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教师节 弘强国志2025】②以教育之名,赴一场温暖的远行

滇中一先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昵称:滇中一先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52820298</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片:致谢王德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音乐:致谢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eztnq4?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52820298" target="_blank"><b>网页链接</b></a><b>心境的颜色《从个体出发——践行“有高度、有宽度、有厚度、有温度”的教育,在路上》</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九月的风,总带着几分特殊的温柔。它拂过窗明几净的教室,掠过讲台上泛黄的教案,也吹进无数人关于“老师”的记忆里。在这个被敬意填满的季节,当我们谈论“师者风采”,总有一些身影会穿透时光,成为照亮教育之路的星辰。王德增老师,便是其中一颗——他用“四有”教育的实践,在平凡的教育田野上,种出了最动人的风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读王老师的《从个体出发——践行“有高度、有宽度、有厚度、有温度”的教育,在路上》,像捧着一杯温热的茶,初品是教育智慧的清冽,再品是师者情怀的醇厚。这篇文章里没有惊天动地的誓言,却藏着无数教育者最珍贵的初心:以“四有”为尺,丈量每个学生的成长;从“个体出发”,守护每个生命的独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一、“四有”教育:一线教师的行动指南与实践智慧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老师的文字,从不是悬浮的理论,而是能落地生根的“教育种子”。</p><p class="ql-block"><b>1. “有高度”:在分数之外,种下远方的种子</b></p><p class="ql-block">孙芸的故事总让人眼眶发热。当多数人盯着她“一般的成绩”时,王老师却走进微山湖的渔家船屋,看到了这个女孩眼里藏着的光——她在班级活动中总是最积极,只是家庭的困顿像层薄雾,遮住了她对未来的想象。于是,他不讲大道理,只说自己“渔村出身、发奋学习”的经历,用最朴素的“现身说法”,让“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像颗种子落进孩子心里。</p><p class="ql-block">这便是教育的“高度”:不困于当下的试卷分数,而是做学生精神世界的“引路人”。在“内卷”焦虑像潮水般涌来的今天,这份“跳出成绩看成长”的清醒,恰是班主任最珍贵的铠甲——它能帮孩子拨开迷雾,看清教育不是升学的跳板,而是让人生拥有更多可能的翅膀。</p><p class="ql-block"><b>2. “有宽度”:让学习,在生活的土壤里开花</b></p><p class="ql-block">王次正兄弟的“黄山攻略”,是教育“宽度”最生动的注脚。11岁和7岁的孩子,在爷爷的引导下规划行程:算预算是数学,查路线是地理,了解景点文化是历史,用导航是科技……学习不再是课本里的铅字,而成了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乐趣。</p><p class="ql-block">这给班主任们提了个醒:我们不必困守在学科的“孤岛”里。一次班级活动策划,一场社区服务调研,甚至一次节日布置,都能成为跨学科学习的舞台。当知识走出教室,与生活撞个满怀,孩子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的智慧——这正是新课程改革呼唤的“核心素养”。</p><p class="ql-block"><b>3. “有厚度”:让文化的根,扎进心灵深处</b></p><p class="ql-block">王老师讲孟子,从不是让学生死记“舍生取义”的句子,而是引导他们思考:两千年前的“大丈夫精神”,在今天如何成为人格的脊梁?“民本思想”在当代社会有怎样的回响?这些提问像把钥匙,打开了经典与现实之间的门。</p><p class="ql-block">更难得的是他教给学生的反思习惯:“为什么?”“还有其他可能吗?”“我学到了什么?”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这样的“深度思维”训练,是对抗浮躁的良药。班主任的晨读课、班会时间,若能多些这样的追问,学生心中便会慢慢长出文化的根、思想的骨。</p><p class="ql-block"><b>4. “有温度”:教育的底色,是看得见的温柔</b></p><p class="ql-block">“一句问候、一个眼神、耐心倾听”,王老师笔下的这些细节,藏着教育最动人的模样。他提醒家长“无论怎样,爸爸妈妈都爱你”,其实也是在告诉每个教育者:教育的温度,就藏在对学生的无条件接纳里。</p><p class="ql-block">当学生考试失利时,不是指责而是说“我们一起找找原因”;当孩子情绪低落时,不是忽视而是蹲下来问“愿意和我说说吗”——这些微小的瞬间,恰是班主任能给予的最坚实的支撑。在冰冷的评价体系之外,这份温柔,是学生心灵最温暖的港湾。</p><p class="ql-block"><br></p> 二、“从个体出发”:教育最本真的模样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老师的文章反复强调“从个体出发”,这四个字,是“四有”教育的根。</p><p class="ql-block">孙芸的引导,基于她“入学晚、家庭困难却积极开朗”的特点;王次正兄弟的项目,贴合他们“想去黄山、有爷爷陪伴”的实际。这让我想起陶行知先生的“因材施教”——教育从不是批量生产,而是看见每个学生的独特:他的家庭、他的兴趣、他的困惑,然后用最适合的方式,陪他慢慢长大。</p><p class="ql-block">班主任的工作,说到底就是“看见人”。家访时多坐一会儿,聊天时多听几句,观察时多留心一点,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世界。避免“一刀切”的要求,尊重“不一样”的成长节奏,这或许是教育最朴素,也最艰难的坚守。</p><p class="ql-block"><br></p> 三、在当下教育里,做一束清醒的光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唯分数”的喧嚣中,王老师的实践像一股清流。他让我们看见:教育可以不那么功利,教师可以不只是“教书匠”。</p><p class="ql-block">他是视野开阔的引导者,帮学生看向远方;是学科融合的设计师,让学习回归生活;是文化深厚的智者,带学生触摸传统;是温柔的陪伴者,给学生心灵的慰藉。这样的教育,恰呼应了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首先要成为“完整的人”。</p><p class="ql-block">更动人的是他对家校协同的重视。家访时的真诚建议,项目中对家庭资源的善用,都在告诉我们:教育从不是学校的“单打独斗”,而是家校社拧成一股绳的温暖接力。班主任作为这根绳子的“打结人”,连接起家庭的爱与学校的责任,才能给学生最坚实的托举。</p><p class="ql-block"><br></p> 四、致敬:那个躬身前行的身影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德增老师让我想起一句话:“教育者,是举着火把赶路的人。”</p><p class="ql-block">他会钻进微山湖的船屋家访,在渔民的讲述里读懂教育的困境;他会在“三湖论坛”里与同行碰撞思想,让实践的火花照亮更多人;他会把自己的思考写成文字,像播种一样撒向教育的田野。他不是站在云端的“教育家”,而是扎根泥土的“耕耘者”——用脚步丈量教育的土地,用心灵感受学生的成长,用行动诠释“忠诚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深意。</p><p class="ql-block">让我们,带着这份光继续前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反复品读,收获满满,感动不已,敬佩不已!合上电脑的那一刻我不禁感慨,王老师的“四有”教育,不正是对“师者风采”最好的注解吗?有高度,是忠诚于教育的初心;有宽度,是拥抱变革的智慧;有厚度,是传承文化的担当;有温度,是关爱学生的情怀。</p><p class="ql-block">他让我们相信:教育或许有困境,但总有像他这样的人,带着热爱与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写下不凡。他们用日复一日的付出,诠释着“教育家精神”的真谛——不是惊天伟业,而是把每个学生放在心上,把教育的责任扛在肩上。</p><p class="ql-block">这个九月,让我们以王德增老师为镜,也做那个举着火把的人。在自己的教室里,用“四有”的标尺衡量教育的每一天,用“从个体出发”的真诚对待每个学生。因为我们知道,教育最美的风景,从来都在那些躬身前行的身影里;而对师者最好的致敬,便是活成他们的模样,让教育的光,照亮更多孩子的远方。</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esklpsc" target="_blank">教师交流园地盛大推出:💐💐【迎教师节 弘强国志2025】共话新时代教育家精神💐💐有奖征文讨论交流活动</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