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 称:清 心</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32810016</p><p class="ql-block">文 图:清 心</p> <p class="ql-block"> 记得十二岁那年深秋的一个星期天,我和弟弟在后山发现一窝鸟蛋,兴冲冲地掏回家。父亲知道后,立刻带我回到原地。他指着树枝间焦急盘旋的母鸟说:"你看,它在求你不要伤害它的孩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羞愧地低下头。父亲没有责备我,而是从口袋里掏出一把小米,撒在鸟巢附近。"敬畏不是害怕,"他轻声说,"是明白每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道理。在生活中养成天不怕、地不怕的习惯往往是十分危险的,试想,如果一个人心中没有敬畏,行为不受约束,放纵心性,人性中的善很快就会消磨完,最终会酿成大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家的路上,父亲告诉我们:"对弱小者没有敬畏之心的人,终将被自己的狂妄反噬。"那时我还不太明白,但看着父亲肃穆的侧脸,心里涌起一种说不清的感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到家里,父亲叫我拿来纸和笔,写了一个甲骨文的“人”字,耐心地对我们讲解:“这个人字是躬身施礼的形象,表示敬畏上天,敬畏鬼神。古人借此字提醒后世,做人当怀敬畏之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多年后,当我读到"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时,忽然想起父亲将鸟蛋方放回鸟窝的背影,想起他撒向鸟巢的小米,引用说文解字和圣贤之言教育我们,用最朴素的方式,在我们心中种下了敬畏的种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我早已成了母亲。每当孩子问我为什么不能随意踩死蚂蚁,为什么要把迷路的小鸟放回巢里,我总会想起那个桂花飘香的秋夜。父亲教会我的,不仅是对生命的敬畏,更是一种面对世界的态度——谦卑而庄重,如同甲骨文中那个躬身施礼的"人"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增广贤文》中说:“举头三尺有神明。”明朝学者方孝孺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敬畏绝不是畏惧、懦弱,而是一种理性自觉,表现为对自然法则、客观规律、法纪、规矩、道德及公义等的敬重和畏惧。在生活的广阔舞台上,风险如同暗流涌动,唯有让敬畏成为心灵的灯塔,方能引领我们稳健前行,于风雨飘摇中不失方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论涉足何方,从事何业,心中常怀敬畏,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修行。这既是一种洞察世事、明辨是非的智慧展现,也是人格修养中一抹亮丽的道德光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总而言之,学会敬畏,即学会以一颗谦卑之心去尊重世间万物,以珍惜之情去呵护每一份拥有,以感恩之态去回报所有助益。这不仅是对外界的一种态度,更是自我提升与完善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个推崇"无所畏惧"的时代,我越发感激父亲当年的教诲。敬畏不是怯懦,而是一种更深沉的勇气,是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智慧。就像父亲说的,一个对生命、对自然、对规则毫无敬畏之心的人,就像没有根的树,再高大也终将倾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当秋风起,桂花香飘满院子时,我总会想起那窝鸟蛋,想起父亲肃穆的面容。这些记忆如同古老的青铜器,在时光的打磨下愈发清晰明亮,提醒着我:敬畏,是一切美德的根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