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张善斌</p><p class="ql-block"> 唐太宗热爱书法艺术,更爱收藏书法作品,对王羲之书法推崇备至,尤其是对《兰亭序》的痴迷,达到了近乎疯狂的程度。</p><p class="ql-block"> 王羲之,东晋时期的大书法家,其书法风格飘逸潇洒,自然天成,被后世誉为“书圣”。《兰亭序》更是他的代表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p><p class="ql-block"> 唐太宗对王羲之情有独钟,下诏在天下广泛搜寻王羲之的真迹。这一举动,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导致王羲之的真迹在民间逐渐失传。</p><p class="ql-block"> 然而,即便如此,唐太宗仍未得到《兰亭序》的真迹,这让他郁郁寡欢,茶饭不思。后来,他听说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流传到其七代孙高僧智永手里。智永圆寂后,《兰亭序》传到他的大徒弟辨才手里。唐太宗仿佛看到了希望,曾三次诏辨才进宫,欲重金收购《兰亭序》。辨才深知这件宝物的珍贵,不想交给朝廷,便谎称历经战乱,真迹已经遗失。</p><p class="ql-block">唐太宗对此也无可奈何,但他对《兰亭序》始终念念不忘。丞相房玄龄向唐太宗推荐足智多谋的监察御史萧翼,让他想办法找到《兰亭序》。</p> <p class="ql-block">萧翼深知强逼不行,只能智取。他精心策划,化装成卖茧商人,假称来自山东,路过会稽(今浙江绍兴),投宿于永欣寺。为了接近辨才,萧翼可谓煞费苦心,他极力与辨才套近乎,谈诗、论画、下棋、评书,终日高谈阔论。辨才见萧翼谈吐不凡,知识渊博,以为遇上了知音,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时常与萧翼侃侃而谈,以至通宵达旦。久而久之,辨才放松了警惕,和萧翼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p><p class="ql-block"> 萧翼见时机成熟,便带来几帖王羲之的墨迹,在辨才面前卖弄,声称自己收藏的都是稀世珍品。这一下,说得辨才心里有些发痒,情不自禁地吐露了真情,道出了智永先师把家传的王羲之《兰亭序》真迹传给了他,那才是举世无双的珍品呢!</p><p class="ql-block"> 萧翼听后,心中暗喜,但表面上却大笑道:“《兰亭序》早已失散,你是胡吹的吧。”辨才耐不住激将,有一天终于横下心,命小和尚爬上房梁,取出一个铁匣子,兴冲冲地把铁匣打开,向萧翼展示出那秘而不宣的《兰亭序》真迹。萧翼故意说是摹本,与其争论不休,并将自己带来的墨迹与之放在一起对比。有一天,萧翼趁辨才有事外出,便借故去取东西,将放在几案上一比雌雄的几件墨迹,连同《兰亭序》一并拿走。</p><p class="ql-block"> 萧翼得到了《兰亭序》,便命人去传诏辨才。辨才见昔日的商人,骤然变成了御史大人,心里直犯嘀咕。当他看到萧翼取出诏书后,顿时瞠目结舌,追悔莫及。但此时,一切已成定局,唐太宗终于如愿以偿地得到了《兰亭序》。</p><p class="ql-block"> 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爱不释手。他将《兰亭序》一直置于枕边,经常半夜把烛临摹,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如此钟爱一个书法家,在历代帝王中唐太宗是唯一的存在,他命弘文馆拓书名手冯承素以及虞世南、褚遂良诸人钩摹数本副本,分赐亲贵近臣。令唐高宗李治在他死后把《兰亭序》真迹作陪葬品下葬于昭陵。唐太宗驾崩后,唐高宗李治依照唐太宗的遗诏,将《兰亭序》真迹随葬昭陵。</p><p class="ql-block"> 《兰亭序》真迹是否随葬于昭陵,宋代蔡挺在跋文中说:《兰亭序》偕葬时,为唐太宗的姐妹用伪本调换,真迹留存人间。此后《兰亭》真迹消息便杳如黄鹤,下落不明。但也有人认为,《兰亭序》真迹所以未见天日,是被也很爱好书法的唐高宗李治暗中留下,掉了包把复制摹本随葬昭陵。真迹被唐高宗李治和同样爱好书法的皇后武则天共同据有,在武则天死后被带进了乾陵墓室。</p><p class="ql-block"> 《兰亭序》真迹去向究竟如何,成为千百年来争论不休的一个历史文化之谜。2002年和2003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分两次对昭陵进行了部分挖掘,没有发现《兰亭序》,究竟真相如何,恐怕要等到考古学者完成昭陵和乾陵的挖掘后才会真相大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