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品读赏析942:近现代 毛泽东 念奴娇·昆仑

邹红兵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念奴娇·昆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近现代 毛泽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译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莽莽苍苍的昆仑山,纵横高耸地出现在这世界上,他是那么历史悠久,他看尽了人间的春去春来。突然间,大雪纷飞,就像三百万条玉龙在欢腾,搅得整个宇宙都寒冷透彻。夏天,冰雪被太阳晒化,一时,长江、黄河水大涨,有人被淹死,千年万代的功过,谁来评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今让我来说说这昆仑山:不要这么高,不要这么多雪。如何能背靠那蓝天抽出我的宝剑,把你裁断成为三截?一截送给欧洲,一截赠给美国,一截还给东方诸国。世界太平,全球都同样地凉或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注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双调一百字,上下片各四仄韵,一韵到底。昆仑:即昆仑山,又称昆仑虚、昆仑丘或玉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横空出世:形容山的高大和险峻。横空,横在空中;出世,超出人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莽:莽莽,状高大。《小尔雅》:莽,大也。后世引申有鲁莽、莽撞、猛健诸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阅尽:看足、看尽、看遍。人间春色:不止指大地春光,而且指人世衰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玉龙:白色的龙。三百万:形容其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6)搅得:闹得、搞得。今语的“搞”,早期白话作品中都作“搅”。周天寒彻:满天冷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7)消溶:积雪消融、融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8)江河横溢:长江黄河都发源于昆仑山脉,所以昆仑山积雪消融,江河水量大增,都会泛滥起来。横溢,就是横流,即泛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9)人或为鱼鳖:江河横滥,洪水成灾,人也许为鱼鳖所食。《左传·昭公元年》:“微禹,吾其鱼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0)千秋:千年。功罪:昆仑山给长江黄河输送的水源给人民带来了许多好处,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这是功;造成洪水泛滥,因而给人民带来灾祸,这是罪。在这里,罪是实写,功是虚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1)谁人:何人。曾与:曾给、曾为。《诗词曲语词汇释》:“与,为也,给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2)安得:怎得、哪得。倚天抽宝剑:传楚宋玉作《大言赋》:“方地为车,圆天为盖。长剑耿介,倚天之外。”倚天,形容宝剑极长和带剑的人极高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3)遗(wèi):赠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4)还东国:首次发表时原作“留中国”,1963年版《毛主席诗词》改为“还东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5)环球:一作寰球,整个地球。</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词牌详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念奴娇》是宋词中兼具雄浑气象与多元抒情功能的经典词牌,其起源与唐代声乐文化深度绑定,格律开阔疏朗,韵脚沉雄顿挫,既能承载“大江东去”的豪放情怀,亦能容纳“春情只到梨花薄”的婉约意绪,是词牌中“刚柔并济”的典型代表,对后世词坛的题材拓展与风格创新影响深远。以下从起源与别名、格律要点、风格题材及代表作品四方面,对其进行系统解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起源与别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起源溯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念奴娇》的名称与唐代著名歌妓“念奴”直接相关。据北宋王灼《碧鸡漫志》引《教坊记》记载,念奴为唐玄宗时期宫廷歌妓,“善歌唱,声出于朝霞之上,虽钟鼓笙竽,皆为之失色”,其演唱的曲调因声情并茂、流传甚广,被后世定为“念奴娇”曲牌。该曲最初为唐代教坊“大曲”的片段,节奏舒缓且气势开阔,至宋代逐渐脱离歌舞场景,经文人规范化填词,发展为独立词牌,进入创作鼎盛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代是《念奴娇》的成熟阶段:柳永、苏轼等词人率先以其创作,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更以“大江东去”的雄浑意境,奠定词牌“豪放为主”的基调;南宋辛弃疾、陆游等进一步拓展其题材,李清照、姜夔等则以婉约笔法赋予其新的抒情维度,使词牌突破单一风格局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核心别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流传过程中创作语境与情感表达的差异,《念奴娇》衍生出多个别名,其中与词牌内涵、经典作品关联最紧密的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酹江月》:这是《念奴娇》最通用的别名,源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尊还酹江月”的名句。因该词流传极广,后世词人常用“酹江月”代称此调,如辛弃疾《酹江月·建康史帅致道席上赋》、陆游《酹江月·危堞朱楼》等,二者格律完全一致,仅为词人习惯区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大江东去》:同样源自苏轼《赤壁怀古》开篇“大江东去”,因句中“雄浑开阔”的意境与词牌气质高度契合,南宋部分豪放派词人(如辛弃疾)曾用此名创作,凸显词牌的豪迈特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 《壶中天》:取“意境如壶中天地,辽阔而幽深”之意,多用于咏物、抒怀类婉约题材,如南宋姜夔《壶中天·夜渡古黄河与沈尧道曾子敬同赋》,以“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的幽寂,展现词牌的婉约一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 《百字令》:因《念奴娇》正体为一百字,故以字数命名,属直白性别名,多见于清代词选,如《百字令·秋光今夜》(纳兰性德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格律要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念奴娇》以双调一百字为“正体”(少量变体为一百零一字、九十九字,差异多在个别句式的平仄或字数微调,属小众格式),上下片各十句,均押仄声韵(多为上声、去声,韵脚沉雄响亮,适配开阔情感),格律核心为“长短句交错,顿挫中见开阔”,以下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正体典范)为例,结合“○”(平声)、“●”(仄声)、“⊙”(可平可仄)、“△”(韵脚),解析核心规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句式结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下片句式对称,统一为“四、七、四、四、七、三、三、七、五、四”,长短句搭配错落有致,既便于铺展场景,又能强化情感起伏。具体句式如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片(十句,五十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江东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故垒西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卷起千堆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江山如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时多少豪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遥想公瑾当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乔初嫁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片(十句,五十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雄姿英发。羽扇纶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谈笑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樯橹灰飞烟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早生华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生如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尊还酹江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范例可见,词牌以“四字句起笔”(如“大江东去”),迅速切入场景;中间穿插“七字长句”(如“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铺展意境;结尾以“四字句收束”(如“一尊还酹江月”),简洁有力,形成“紧凑—舒展—紧凑”的节奏闭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平仄与押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押韵规则:全词押仄声韵,一韵到底(不可中途换韵),韵脚密度适中(上下片各5-6个韵脚),既保证韵律感,又不束缚情感表达。如苏轼《赤壁怀古》中,上片“去、物、壁、雪、杰、了”,下片“发、灭、发、梦、月”,均属仄声“十四缉”韵部,韵脚短促沉雄,与“怀古抒怀”的豪迈基调完美契合;李清照《念奴娇·春情》押仄声“十八啸”韵(“晓、恼、扫、少、抱、到”),则韵脚婉转,适配“闺中闲愁”的婉约情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平仄特点:上下片对应句式平仄基本对称,核心规则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字句多为“⊙○⊙●”或“⊙●⊙○”(如“大江东去”“故国神游”),起承转合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七字句多为“⊙●⊙○○●●”或“⊙○⊙●○○●”(如“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可灵活嵌入语气词(如“浪淘尽、”“谈笑间、”),增强节奏变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字句多为“⊙●○”或“⊙○●”(如“卷起千堆雪”“早生华发”),多置于长句后,起“点睛”作用,强化情感爆发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 对仗要求:虽非强制,但词牌中间的“四字句+四字句”常形成对仗(如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羽扇纶巾,谈笑间”),句式工整且意涵递进,增强词的气势与逻辑层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风格与题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念奴娇》的格律特性(仄声韵沉雄、句式开阔、节奏灵活),使其具备“兼容豪放与婉约”的独特优势,宋代以来题材覆盖极广,核心可分为两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豪放沉雄:主打怀古、咏史与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念奴娇》最经典的风格,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聚焦宏大题材与深沉情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怀古咏史: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堪称典范,借赤壁古战场追忆周瑜,“大江东去”的壮阔起笔,“樯橹灰飞烟灭”的战场描摹,将“历史兴亡”与“个人感慨”融合,开创词牌“以豪放笔写怀古情”的传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家国壮志:辛弃疾《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以登楼怀古起笔,“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暗抒抗金壮志难酬的愤懑,仄声韵的沉雄与豪放词风相融,传递出深沉的家国忧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 边塞豪情:陆游《念奴娇·单于吹落边声》“单于吹落边声,倚阑望断,人隔关山几曲”,以边塞秋声写戍边情怀,“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的壮阔描写,展现词牌承载边塞题材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婉约细腻:拓展至闺怨、咏物与闲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南宋以后,李清照、姜夔等词人突破词牌的豪放惯性,以婉约笔法赋予其新的抒情维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闺怨闲愁:李清照《念奴娇·春情》“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以庭院春景起笔,“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刻画闺中孤独,仄声韵“晓、恼”婉转,将“闲愁”融入细节,展现词牌的婉约一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咏物抒情:姜夔《念奴娇·闹红一舸》“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以荷花为咏叹对象,“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的细腻描摹,将对荷花的喜爱与个人心境融合,韵律舒缓,显婉约雅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 羁旅思乡:南宋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以洞庭月色写羁旅情怀,“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的开阔意境中,暗含“短发萧骚襟袖冷”的思乡之苦,实现“婉约情感与豪放意境”的融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代表作品与词牌价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牌的“定调之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词是《念奴娇》艺术成就的巅峰,其价值体现在三方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意境开创:以“大江东去”的壮阔起笔,将“历史兴亡”“英雄人物”“个人感慨”熔于一炉,突破传统词“儿女情长”的题材局限,开创“豪放词”的新境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声情合一:仄声“十四缉”韵沉雄响亮,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场景高度契合,“一尊还酹江月”的结尾以简洁句式收束,既显豪迈,又含苍凉,实现“韵律—场景—情感”的统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 影响深远:后世词人创作《念奴娇》多以其为范本,“酹江月”的别名亦源于此词,其“怀古抒怀”的模式更成为词牌的经典创作范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辛弃疾《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豪放风格的延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词的创新价值在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题材拓展:将“怀古”与“现实关怀”结合,借历史人物(谢安)抒发抗金壮志,使词牌从“历史追忆”转向“现实批判”,深化了词的思想内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情感层次:“赢得闲愁千斛”的直白与“泪落哀筝曲”的含蓄交织,既显豪放词的沉雄,又藏婉约词的细腻,展现词牌“刚柔并济”的特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词牌的整体价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念奴娇》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打破词体边界”的创新意义:它既突破了晚唐五代词“绮罗香泽”的婉约传统,为词注入“家国情怀”的雄浑气象;又未局限于豪放单一风格,通过李清照、姜夔等的创作,证明词牌可承载细腻情感,实现“豪放与婉约的共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词史中,《念奴娇》是“词体解放”的重要标志——它让词从“宴乐工具”升华为“抒写性灵、寄托理想”的载体,其格律的开阔性与情感的适配性,为后世词人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直至今日,《念奴娇》仍是古典文学爱好者品读、创作的经典范式,其“大江东去”的雄浑意境,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重要文化符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结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念奴娇》以其深厚的声乐渊源、开阔灵活的格律、兼容并蓄的风格,在唐宋词坛占据重要地位。它既能让苏轼挥洒“大江东去”的豪迈,也能让李清照倾诉“萧条庭院”的闲愁;既能承载辛弃疾的家国壮志,也能容纳姜夔的咏物深情。这种“以格律为骨,以情感为魂”的特质,使其历经千年仍具生命力,不仅是古典词史的重要遗产,更是后世理解宋词“刚柔之美”与“题材创新”的经典范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品简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念奴娇·昆仑》是毛泽东的词作,作于1935年冬天。此词上阕借景抒情,下阕缘情发议。词从当时世界性的大冲突出发,借助昆仑山脉的高大形象,抒发了词人彻底改造旧世界、埋葬帝国主义、实现人类永久和平的伟大抱负。全词雄奇瑰丽,视野开阔,想象新颖,集中体现了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两种创作方法的结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创作背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念奴娇·昆仑》是毛泽东于1935年创作的革命抒情词,其诞生紧扣中国革命转折、民族危亡与世界局势,词中宏大意象与理想诉求,均植根于具体历史语境,核心背景可从三方面解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核心历史节点:1935年长征胜利后的战略转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词创作于1935年10月,正值中央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抵达陕北吴起镇之际——长征的胜利,标志着红军摆脱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从“战略转移的危机”转入“立足陕北、谋划未来”的新阶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毛泽东作为红军核心领导者,亲历了长征中翻越夹金山等雪山的艰险,词中“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正是对雪山群(“玉龙”喻雪山)壮阔与严酷的艺术提炼,既追忆自然艰险,更暗颂红军攻坚克难的精神;而长征胜利带来的稳定局面,也让他得以跳出具体战役,转向对中国革命全局与世界格局的宏观思考,为词中“环球同此凉热”的理想埋下伏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时代内外局势:1935年的危局与诉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5年的中国与世界处于动荡十字路口,直接塑造词作的现实关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国内层面:民族危机空前。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策划“华北自治”,中华民族面临亡国风险;但国民党政府仍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继续“围剿”红军,百姓深陷侵略与压迫双重灾难。词中“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表面写雪山融水引发洪涝,实则隐喻当时中国的危局;“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的追问,更是对漠视民族危亡的反动势力的批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国际层面:法西斯扩张加剧。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德国纳粹扩军备战,世界旧秩序下的侵略与不平等凸显。毛泽东敏锐意识到中国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关联,词中“昆仑”象征国际范围内的压迫势力与旧秩序,为后续“裁昆仑、求公平”的想象铺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创作主旨:革命理想与世界视野的融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毛泽东曾批注此词“主题是反对帝国主义”,点明创作核心意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中国革命的定位:“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否定的是昆仑的险峻,更是中国的旧秩序(帝国主义侵略、封建反动统治);“倚天抽宝剑”的“宝剑”,喻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裁为三截”则隐喻通过革命打破压迫格局,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对世界未来的展望:“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超越单纯民族解放,指向“打破国际旧秩序、实现全球公平”的理想——既承继中国“天下为公”传统,也融入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精神,是长征胜利后,毛泽东对中国革命与世界前途的战略思考的艺术表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人,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与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同时也是兼具深厚文学素养的诗人,其词作风格雄浑开阔,兼具历史厚度与理想情怀,《念奴娇·昆仑》便是他革命生涯关键阶段的经典创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早年求索与革命起步(1893—1927)</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毛泽东早年接受传统私塾教育,后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期间接触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思想,逐步确立“改造中国与世界”的理想。1919年,他组织领导湖南反帝反封建运动;1921年,作为代表参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党的创始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后,他深入研究中国社会实际,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1927年领导秋收起义,率部进军井冈山,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启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为中国革命开辟了独特路径。这一阶段的实践经历,奠定了他“立足现实、着眼全局”的思维特质,也为其后来词作中“宏大视野”的形成埋下伏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土地革命与长征岁月(1927—1935)</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7年至1934年,毛泽东领导红军在赣南、闽西建立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多次粉碎国民党军队“围剿”。1934年,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毛泽东作为党和红军的核心领导者,在长征途中(如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正确的军事与政治路线,带领红军突破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等雪山草地,于1935年10月抵达陕北吴起镇,标志长征胜利结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念奴娇·昆仑》便创作于这一关键转折期。长征中“翻越雪山”的壮阔经历(词中“飞起玉龙三百万”以“玉龙”喻雪山)、革命转危为安后的战略思考,以及对民族危亡(1935年“华北事变”后抗日救亡迫在眉睫)的深切忧虑,共同熔铸了词作“横空出世”的磅礴意象与“千秋功罪”的历史追问,展现出他在艰难环境中对中国命运的担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领导民族解放与建国大业(1935—1949)</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征胜利后,毛泽东立足陕北,领导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发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论持久战》等重要著作,为全国抗战指明方向。抗日战争时期,他领导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面对国民党发动的内战,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领导人民解放军先后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1949年4月发起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开启了中国历史新纪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建国后探索与历史贡献(1949—1976)</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完成土地改革,恢复国民经济,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与三大改造,1956年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中国后续发展奠定制度基础。他始终关注国家主权与人民利益,领导开展“两弹一星”等国防科技项目,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维护了国家独立与安全;同时深入思考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提出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思想,虽在探索中经历曲折,但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根本目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76年9月9日,毛泽东在北京逝世,他的一生始终与中国革命、建设事业紧密相连,被视为“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其思想(毛泽东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结语:生平与词作的精神共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毛泽东的生平,是一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史,而《念奴娇·昆仑》中“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的豪情、“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理想,正是他革命生涯中“改造中国、推动世界公平”信念的艺术表达——从早年求索到领导革命,从建立新中国到探索建设道路,他始终以开阔的视野、坚定的意志面对挑战,其生平与词作共同诠释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胸怀”与“诗人的浪漫情怀”,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与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品读赏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倚天裁昆仑,环球同凉热——毛泽东《念奴娇·昆仑》里的天地气魄与革命理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毛泽东的词,总像站在高山之巅看奔涌江河——没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柔,只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刚;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浅,只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深。这首《念奴娇·昆仑》,更是把这份“天地气魄”写到了极致:他笔下的昆仑,不是文人墨客笔下“远岫出云催薄暮”的秀气山景,是“横空出世”的雄奇,是“搅得周天寒彻”的壮阔,更是他要“倚天抽宝剑”裁为三截的改造对象。词里有雪山的凛冽,有百姓的苦难,更有“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滚烫理想,读来像听一场穿越时空的宣言,字字都带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片:昆仑的“千秋功罪”——从天地雄奇到人间苦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开篇九个字,像一声惊雷,直接把昆仑的模样砸在你眼前。“横空出世”不是“慢慢出现”,是突然从天地间拔地而起,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霸气——你仿佛能看见那座雪山群峰,冲破云层,横亘在世界屋脊,连天空都被它撑得更高远。“莽”字更妙,是“苍茫、辽阔”的意思,既写昆仑的无边无际,也写它的原始与雄浑,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只有大自然最本真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阅尽人间春色”,则给这座冷硬的雪山,添了几分“历史的温度”。“阅尽”二字,说明昆仑不是一座“年轻的山”,它站在那里千万年,见过尧舜的盛世,见过秦汉的烽火,见过唐宋的繁华,也见过近代中国的沉沦。它像一位沉默的老人,把人间的春去秋来、悲欢离合,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毛泽东写这句,不是单纯赞美昆仑的古老,是借昆仑的“见证”,引出对“人间”的思考——这座山见过最好的“春色”,也见过最坏的苦难,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人间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如果说前一句是“静景”,这一句就是“动景”,把昆仑的“雄”写成了“活”的。“玉龙”是毛泽东对雪山的比喻,三百万条玉龙,不是真的龙,是三百万座雪山峰峦,在风里、在云里,像要飞起来一样。你想象一下:漫天风雪里,雪山群峰连绵起伏,阳光照在雪上,像无数条银色的龙在舞动,那股气势,能把整个天空都搅得寒冷彻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但这“寒彻”,不只是自然的冷。1935年,毛泽东刚带领红军走完长征,翻越了夹金山等数座雪山——那些雪山,就是“玉龙”的一部分,是红军路上的“天险”。雪深过膝,寒风刺骨,很多战士甚至永远留在了雪山上。所以这句“搅得周天寒彻”,既写了雪山的严酷,也藏着对长征艰辛的追忆。但他没有写“红军怕不怕”,而是写“玉龙”的壮阔,因为在他眼里,红军不是被“寒彻”吓倒的队伍,是能和“玉龙”比肩、甚至超越“玉龙”的英雄——自然的艰险再大,也挡不住革命的脚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笔锋一转,从“雪山的壮阔”落到了“人间的苦难”。夏天来了,昆仑的雪融化,江河里的水涨得溢出堤岸,老百姓的房子被淹,田地被毁,有的人甚至被洪水吞没,像鱼鳖一样在水里挣扎。这不是毛泽东凭空想象的场景,是他亲眼见过的中国——1935年的中国,外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华北事变刚发生,华北五省面临被吞并的危机),内有国民党政府的压迫和连年的天灾,老百姓就像在“洪水”里求生,苦不堪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写这句,不是为了“卖惨”,是为了“追问”——为什么雪山融化会酿成灾难?为什么老百姓要过这样的日子?这背后,是旧中国的腐朽统治,是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不合理的社会秩序。所以紧接着,他抛出了那句振聋发聩的追问:“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千秋功罪”,问的是谁?是那些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剥削阶级,是那些发动侵略战争的帝国主义者,是那些漠视百姓死活的反动势力。他们自封“有功”,说自己“造福万民”,可实际上,他们带来的是苦难,是灾难。“谁人曾与评说?”——从来没有人为老百姓评说,从来没有人真正为老百姓说话。这句追问,不是软弱的抱怨,是强硬的批判,是对旧秩序的“宣战书”:过去的“功罪”没人评说,那今天,我就要来评说;过去的苦难没人解决,那今天,我就要来解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片:倚天裁昆仑——从改造山河到环球理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下片一开头,毛泽东直接“对话”昆仑,语气坚定得像在发布命令。“而今”二字,是关键的转折——过去,人们只能敬畏昆仑、顺从昆仑;现在,我要对昆仑说“不”。“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表面是对昆仑的“要求”,实际是对“旧世界”的否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高”是什么?是帝国主义的压迫,是封建势力的剥削,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是那些让老百姓抬头看不见天的“大山”;“多雪”是什么?是战争的寒冷,是饥饿的苦难,是旧秩序带来的“彻骨寒意”。毛泽东说“不要”,就是要打破这些“高”和“雪”,就是要推翻旧世界,给老百姓一个没有压迫、没有苦难的新社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你看,他不是在“抱怨”昆仑的高和雪,是在“改造”它。这就是毛泽东的风格——遇到问题,不是逃避,不是哀叹,是“动手解决”。对待雪山是这样,对待旧中国也是这样:长征路上,雪山再高,红军也能翻过去;敌人再强,革命也能坚持下去。现在,他要对昆仑说“不要”,就是要告诉全世界:中国共产党人,有勇气、有能力,改造这个不合理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这是全词最豪迈、最大胆的一句,也是毛泽东“改造世界”理想的集中体现。“倚天抽宝剑”,你能想象那个画面吗?毛泽东站在天地之间,双手举起一把能捅破天空的宝剑,剑刃闪着寒光,要把这座横空出世的昆仑,一刀裁成三截。这把“宝剑”,不是真的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是人民的力量——这力量,能推翻反动统治,能抵御外来侵略,能改造山河,能改变世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裁为三截”,不是“破坏”,是“重塑”。昆仑太高、太险,带来灾难;旧世界太不平等、太黑暗,带来苦难。所以要“裁”,把那些带来压迫和苦难的部分,都去掉;把那些能造福人类的部分,重新分配。这背后,是毛泽东的“公平”思想——他不允许一座山“独占”高和雪,也不允许一个阶级“独占”利益,他要的是“人人平等,天下大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很多人第一次读这句,会疑惑:为什么要把昆仑“赠”给欧美和东国?其实,这里的“昆仑”,已经不只是一座山了,它象征着世界上的“资源”“和平”“公平”——毛泽东要把这些,分给欧洲、美洲、东亚的人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5年,世界正处在法西斯势力抬头的黑暗时刻: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德国纳粹在扩军备战,日本在侵略中国,世界上的弱小民族,都在遭受侵略和压迫。毛泽东写这句,是想告诉全世界:中国革命,不只是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也是为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他要打破“强国独占利益,弱国任人宰割”的国际旧秩序,让欧洲、美洲、东亚的人民,都能公平地享有和平与幸福,都能过上没有侵略、没有压迫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就是毛泽东的“国际主义精神”——他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他的眼里,不只有中国,还有全世界。中国革命的胜利,不是“结束”,是“开始”,是为全世界被压迫人民,开辟一条走向公平、走向和平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最后这八个字,是全词的点睛之笔,也是毛泽东革命理想的终极追求。“太平世界”,是没有战争、没有侵略、没有压迫的世界;“环球同此凉热”,是全世界的人民,不管是欧洲人、美洲人、亚洲人,都能过上一样温暖、一样幸福的生活,没有谁比谁更冷,没有谁比谁更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八个字,写得多么简单,又多么崇高。它不是空洞的口号,是毛泽东在长征胜利后,对中国革命、对世界未来的坚定信念。长征的胜利,让他看到了革命的希望;中国人民的坚韧,让他看到了改造世界的力量。他相信,总有一天,全世界的人民,都能摆脱苦难,都能共享太平,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感受一样的“凉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理想,既源于中国传统文化里“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也融入了马克思主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国际主义精神。它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是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用一生去奋斗的目标——从推翻三座大山,到建立新中国,再到支援世界革命,都是在为这个“太平世界”,一步一步地努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昆仑背后的“毛泽东精神”:不只是豪迈,更是担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读《念奴娇·昆仑》,越读越觉得,这首词里的“昆仑”,其实就是毛泽东自己的写照——横空出世,有天地气魄;阅尽人间,有悲悯情怀;倚天抽剑,有改造勇气;环球同热,有理想担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写昆仑的“高”和“雪”,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眼界”,是为了关注“人或为鱼鳖”的苦难;他写“倚天抽宝剑”,不是为了彰显自己的“霸气”,是为了给老百姓一个“太平世界”;他写“环球同此凉热”,不是为了“空想”,是为了用革命的实际行动,去实现这个理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5年,长征刚结束,革命还处在艰难时期,很多人对未来感到迷茫。但毛泽东在这首词里,没有一丝一毫的退缩和悲观,只有“横空出世”的自信,“倚天抽剑”的勇气,“环球同热”的希望。他用这首词,给红军打气,给中国人民打气,告诉大家:不管眼前的困难有多大,我们都有能力改造山河,都有能力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现在再读这首词,依然能感受到那种穿越时空的力量。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1935年的中国,我们摆脱了压迫,实现了民族独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今天的世界,虽然还有战争和苦难,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的潮流,依然在向前涌动。而毛泽东在词里写下的“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的理想,依然是我们今天追求的目标——中国坚持和平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在延续这份“环球同热”的理想,就是在为全世界的和平与公平,贡献中国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首《念奴娇·昆仑》,不只是一首词,是一部“革命宣言”,是一份“理想答卷”。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不是能征服多少山河,而是能为山河带来多少安宁;真正的理想,不是能描绘多少蓝图,而是能为人民带来多少幸福。毛泽东用他的笔,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天地气魄”,什么是“革命担当”,而这份气魄和担当,永远会在“横空出世”的昆仑里,在“环球同此凉热”的理想里,激励着我们,向着更美好的未来前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