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1日 <p class="ql-block"> 2021年5月,我随亲友到云南旅游,途经海曼海村。经导游介绍,到这个村一游。当时这个村的知名度并不高,但热带果树、荗密花草掩映着的竹楼,却令我记忆犹新,至今难以忘怀。</p> <p class="ql-block"> 曼海村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罕镇,是典型的傣族聚居村落。北靠橄榄坝,南邻澜沧江支流。村里保留着傣族传统干栏式竹楼建筑群。干栏式竹楼以“天人合一”为理论,融合自然智慧与人文匠心,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竹楼以当地盛产的大青竹为骨架,辅以木材加固,墙体釆用竹篾编织而成。底层由20一24根方形木柱支撑。方形棱角设计可防毒蛇攀爬。柱基常用石墩或混凝土,既稳固又防潮。竹楼呈方形,分上、下两层:底层四面无墙,通风透气,用于饲养牲畜、堆放农具或人停放车辆。上层楼梯相接,布局遵循“前廊、堂屋、卧室”顺序,前廊为开放式空间,设竹制桌椅,供休息、待客及妇女纺织;堂屋中央铺设大块竹蓆,灶房置于一个侧,是烹饪、家庭集会之地;卧室以竹篱分隔,仅容家人居住。屋顶采用人字形陡坡设计,利于雨水倾泻。</p><p class="ql-block"> 顶梁柱被视为“坠落之柱”,裹以红绸子,象征守护家人平安,禁止倚靠或堆放杂物。横梁雕刻常见卷草纹、莲花纹等佛教元素。官家竹楼屋脊饰有火焰状陶饰,彰显身份等级。前廊与晒台伸出的空间,既满足晾晒盥洗等生活需求,又以竹制围栏装饰,形成通透轻盈的视觉效果。竹楼选址多为依山傍水,周围遍植凤尾竹、槟榔、芒果等植物,形成绿荫掩映的生态群落。随着时代发展,部分竹楼在保持传统外观的基础上,釆用混凝土基础,金属或玻璃屋顶,提升稳固性和舒适度,实现传统体制十现代功能和谐统一。承载着“人宅相扶,感通天地”的哲学思想,成为民族文化的活态载体。</p> <p class="ql-block"> 曼海佛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风格和结构特点根植于傣族传统文化与南佛教文化的深度融合,是傣族“以佛为尊”的信仰体系、湿热气候适性智慧与跨境文化交融的物化表达。其重檐屋顶的层级秩序、干栏木构的生态智慧、多元符号的共生共存,共同构建了“神圣空间”与“世俗生活”的统一场域。其作为傣族文化基因库与当代社会适应样本的价值值得深入研究。</p><p class="ql-block"> 曼海佛寺的屋面从中心向两面依次降低高度,形成三层重叠的坡面,既增强了排水功能,又通过起伏的轮廓营造庄重的仪式感。正脊中央立有华盖式小塔,象征着佛教的至高境界;脊角铈以吉祥鸟雕塑,翘首欲飞的姿态寓意佛法的灵动与永恆。</p><p class="ql-block"> 曼海佛寺不仅是宗教场所,也是传统教育中心。傣族男孩历史上需入寺学习傣文、佛经及礼仪,但现在学校教育普及,入教学习人数减少,佛寺更多承担文化传承功能。部分青年更关注佛教的伦理价值,而非严格的修行戒律。</p> <p class="ql-block"> 曼海村经济以农业为主,辅以乡村旅游。橡胶种植是主要收入来源,全村橡胶种植面积达2782亩。2010年占经济总收入的76、01%。曼海村还盛产芒果、菠萝蜜、香蕉等多种热带水果。芒果品种丰富,有果肉细腻、香甜多汁的贵妃芒,还有个头大、纤维少的金煌芒。这些水果,不仅满足了当地居民的需求,还成为对外销售的重要农产品,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p><p class="ql-block"> 曼海村还依托橄榄坝傣族风景区的辐射效应,村民将闲置的房屋改为民宿,提供傣族饮食、手工艺体验等服务。2024年,村内新增6家特色民宿,客房28间,年接待游客超过5000人次。</p> 热带的树木、花草 <p class="ql-block"> 曼海村村民劳作、生活、休闲的老人、妇女和孩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