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兹古邑与京剧鼻祖 ‍——阅读中国(375)‍总465

Gechangyong

<p class="ql-block"> 鸠兹古邑与京剧鼻祖</p><p class="ql-block"> 葛昌永</p><p class="ql-block"> 大别山,是英雄之山,也是人才之山。历史上,这里诞生了多少风云人物。"山中飞出金凤凰",这里飞出了许许多多金凤凰。</p> <p class="ql-block"> 今日,在下来到大别山深外罗田九资河,这个山中明星小镇,地处鄂皖两省交界处,古香古色,是个自然与人文底蕴双双丰厚之地,坐落在大别山主峰天堂寨下,笔架山的雄姿像长空中展翅欲飞的雄鹰,成为古镇永恒之背景。天上白云、眼前青山,脚下绿水,还有傍水而建的婀娜多姿的明清及当代建筑,以亮丽的徽式风格为主调,既统一又姿态各异。</p> <p class="ql-block"> 好山好水,必出奇迹。果然,这里是京剧鼻祖余三胜的故乡,因为余三胜及其家族(其子余紫云、其孙余叔岩)在京剧史上的卓越贡献而被誉为“京剧重要发源地"。现已成为京剧文化传承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特色小镇。</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余三胜,1802年出生于此地七娘山村,一生坎坷,却对戏曲艺术不懈追求。他徽班出身,精通文墨,口才便捷,常自创新腔,在汉调皮黄和徽戏二黄腔调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艺术特点,创造出抑扬婉转、流畅动听的京剧唱腔,丰富了京剧演唱的声音色彩,加强了京剧唱腔的旋律,如京剧中的二黄反调,均创自余三胜。他不仅将徽、汉二腔融于一炉,创制出旋律丰富具有独特风格的京剧唱腔,在舞台语言的字音、声调上,也将汉戏的语言特色与北京的语言特点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能使北京观众听懂,又不失京剧风格特点的字音、声调。他的表演很细腻,注意刻画人物的感情、神态。艺术地位清道光、咸丰年间,与程长庚、张二奎并称老生三杰、梨园三鼎甲。其子余紫云,是“同光名伶十三绝”之一。其孙余叔岩为京剧“余派”老生创始人。他们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于是,您如今若进入九资镇,这里为纪念余三胜设有三胜大道,三胜广场、三胜桥,三胜茶楼、三胜剧院、广场上塑有余三胜脽像,七娘山上有余三胜纪念馆。还有长篇叙事诗配合着简笔壁画,述说着这个小镇与"国剧"京剧千丝万缕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九资河之名,从古老的“鸠兹”或“鸠鹚”演变而来,据《左传》载,公元前570年,“楚子重伐吴,克鸠鹚”(即鸠兹),春秋战国时此地曾为“鸠鹚国”或“鸠兹邑,今山门有"鸠兹古邑牌坊。镇子沿河而筑,青石板路光滑如鉴,徽派楼阁栉比,马头墙错落,雕梁映波光。入夜灯火粲然,行浸式光影演绎《梦回鸠兹》中:渔夫夜捕、浣女溪歌、鸬鹚竹筏,再现古国烟火;梨园京韵悠扬,风雨桥横跨两岸,亭台飞檐,游者凭栏听水,恍若隔世。 更有天堂湖,云天一色,水光滟溢,傍晚吹着晚风,于岸上踏歌,情致何极!至若吊锅老米酒,腊肉焖于篝火,香溢街肆,俚语云:“老米酒、蔸子火,除了皇帝就是我”,酣畅之乐,足忘尘忧。 </p> <p class="ql-block">  于是,有诗《初秋游鸠兹古邑》</p><p class="ql-block">鸠兹楚塞深, 霜桕映清浔。 </p><p class="ql-block">古邑夜摇梦, 天堂峰锁云。 </p><p class="ql-block">弦歌浣夜月, 徽瓦炊晨音。 </p><p class="ql-block">京剧余三胜, 绕梁入壑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