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封由“中央人民政府纺织工业部华东纺织管理局”致“国营上海第一棉纺织厂”的公函,及一封由“国营上海第一棉纺织厂”收文稿驱使我拨开了丹阳纱厂的昨天。</p> 公函内容: <p class="ql-block"><u>中央人民政府纺织工业部华东纺织管理局(通知)</u></p><p class="ql-block"><u>希动员自动布机工友三名去丹阳纱厂工作由</u></p><p class="ql-block"><u>受文者:国棉一厂</u></p><p class="ql-block"><u>发文日期1952年7月26日</u></p><p class="ql-block"><u>发文字号:东纺(52)劳资4978</u></p><p class="ql-block"><u>接苏南工营丹阳纱厂苏丹(52)号字第652号函,以该厂增开自动布机工场,需要布机技术优良,有指导能力,而思想纯正的工友三名,嘱介绍前往该厂工作。希你动员适当工友三名,于8月6日前由你厂迳行函介去该厂报到为荷。</u></p><p class="ql-block"><u>中央人民政府纺织工业部华东纺织管理局</u></p> <p class="ql-block">中央人民政府纺织工业部成立于1949年10月,负责统一管理全国纺织工业的生产、建设、规划等工作。1954年,随着中央人民政府机构调整为国务院,该部门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工业部”</p><p class="ql-block">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纺织工业部下设华东纺织管理局(和华北纺织管理局。华东纺织管理局办公地点在上海,华北纺织管理局办公地点在天津。此外,1953年在西安设立了西北纺织管理局。)上海解放后,成立了华东区财经委纺织工业部,1952年7月,改组为华东纺织管理局,负责管理华东地区的纺织印染企业管理以及业务指导。1958年华东纺织管理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纺织工业管理局合并为上海市纺织工业局。华东纺织管理局于1958年撤消。</p> <p class="ql-block">国营上海第一棉纺织厂收文纸 内容如下:</p> <p class="ql-block"><u>来文处所:管理局</u></p><p class="ql-block"><u>文别:通知:希动员自动布机工友三名去丹阳纱厂工作。</u></p><p class="ql-block"><u>来文号:东纺上劳4978</u></p><p class="ql-block"><u>归档:工友人事,卷号:16 </u></p><p class="ql-block"><u>日期:52年8/17</u></p><p class="ql-block"><u>厂长批示: 有人事科先将南北两布厂机情况了解后,提出初步名单,以便有对条的微询意见, 人选适当时对条,可即案报,以便报局。</u></p><p class="ql-block"><u>有关部门签注:请至尔同志处理。</u></p><p class="ql-block"><u>已有学习班调沈宝全、唐生弟、陈福弟3人去丹阳纱厂。 宋天水 </u>(因文件字迹不规正,释文有误差)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54年5月,江苏省纺织工业管理局正式成立,次年3月,改称为江苏省纺织管理局,后又更名为江苏省纺织工业局,1956年11月,将局改为江苏纺织厅。</p><p class="ql-block">丹阳纱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46年前创办初期:1946年,丹阳云阳镇人束云章牵头组建了丹阳纱厂股份有限公司,并于1947年下半年投入生产,当时有纱锭5000枚,职工400余人。</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4月23日丹阳解放,军管代表进驻工厂,动员职工回厂恢复生产,8月,厂名更名为“苏南公营丹阳纱厂”。1953年1月,又更名为“国营丹阳纱厂”,同年7月定名为“丹阳棉纺织厂”。</p> <p class="ql-block">1950年 苏南公营丹阳纱厂收花 收货碼/付纱数量/单</p> <p class="ql-block">1951年-1952年间,无锡市新毅纱厂、太仓县太丰纱厂、南汇县懋新纱厂、南汇县大新纱厂相继并入丹阳纱厂。母亲1952年随上海南汇大新纱厂一起来到丹阳纱厂,后来在厂里也加入中国共产党党员。</p><p class="ql-block">1958年,江苏省纺织工业厅先后将无锡、太仓、南汇四家小型纺织厂并入“丹阳棉纺织厂”,(1958年南汇、松江、奉贤、金山、崇明等 7 县还属江苏省管辖,同年划归上海市 )。工厂规模进一步扩大。到70年代末,当时在职员工三千多人,丹棉被定为外贸生产厂,江苏省中型骨干企业、全国纺织系统一类厂。</p><p class="ql-block">为寻找三名工友,询问几位5060后基本不认识,丹阳纱厂至大,部门车间之多,有的是三班倒,大部分只认本部门车间人员,“三工友”是1952年到丹阳纱厂报到的;且要技术较好的年龄也在25岁以上,如果健在也有90多岁了,同时期建厂进厂的,现在都有9加0以上了,有的都一百多岁了,健在的也为数不多了,经探访几位2030后长者也没有获得想要的相关信息。</p><p class="ql-block">不知为何,总觉得该为这三位工友多做些什么。那封穿越七十余年的公函里,“技术优良、有指导能力、思想纯正”的字样,不仅是对他们的评价,更像是那个年代产业工人的精神注脚。他们从上海的纺织车间走向丹阳的新工场,带着的不只是手艺,更是一代人建设家国的热忱。</p><p class="ql-block">如今纱厂的织机声或许早已消失,但他们曾在那里留下的足迹、传授的技艺、点燃的热忱,一定藏在某个角落——可能是老工友的记忆碎片里,可能是工厂档案的某页纸间,也可能是丹阳这座城市的纺织工业血脉中。</p> <p class="ql-block">若您偶然听过沈宝全、唐生弟、陈福弟的名字,或是知晓那段岁月里丹阳纱厂的点滴往事,欢迎在评论区留下痕迹——让我们一起,为这三位无名者的青春注脚,为那段火热的年代留存微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