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悠悠话庙山

瞭望

<p class="ql-block">  到临朐柳山镇探寻朱虚故城,意外发现,路标上标志着附近还有一处庙山遗址。我们便按导航寻找,七转八转,终于在庙山村的流苏广场西侧,找到了庙山遗址的标志牌。庙山遗址年代为三千多年的龙山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至汉。临朐庙山遗址位于山东省临朐县柳山镇庙山村西,历史背景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至汉代,文化层厚1-3米,2013年,庙山遗址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庙山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龙山文化时期的文物,包括陶片、兽骨、石斧、石铲、石刀和石锛等,还发现了白陶、褐陶鬶残片、鬶把、鬶足以及磨光的陶杯等陶器,也发现了金鼎和汉瓦等文物。庙山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和汉代文物,展示了龙山文化以及后续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迁。见证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类活动和文化传承。对于研究龙山文化及后续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庙山村,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古老村落,隶属于山东省临朐县柳山镇,座落于临朐三大宝地之一的庙山盆地内,位于柳(山)高(崖)公路西侧,村东、西、北是平原洼地,土质肥沃,村南边、西边有沙土丘岭,附近村民俗称“南岭”、“西岭”,秀丽的英山河由北向东南,环绕庙山村半圈,缓缓向东南流去。</p><p class="ql-block"> 元朝末年,张氏二公自河北省东光县徙居汶河岸窝铺村,明朝永乐年间,有一支看上英山河畔山清水秀,土地肥沃,遂迁此立村,因其村东南麓有苗山子,初取村名“苗山”,后徐、王、李、任等诸姓相继迁居此地,村人自古有尚武传统,崇拜三国关云长,明朝万历年间在村西建有关帝庙,祭拜关帝,庙三间出厦,内塑有关公、关平、周仓神像。村人崇尚关公之忠义,故村人以忠厚仁义闻名乡野,村名也改为“庙山”。</p><p class="ql-block"> 庙山村古韵悠悠,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远近闻名的历史文化名村,自明清至今,屡次设乡、社。明清即设私塾,民国设村级小学。1948年解放设立初级小学,1951年成立完小,1969年在原来完小的基础上成立了庙山联中,学生遍及周围十几个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里成立剧团,以“四平调”“周姑戏”等剧种为主。</p>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庙山村栽植有明朝时期的流苏树两株,已有六七百年树龄,是传承孝道、崇文尚武的历史见证,也是柳山流苏文化艺术节的溯源根脉。</p><p class="ql-block"> 流苏,农历四月中旬开花,白花满枝,远望洁白如雪,故称为“四月雪”。两株流苏树,东西相距十余米,高二十几米,东西冠幅四十余米,南北三十米,形成近千平方的浓荫。据传说原来是三棵流苏树,张祖二公将三棵树苗自河北带至山东,最初是盆景,传至族人张闳音家中,其子张化禄,是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眼疾医生,酷爱此流苏,对三棵流苏盆景,精心修剪,细致呵护,生长的枝叶茂盛,精致优雅,姿态自如,玲珑潇洒,充满生机,人见人爱。张化露去世后,家人为寄托哀思,就把三株流苏盆景移栽到老人墓前,让他们日夜守护着自己的主人。几百年过去了,主人的坟墓已不知所踪,勤勉的千年流苏却依然忠实的守护着主人的家园。在日寇侵华时,1943年春,伪军(汉奸)临朐县清乡大队潘树勋部派营长刘春煦带兵驻扎庙山,在村前设立营部。抓民工、拆民房、修碉堡、挖壕沟、催粮逼款、掳掠妇女,枪杀百姓,弄得民不聊生。汉奸刘春煦盘踞庙山两年,枪杀无辜村民多人,逼得百姓奔走他乡逃难。就连三棵流苏中的树干挺直的一棵,被日伪汉奸伐去修了炮楼,现在的两株“流苏”,树龄已有六七百余年。每年农历四月份,两株流苏树花开满枝,洁白如雪,树影婆娑,冠如华盖,蔚为壮观。千年流苏,见证历史,传承孝道,弘扬文化,寄寓希望。</p> <p class="ql-block">  庙山村的明朝流苏树已有600多年树龄,是传承孝道、崇文尚武的历史见证,也是柳山流苏文化艺术节的溯源根脉。“柳山流苏的传说”“庙山低攻拳”是本村的两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村两项非遗,不止全县唯一,也是全省唯一,令人称奇。</p><p class="ql-block"> 古树见证历史,传承孝道,弘扬文化。流苏,农历四月中旬开花,白花满枝,远望洁白如雪,故称为“四月雪”。两株流苏树,东西相距十余米,高二十几米,东西冠幅四十余米,南北三十米,形成近千平方的浓荫。据传说原来是三棵流苏树,张祖二公将三棵树苗自河北带至山东,最初是盆景,传至族人张闳音家中,其子张化禄,是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眼疾医生,酷爱此花,对三棵流苏盆景,精心修剪,细致养护,生长的枝叶茂盛,精致优雅,姿态自如,玲珑潇洒,充满生机,人见人爱。张化露去世后,家人为寄托哀思,就把三株流苏盆景移栽到老人墓前,让他们日夜守护着自己的主人。</p><p class="ql-block"> </p> 庙山村民多才多艺,自古崇德尚武传统,流传着“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男女老少都有一手”之说。先后出现武举人、武生六人,文举一人,监生、庠生46名,现在几百人在外从政经商。<br>  明万历年间,张居常中武举人,被封为戌边将领,后又出了六名武生。在清朝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又请到一名拳师,名叫张崔,青州郑母人,祖籍安丘兵马营,是保窦景燕知府两坐沧州府的武林高手,有“神拳张崔”之称,时年张崔三十九岁,来庙山传艺。【青州府志】记载:太学生张怀英,庙山人,清咸丰十年,皖寇侵犯临朐,张怀英率众于穆陵关击败贼寇,保住县境安全,知县上奏朝廷,授五品顶戴。<br>  村里所习武功叫“抵功拳”是少林寺著名的传统拳法——少林内家拳。分徒手和器械两大部。张崔之后已传至五代,代表人物有:第一代张印川,第二代张安田,第三代张龙池,第四代张天圣,第五代张程淳,出生于1965年。每代都有上百人甚至几百人学练抵功拳艺,先后从武者达五、六百人。其中涌现出很多德艺双馨的佼佼者。现第五代传人张程淳成立了“圣武门”武校,使得庙山武功可以代代相传。<br>  “柳山流苏的传说”“庙山低攻拳”是本村的两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村两项非遗,不只是全县唯一,也是全省唯一,令人称奇。现庙山村有秧歌队、舞蹈队、书画社、抵功拳武术队等,逢年过节都有演出活动,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br>美丽富庶的庙山,虽历经沧桑岁月,但古老的文明,灿烂的文化,依然闪耀着绚丽的光彩,庙山正以崭新的面貌,宽阔的胸怀,迎接新的历史时代! <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