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行(四)——游上海复旦大学

信凤

<p class="ql-block">复旦大学是中国教育部直属、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A类),位于上海市,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以综合性、研究型为特色,位列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复旦大学始创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校名取自《尚书大传》"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由教育家马相伯创办。1917年定名为复旦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后成为文理综合性大学。2000年与原上海医科大学(前身为1927年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合并,形成多学科协同发展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来到上海,观游复旦大学是孩子们最期待的事。不是人人可入校内哟,要网上提前三天预约呀,且很难抢到名额。女儿只好求助于校内人员,利用他们的邀请码才能预约到。每人被收取120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11日,我们按预约时间10点半提前了半小时到达复旦大学校门口。夏日炎炎,热啊!我们只好躲进校外的超市。只见超市的商品很多都印刻了“复旦大学”四个字,好吸引人啊。我也挺想买的,孩子们在买买买。很多和我们一样在等候入校的游客也在买买买。服务员好忙啊,忙于收银。</p> <p class="ql-block">终于等到预约时间了,工作人员在验大人的身份证进门,当验到一位没有提前三天预约的游客时,被请出队伍了。好严格啊,一定得预约哟。</p> <p class="ql-block">走进校内,仿佛来到了公园。举目四望都是林荫大道。校门的正前方立着毛爷爷的雕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复旦大学毛爷爷雕像位于邯郸校区正门内侧,是校园地标性建筑。该雕像由复旦师生建造,于1967年8月5日竣工,主体高7.1米(象征中共七一建党日),总高12.26米(象征毛主席生日12月26日)。雕像中的毛爷爷身穿军大衣、背手站立,气势雄伟,见证了复旦学子的成长与毕业。 </p> <p class="ql-block">与预约人接头,她约了三个家庭。除了我们家四人外还有另外两对母女,组成一个8人团。她就是我们的导游了,导游讲话小声,一路下来,我只顾拍照了,没有听到她说的很多内容。有些惋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导游首先带着我们往燕园走,沿途草坪中立着新中国诞生后复且大学首任校长陈望道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陈望道(1891-1977),浙江义乌人,我国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先驱,著名的爱国人士,杰出的教育家和语言学家。他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第一部中文全译本,参与了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他一生迫求民主、科学、进步,是我国新文化运动史,特别是语文革新运动史上的倡行者。他是新中国诞生后复且大学首任校长,为弘扬教育事业、培育栋梁之材,树立优良学风、倡导学术研究、爱护复旦师生而倾注了毕生心血。</p> <p class="ql-block">燕园到了。</p><p class="ql-block">‌复旦大学燕园‌是邯郸校区内一处兼具江南园林风貌与校史记忆的景观,原为1935年购得的私家园林,因刘禹锡诗句得名,现为师生休憩与毕业取景的热门场所。</p> <p class="ql-block">燕园原为20世纪30年代王、谢两姓富商的私家园林,1934年由复旦大学校董会决议购入,次年完成交易。其名称源自刘禹锡《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既隐喻园林易主的历史变迁,也体现文化诗意。‌‌</p> <p class="ql-block">园内保留假山瀑布、金鱼池(原走马塘活水遗迹)、世纪钟亭等景观,融合历史元素与现代休憩功能。‌‌</p> <p class="ql-block">小桥流水,鱼翔浅底。绿意盎然,诗情画意。</p> <p class="ql-block">民主广场</p><p class="ql-block">燕园草坪是解放前复旦进步师生为反抗反动当局开展斗争时集会演讲之所,也是学生罢课、示威游行集队出发的场地。故有“民主广场”之称。</p> <p class="ql-block">马锦明楼后侧。</p> <p class="ql-block">马锦明楼是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内一栋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目前主要作为‌复旦大学北欧中心‌使用。</p> <p class="ql-block">世纪钟,由复旦大学全体在校学生于1999年12月31日敬铸。现为燕园内著名打卡点之一。</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我们走出了美丽的燕元,来到了老校门。瞧,这燕园的门这么漂亮,应该是以前的正门吧。</p> <p class="ql-block">听说以前大家就是从这老校门进出的。</p> <p class="ql-block">艺术馆。</p> <p class="ql-block">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旧址。</p> <p class="ql-block">走在相柏路上。</p> <p class="ql-block">相辉堂,复旦大学校园内最具历史意义的建筑,是复旦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其命名来源于马相伯和李登辉两位先生的名字,马相伯是复旦大学的创始人,李登辉是复旦的重要建设者,相辉堂是对他俩永恒的纪念,相辉堂见证了复旦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p> <p class="ql-block">蔡冠深人文馆是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内的一座历史建筑,现为复旦大学博物馆的一部分,兼具文物展览与学术活动功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蔡冠深人文馆原名景莱堂,始建于1925年,最初为心理学院附属实验中学的宿舍,采用宫殿式三层砖墙结构。抗战期间受损后于2005年经校友捐资修复,并更名为现名。建筑风格为白墙青砖、朱栏乌檐的古朴中式设计,现位于校园西北角,紧邻相辉堂。</p> <p class="ql-block">此铜像位于子彬学院前草坪西南角,为纪念数学家苏步青设立,由雕塑家严友人创作,2012年9月23日正式揭幕。</p> <p class="ql-block">复旦大学吕志和楼(原子彬院)是校内具有百年历史的标志性建筑,由香港实业家吕志和捐资修缮,现为融合历史底蕴与现代功能的学术文化空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吕志和楼原名‌子彬院‌,始建于1925年,由旅沪实业家郭子彬捐资、著名建筑师亨利·墨菲设计,因白色外墙与古典柱廊风格被誉为“小白宫”。建筑最初为复旦大学心理学院所在地,曾以“远东第一心理学院”闻名,后历经战火保存完好,2004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第四教学楼</p> <p class="ql-block">兴业光学楼</p> <p class="ql-block">校训石碑:</p><p class="ql-block">“思近而问切 志笃而学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子张》,原文为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八个字由复旦公学创始人马相伯于1915年校庆十周年时选定,并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校训解读</p><p class="ql-block">博学而笃志‌:强调广泛学习并坚定志向,体现学术追求与理想坚守的结合。</p><p class="ql-block">‌切问而近思‌:倡导深入提问并联系实际思考,反映治学方法中的批判性与实践性。‌‌</p> <p class="ql-block">化学楼,掩映在绿意中。</p> <p class="ql-block">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p> <p class="ql-block">智库楼(复旦发展研究院)</p> <p class="ql-block">这尊雕塑颇有创意,愿学者们皆有“驴背思诗”的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驴背诗思”是置于复旦大学光华双塔楼西侧的一座雕塑,是著名雕塑大师袁晓岑先生的得意之作,捐赠方送给哲学学院作为复旦大学哲学系建系五十周年的贺礼,其倡议者和促成者是哲学系81级系友,现任昆明市市长王文涛先生。雕塑底座的捐赠者是彭胜浩系友。从此,百年复旦校园新添了一处文化景观。</p> <p class="ql-block">上午最后一个景点——光华楼。光华楼宏伟壮观,门前有个超大的草坪。</p> <p class="ql-block">光华楼是复旦大学邯郸校区的标志性建筑,位于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2005年5月落成于百年校庆之际。该建筑名称源自校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由东西双塔楼及裙楼组成,高142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地上30层含文理学科办公区,地下2层设停车场,中间连接体配置图书室与教室,裙楼分布报告厅及科研区,采用新古典风格双塔构型并形成"双峰日出"景观,因建筑结构导致周边强风现象被称作"光华妖风"。</p> <p class="ql-block">游上海复旦大学感悟颇深,名校学府名不虚传。历史标志性建筑多,草坪多而大,处处绿意盎然,诗情画意;处处皆学问。彰显了该校的历史底蕴与文化内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