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山门</p> <p class="ql-block"> 崔公祠位于涧西区辛店街道太后庄村中部偏东,由山门、耳房、大殿组成,为一完整院落。所有建筑均为硬山式砖木结构,板瓦覆顶,除大殿是面阔三间外,余均为面阔一间。山门为如意门,屋顶五脊六兽,装饰复杂,盘头部位有莲花、卷轴、花草等纹饰。门口一对石狮抱鼓石,形制大体相同,下为方形莲花须弥座,狮子呈蹲卧状,足下均踩踏绣球。门楼与大殿之间有青石条镶边的通道,大殿前有砖石砌筑的月台。</p><p class="ql-block"> 大殿坐北朝南,五架梁带前廊结构,檐柱柱础为下方座上扁形的青石质,檐檩和额枋之间有精美的寿桃、石榴等木雕。另额枋下还有卷草纹雀替。大殿南侧中间开一格扇门,门上方悬挂清咸丰六年(1856)“朝阳故家”匾额。大殿前廊下及院落内共有石碑五通,分别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崔叔乙祠堂记》、乾隆五十六年(1791)《大清洛邑十世祖崔公墓碑》、乾隆五十八年(1793)《崔氏创修书院碑记》及民国时期两通碑刻。</p><p class="ql-block"> 据石碑记载,崔公祠是清代中后期崔氏族人为奉祀崔氏鼻祖崔叔乙而建造的,距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大殿</p> <p class="ql-block">“朝阳故家”匾</p> <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我们先了解一下崔姓。</p><p class="ql-block"> 崔姓源自姜姓。炎帝生于姜水而姓姜。炎帝裔孙伯夷,号太岳,虞夏之际,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吕国,古城在今河南南阳西面。吕国历经了夏、商二朝,到商朝末,后裔吕尚,也称姜子牙、太公望,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大功,周初被封于齐,国都山东临淄,为周朝东部的重要诸侯国。太公之子丁公继位齐国,丁公的长子名季子,他不愿意做国王,让位于其弟叔乙,叔乙成为齐国的第三代国君。季子则食采于崔邑,古城在今山东章丘西北,其后遂以崔为氏。姜姓崔氏的历史有3000年,以姜子牙之孙季子为其始祖。</p><p class="ql-block"> 先秦时期,崔姓一直为齐国的卿大夫,活动在山东地区。秦汉时期,崔姓发展很快,成为河北地区的大族,以此为源地向四周播迁。崔姓自西汉至宋,官宦不绝。魏晋至唐初,按士族门第排姓氏,崔姓居首位,连国姓李氏也屈于其后,可见崔姓的辉煌。宋朝以后,崔姓分布更为广泛。明朝时期,崔姓大约有 35 万人,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苏、山东、山西、河北四省。 </p><p class="ql-block"> 当代崔姓的人口已达到420多万,为全国第五十八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4%。(以上内容,主要依据袁义达主编《中国姓氏•三百大姓--群体遗传与人口分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p><p class="ql-block"> 今存崔公祠院内的乾隆五十三年(1788)《崔叔乙祠堂记》碑文记载:“叔乙,崔氏之鼻祖,太公之后,丁公之子,固翩翩齐之佳公子也。乃辞位弗居,让国于其弟乙□,食采于崔,遂因以为氏,即今山东济南府朝阳县(今山东济南市章丘区)东南三十里,崔城是也”。其记载的崔氏鼻祖与袁义达先生所述崔姓起源不同。</p> <p class="ql-block">世系图</p> <p class="ql-block">太后庄</p> <p class="ql-block"> 崔公祠所在的太后庄,是一个有历史、有故事的古老村落。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洛阳县志》记载:“廷秋保三里,在县西南三十里。保内有三山村、苗家湾、滹沱村、太后庙……”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崔叔乙祠堂记》又载:“独洪武年间,迁民事举,道亨祖从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至河南河南府洛之西南,距城四十五里许,庄名太平,有熙皞风,乃卜居焉,世世相继,迄今四百有余年矣”。村中崔姓族人保留的清咸丰六年(1856)《崔氏家谱》序云:“大明初,始祖道亨,自洪洞迁洛,居于洛西太后庄。”由此可见,这个村落至迟在元末明初就已存在,有太后庙、太平庄、太后庄等多个名称。</p><p class="ql-block"> 太后庄,太后庄。那么,到底是哪个朝代哪位太后到过这里呢?有的传是东汉章帝的窦皇后与和帝的邓皇后,有的说是北魏时期的冯太后和胡太后,而村史馆的介绍说是西汉的薄太后。汉初刘邦妃薄姬曾到太平庄避难,后来,刘恒当了皇帝,薄姬成为太后,重赏当初避难帮助过她的人。薄太后死后,太平庄人感恩立庙,并改村名为太后庄。</p><p class="ql-block"> 时间到了明代洪武年间,崔道亨由山西洪洞迁至洛阳太后庄,落户生根,耕读传家,渐成村中大姓。崔氏族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开始动工修建祠堂,因款项筹集、人员变故等原因,工程时断时续,“至四十年(1775)……创修门楼、院墙。又积蓄十三年,约钱五十余千,至乾隆五十三年(1788)二月二十五日,内外油漆、金粧,共成厥事,前后共使费钱一百一十余千”。历时32年,费尽周折,终于建成了崔公祠。</p><p class="ql-block"> 又于乾隆五十八年(1793)建成占地二十多亩的太平书院,使其族人学子“入是院者,或通经典,或能文章,其小至于习字书、明律例,皆有以贵教化,而为圣天子之所选者,章章如是,不亦善乎?”可知崔家热心兴办教育,传播知识,培养人才。</p><p class="ql-block"> 崔公祠,风貌依旧,仿佛仍在讲述曾经过往的沧桑岁月。太后庄,焕然一新,已经迈入乡村振兴幸福美好的康庄大道。</p> <p class="ql-block">“河洛人文”图标(聂剑帆设计)</p> <p class="ql-block"> 除标注外(设计及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照片与文字,均为本人拍摄和撰写。如有不妥?敬请指正。欢迎传播,感谢有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于春斌(觉浅)</p><p class="ql-block"> 2025.8.2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