 第五进“寝室”,正位供奉始迁祖郑淮,同居始祖郑绮、郑缊神像。神龛供奉同居列祖神位,自上而下,依世系之次序,分为九级。 厢房尊贤祠,陈列同居重要世祖画像。 郑淮,始迁祖,精通春秋,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率族人迁居浦江县。北宋靖康年饥荒,出卖田千亩赈灾,乡民感其义行,称其居所地为“仁义里”。 郑绮(1118-1193),郑淮之孙,同居始祖。提出“孝义立身、肃睦治家”,倡导“义居共炊”。临终前,召子孙于先祠,刺指血滴酒中,次第饮之,誓曰:“吾子孙有不孝悌,不同釜炊者,天实临殛之”,言讫而逝。子孙谨遵遗训,合食同居。 宋濂(1310 -1381),主“东明精舍” 教席24年,使郑氏人才辈出。<div> 郑德璋(1244-1305),同居五世祖,以礼法治家。创办“东明精舍”,聘请硕儒柳贯、吴菜、黄渭、宋濂等主讲,其后郑氏人才辈出。</div><div> 郑文融(1264-1353),主持家政,重视恢复古礼,首创《家范》五十八则。</div> 名镇朝野。至明洪武时期,郑氏家族更是得到朝廷垂青,出仕并被委以重任者四十七人,同居之名声震朝野。 烈女祠。张瑞(1258一1325),嫁患佝偻病的同居六世祖郑文嗣,为夫勤奉汤药三年使其康复。<div> 蒋恭人 (1551一1622),同居十五世郑崇岳妻,其婶早孀,蒋氏朝夕起居必与照顾,待其女如己出。</div> 石胜(生卒年不详),郑氏同居八世祖郑洪妻,郑洪因同官获罪受牵累,被逮卒于狱中,石氏绝食八日,自缢身亡。<div> 黄琇,(1330一1385),郑氏同居八世祖郑瀛妻,郑瀛患疽化脓,黄氏不顾脓臭扶携起卧六年,夫病逝黄氏矢志不再嫁。</div> 张逑(1554一1632),嫁郑氏同居十五世郑崇葑,未逾月夫病剧而亡,矢志守节,嫡母病痢,张氏割左股煎药而进,嫡母病愈。<div> 倪氏(1675一1733),同居二十世郑尔铭妻,夫病故,二十七岁倪氏赡养八十舅舅及二幼子,孝节无缺。</div> 昌三公祠。七世祖郑锐,昌字辈,排行三,称三昌公。昌三公祠原名眉寿堂,是郑义门专用于老人拜寿和婚嫁喜宴的场所。 昌三公祠又名老佛社。靖难之变,朱棣篡位,建文帝落难。时八世子弟郑洽为翰林侍诏,随帝避郑义门眉寿堂。邻人告密,官兵搜查,建文帝藏枯井,躲一难。后建文帝出家云游天下,路人认得先皇,惊呼万岁。先皇曰:“吾已出家,故称老佛”。郑氏为纪念建文帝,将眉寿堂改为老佛社,供奉建文帝老佛像。 建文帝避难图文。 天神阁,始建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一楼供奉关帝圣君,二楼供奉“天神天将”。元明交替,军阀混战,白宏猿、白卫猿兄弟武功高强起兵造反,兵败落难投郑义门。郑氏以礼相特,安顿家小。后白氏兄弟常往返京师,探得义门之事均提前速告,使郑氏避免几次灾祸。白氏兄弟亡故,郑氏建庙祭祀,谓其“天神天将”,故庙称天神阁。 昌七公祠,原名同心堂。同居七世祖郑铉,昌字辈排行老七,因此称昌七公。昌七公曾竭力避免郑义门毁于兵祸之乱,为纪念他,将同心堂更名为昌七公祠。 “一门尚义,九世同居”碑亭,位于昌七公祠旁。碑文为元朝翰林大学士月禄帖木耳承旨书写。郑氏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树碑建亭,用来垂训后人。 同心堂(昌七公祠),原是郑氏家族合食同居时,男人的会膳之所,女人则会膳于安贞堂。 会膳壁画。郑氏累世均财共产,击钟会於堂上,虽聚食几干人,以礼仪约束,融融相处。现如今,在郑宅虽不见合食共餐这一景象,但郑氏一族延续诸多食俗文化,依然每年举办“邻居节”。 《郑氏规范》十一条至二十条,规定家长首要任务:其一,率族众诵祖训并贯彻,确立子孙人格品质;其二,保全家业,确保产业公堂所有制,族众不置私产,奠定合食基础;其三,保证子孙饮食不匮乏。 “旌表孝义郑氏之门”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